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9小时前 61 浏览次数 0 评论

深度拆解“用户行为分析”:分析流程、建模思路、业务应用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了 967 文章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用户行为分析已成为企业洞察用户需求、优化产品和服务的关键手段。然而,许多人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本文将为你深度拆解用户行为分析的全流程,从分析目标的设定到模型构建,再到业务应用的落地,帮助你系统掌握用户行为分析的精髓,让你在海量数据中找到有价值的洞察,为业务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用户行为分析是大厂的普遍要求,可一到实操环节,很多同学就犯难。统计了一堆用户活跃,登录,点击数据,却得不到对业务有用的结论?该怎么做,今天陈老师给大家详细盘一盘。

一、清晰目标

分析完用户行为,可以做什么?是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因为用户行为数据量大且分散,页面浏览、交易、评论、转发、点赞、客服问答、售后、积分兑换……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很容易迷失在细节里无法自拔。

以电商业务为例,我们希望用户多多交易,贡献交易额。此时,可以将用户行为,划分为售前/售中/售后三大类(如下图)。

这三类行为,对于促成交易有直接帮助:

1、售前行为:分析用户兴趣→ 预判需求,提升成交率

2、售中行为:分析购买记录→ 支持复购/交叉购买

3、售后行为:区分风险用户→ 减少投诉/薅羊毛风险

目标清晰,后续输出的结果就是一定有用的。

有些业务,比如直播/游戏/短视频/小说,可能是交易的变型,售前行为更长,此时也可以用类似的框架,先理清目标(如下图)。

二、频率分析

统计用户行为的发生频率,区分轻重度用户,是用户分析最直接的做法。

以售中行为举例,针对某产品:

  • 购买频次=0,潜在用户
  • 购买频次=1,首购用户
  • 购买频次≥2,复购用户

你很自然的会联想到:要把潜在用户变成首购用户,让首购用户复购1次,让复购用户多买一些。这就是频率分析的用法。

只不过,单一行为维度的频率,不足以说明问题。比如用户购买了1次A品牌的牙膏,可能是误打误撞,可能是因为便宜,可能是凑单的……想要精准锁定用户,需要多个行为维度的组合。

比如识别:用户对A品牌兴趣,可以综合多个行为:广告点击、种草文章浏览、直播间访问、商品详情页访问、收藏、加购物车等等。

行为维度很多时,如何设定轻重度标准,是重要议题,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三种(如下图)实操的时候,经常是先做单维度区分,再组合使用。

三、响应分析

做完频率分析后,常以标签形式,记录分析结论。比如打上“A产品偏好者”的标签,标示出对A产品意向高但仍未购买的用户。有了标签以后,验证标签有效性,是重要工作。如果标签打得准,那么业务对应开展行动,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才是数据分析的终极目标。

此时要做响应分析。即分析用户对不同业务行为的响应效果,验证标签有效性,促成业绩。需注意的是,产品、价格、购买渠道、推送文案等多重因素,都会影响用户行为。仅靠单一标签,不能实现100%精准划分。

因此,响应分析的重点,就是设计实验线路,以相对科学的顺序,验证效果,而不是闭着眼睛撞大运。一般认为:应按影响用户行为的大小排序,先测试价格/产品等影响大的全局变量,再测试文案/图片/标题等局部变量,逐步积累经验(如下图)。

四、路径分析

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单个用户行为。还有一种思路,是看用户群体行为路径。比如电商业务下,用户从首页开始,交易路径可能有很多条:

  • 首页→搜索栏→列表页→详情页→支付
  • 首页→banner位 →列表页→详情页→支付
  • 首页→活动专区→列表页→详情页→支付

此时,可以利用漏斗分析法,分析不同路径下成交转化率/转化障碍点,进而选择:

  • 增加高转化路径流量(比如增大首页上位置,或主动引导用户进入)
  • 改善低转化路径障碍点(比如调整页面设计,增加引导说明)
  • 缩短流失率高的转化路径(合并功能项,省去一些环节)

(如下图)

路径分析与频次/响应分析,也可以结合应用。一般是先做路径分析,再看个人情况。比如先看交易路径,发现大量用户到了加购环节,但是迟迟不付款。此时你肯定会想:用户是在比款式?等优惠?还是压根没需求?下一步,可以把这些“已加购未付款”用户单独取数,分析其产品偏好/优惠偏好标签,从而细致分析问题(如下图)。

综上可见,想做好用户行为分析,密切结合业务,清晰目标,找到关键行为路径,树立判断偏好的标准,一样都少不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967 文章 136139 浏览次数 58654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