
智东西
编译 | 陈骏达
编辑 | 云鹏
马斯克的《宏伟蓝图4》来了,特斯拉要彻底成为一家机器人公司了?
智东西9月2日报道,今天,马斯克为特斯拉规划的《宏伟蓝图4》(Master Plan IV)正式发布。在这份数千字的纲领性文件中,马斯克提出,特斯拉正在打造将AI带入物理世界的产品和服务,用人形机器人Optimus解放劳动力,并最终帮助全人类实现“可持续的富足”。
马斯克还在X平台补充了更多细节,他称,特斯拉未来80%的价值将会来自人形机器人Optimus。

在《宏伟蓝图4》的插图中,Optimus也无所不在,出现在工厂流水线、交通、家庭等场景,给人们提供便利。

《宏伟蓝图》由马斯克亲自提出,至今已经发布4版,其核心作用是向公众、投资人和员工阐明特斯拉在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发展方向。
马斯克在2006年的第一份《宏伟蓝图》提出逐步普及电动汽车的愿景,现在已基本实现。
2016年提出的《宏伟蓝图2》则计划进一步扩充特斯拉的汽车产品线,涵盖SUV、卡车等所有主要细分市场,并发展太阳能、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平台等。

在2023年发布的《宏伟蓝图3》中,马斯克将视野放到整个地球,强调能源转型,并说明通过电动车、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系统,整个世界完全可以实现零碳能源。
马斯克至少在2024年便开始打造《宏伟蓝图4》,但发布后,外界对其态度呈现明显的两级分化。支持者认为,马斯克提出的是一项伟大的使命,虽然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未来会因此变得更好。

质疑者则认为,读完全篇,只有一个感受:愿景是有了,计划在哪儿呢?

另外两位网友的批评更为犀利,称这份计划“极度模糊”,几乎像是“AI生成的通篇废话”,又像是“言之无物的PR稿子”。全文有大量破折号,这是AI生成文本的明显特征之一。

那么,这份《宏伟蓝图4》究竟说了什么,又为何会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呢?
一、AI影响力不断扩大,人类迎来属于技术的“文艺复兴”
在引言部分,马斯克称,过去近20年时间里,特斯拉一直在为AI技术进入物理世界而做准备,如今,特斯拉有望将其制造能力与自动化实力相结合,打造更安全、更清洁、更愉悦的世界:
自特斯拉成立以来,我们每一次总体规划的迭代都专注于我们的目标:在不妥协的前提下,实现无限制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是工具的创造者。在特斯拉,我们以规模化和低成本的方式制造实体产品,目标是让所有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随着AI技术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宏伟蓝图4》所设定的使命并不令人意外。
特斯拉故事的下一个篇章将帮助创造一个我们才刚刚开始想象的世界,而且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我们正在构建将AI带入物理世界的产品和服务。
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不懈努力,通过研发电动汽车、能源产品和人形机器人,为这场属于技术的“文艺复兴”(technological renaissance)奠定了基础。
现在,我们将制造能力与自动化实力相结合,推出全新的产品与服务,加速全球繁荣与人类福祉的发展,推动共享经济增长。我们正在大规模地统一硬件与软件,在此过程中,创造一个更安全、更清洁、更愉悦的世界。
这就是可持续的富足。
二、提出五大指导原则,自动化必须造福全人类
马斯克紧接着提出了实现这一计划的五大指导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是特斯拉未来行动的方向盘,也是支撑整个《宏图蓝图4》的思想根基。它们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如何通过技术与创新,打破资源与效率的限制,让可持续发展真正走向全人类共享的富足:
1、增长是无限的。
一个领域的增长并不需要以另一个领域的衰退为代价。资源的短缺可以通过改进技术、更大的创新和新的理念来解决。
赋予我们驱动机器能力的技术引发了工业革命,拓宽了我们的经济版图,为所有人创造了更多机会。像半导体和互联网这样的突破性发明,不仅没有削减社会和经济机会,反而在就业、信息获取和人际连接等各方面扩展了人类体验。
我们渴望突破既定的成就边界,这将推动实现真正可持续富足所需的增长。
2、创新打破限制。
数个世纪以来,人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匹。随后,在过去五十多年间,由化石燃料驱动的内燃机汽车成为标准和主流的交通方式。
电池能否以足够低的成本、大规模生产,从而推动交通行业脱离化石燃料,一度被认为是痴人说梦——直到特斯拉带头开辟了道路。
通过持续创新,我们克服了电池发展的技术瓶颈,建立了一个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产业。
3、技术解决现实问题。
由向可持续富足加速转型所催生的产品和服务,将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来推动人类进步。为了进一步加速创新,我们每一代产品都比上一代更高效、更可持续。
太阳能发电和大规模电池储能,正在以更低的成本、更可持续的方式,增加清洁电力在社区中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自动驾驶汽车有能力显著提升交通的可负担性、可获得性和安全性,同时减少污染,尤其是在日益密集的全球城市中。
Optimus——我们的自动化人形机器人——正在改变的不仅是人们对劳动的认知,还有劳动本身的可获得性和能力。那些特别单调或危险的工作与任务,现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完成。通过这种方式,Optimus 的使命是让人们能够有更多时间去做他们热爱的事情。

4、自动化必须造福全人类。
特斯拉制造的工具帮助我们构建推进人类繁荣的产品。
我们如何开发和使用自动化技术——以及它所带来的新能力——必须以其提升人类福祉的能力为指导。通过自动化技术让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并将继续是我们的核心目标。
5、更广泛的可及性推动更大的增长。
在规模化的前提下制造价格可负担的先进技术产品,是建立繁荣且不受限制的社会的必要条件。
这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民主化,同时提升所有人的生活质量。精英制度的标志,是创造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运用自身技能去实现他们的想象。
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这些机会,而技术增长能够确保我们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最有限的资源:时间。
三、加速世界向可持续富足转变,挑战将极其艰巨
最后,马斯克分析道,实现可持续富足将面临巨大挑战,但特斯拉并不畏惧挑战,他们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了无论成功失败,都能不断累积势能,最终打造出梦想中的世界: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这一挑战将极其艰巨。消除稀缺性需要不懈且精确的执行。
有人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也会有许多人在我们遭遇的每一次障碍和挫折中叫好。
但当我们克服这一挑战时,那些批评者将会看到,他们曾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实际上是可以实现的。对此我们完全能够坦然,因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可持续且真正富足的未来。
所有值得的旅程都是漫长的,而它们都始于第一步。
我们的第一步,是制造一款令人兴奋的跑车——Roadster。随后,我们利用这些利润来资助更实惠但依然令人兴奋的产品——Model S和Model X的研发和生产。然后我们再次复制这一过程,带来了Model 3和Model Y,并继续前行。
这一过程中,我们迈出了许多步,有些很小,有些很大。但最终,每一次胜利都推动了下一次胜利,即便有失败,我们也能不断积累势能。
这种势能使我们能够建立起一个涵盖交通、能源生产、电池储能和机器人在内的全方位可持续产品生态系统。
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以空前增长为特征的革命性时期的门槛上。这一次,我们不仅仅是迈出一步,而是为特斯拉和整个人类跨出一大步。
我们即将开发的工具将帮助我们建造一个我们一直梦想中的世界——一个可持续的富足世界——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定义劳动、交通和能源的基本构成要素来实现。
四、《宏伟蓝图4》风评骤降,《宏伟蓝图2》尚未完全实现
在X平台上,马斯克已经多次为《宏伟蓝图4》预热。早在2024年,他便发文称正在打造这份文件,将会是“史诗级”的。这一推文获得7000多万查看,可见公众对其关注度之高。

今年3月,在特斯拉的全员会议上,马斯克提出了“可持续富足”、“后自治世界”等关键词,设定了新规划的愿景。
8月底,马斯克发文称,特斯拉的《宏伟蓝图2》明年就能完成,而《宏伟蓝图3》有点太复杂了,几乎没人能理解,《宏伟蓝图4》会十分简洁。

与之前发布的几份《宏伟蓝图》相比,《宏伟蓝图4》受到了更多的质疑。《宏伟蓝图3》曾获得专业人士和普通网友清一色的正面评价,它长达41页,论证相对充分,有数据作为支撑,还经过了外部专家的审核。

然而,马斯克在《宏伟蓝图4》中提出的大量论断仍严重依赖于处在发展早期的技术。以人形机器人Optimus为例,据晚点报道,今年7月左右,来自中国供应链的信息显示,特斯拉正在集中调整人形机器人Optimus软硬件技术细节,并于半个月前开始暂停采购Optimus的零部件。
此前马斯克承诺今年生产5000台Optimus机器人,晚点援引两位供应商人士说,随着零部件采购中断,该目标基本无法达成。
硬件上,Optimus着面临部分关节电机容易过热、灵巧手负载能力低、传动装置寿命短、续航短等问题。
目前特斯拉仍在寻找多个灵巧手供应商送样,尝试至少3种不同的技术路线。软件层面,特斯拉可能会使用更多合成数据训练机器人模型,提升Optimus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完成复杂动作的成功率。
而在自动驾驶方面,特斯拉的进度也不容乐观。《宏伟蓝图2》中,马斯克提出要让Autopilot达到比美国汽车平均水平安全大约10倍的目标。
2024年8月,特斯拉在其安全技术报告中正式宣布了这一目标的实现,特斯拉的Autopilot也因此从Beta测试版转正。然而,这一功能至今未能完全落地。
此外,《宏伟蓝图2》中提出的Simi卡车交付进度也不及预期。今年8月,马斯克称这一车型将在明年开始大批量生产,但能否实现还有待验证。
结语:外界对《宏伟蓝图》持谨慎态度
自2006年发布以来,特斯拉《宏伟蓝图1》的实现耗费了整整10年,而《宏伟蓝图2》发布至今已有9年,特斯拉仍在努力推进。
随着《宏伟蓝图3》、《宏伟蓝图4》的提出,其目标已不再局限于特斯拉自身,而是涉及整个人类和地球。鉴于过去蓝图的长周期及目标的宏大,外界对特斯拉能否真正完成这些规划普遍持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