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1天前 192 阅读 0 评论

不同业态指标如何设计?没有最好的指标,只有最懂业务的指标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了 54 篇文章

没有一套万能公式能适用于所有行业。本文将带你深入剖析如何根据不同业务特性量身定制指标,从实际案例中挖掘出最懂业务的指标设计思路,助力你在项目价值评估中精准出击。

各位在软件研发和数字化领域的兄弟们,想必大家都曾面临客户的灵魂拷问:”这个项目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实际价值?” 项目投资回报率的测算逻辑已经行业的成为一道必选题了。

对于技术背景出身的从业者而言,在软件开发领域,实现功能需求、编写代码本是轻车熟路的日常工作,但当需要进行项目价值评估指标拆解时,就陷入了知识盲区,感觉无从下手。

经过多年实践,我总结出一套基础设计思路:想精准算清投入产出比,关键是先吃透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经验指标”。

毕竟每个行业的赚钱模式不一样,企业处于初创、成长还是成熟期的状态也不同,加上团队管理风格各有差异,根本没有一套“万能公式”能直接套用。所以,更靠谱的做法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先深入搞懂它所在行业的特性、业务领域的核心管理指标,以及日常运营的底层逻辑。

然后从项目能给组织架构带来的优化、业务流程的简化、关键工作的效率提升等具体角度入手,量身定制一套分析测算方案。

一、互联网行业指标管理:并非万能公式

由于我们很多从事信息化行业的朋友都是互联网公司出身,在互联网行业,GMV(商品交易总额)的核心计算公式早已成为从业者的基本功。

GMV = 客单价 × 购买频次 × 月活跃用户数

通过拆解这一核心指标,能够衍生出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等二级指标,其中(ARPU = 客单价 × 购买频次)。

进一步拆解客单价,可得到三级指标:(客单价 = 单个用户消费商品数 × SKU数量 × 单个SKU成本)。

这套精细化的指标体系,在互联网业务场景中体现了线上业务的精细化运营管理思想。但我们如果把这套逻辑套用在其他行业业态时,很难适配。

二、仓储配送领域:GMV 指标失灵了

前段时间,跟美菜的一个老同事互动,他分享了一个心得,用 GMV 指标衡量在仓储加工和配送环节存在明显弊端。

以食用油业务为例,市场价格上涨时,工人搬运单桶油的固定费用占 GMV 的比例(费比)会降低;而价格下跌时,费比则随之升高。这种数据波动极易干扰管理者的决策判断,造成费比指标波动异常。

那么在美菜是如何解决的呢,在美菜的仓储生产加工场景下,用吨费比(按重量计算单位成本占比)的衡量方式。

以 20L 装食用油为例,约 55 桶为 1 吨,通过计算搬运 1 吨食用油的成本占比,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实际运营效率。

三、便利店指标管理:精细化运营细节管理的体现

在服务某国际连锁便利店项目时,门店管理大概有十多项指标,比如销货收入、会员数、报废率、售罄率等。

我拿其中两个指标为例,报废率与售罄率与商品订购策略紧密相关,以鲜食门店订购场景,看似存在着机会利润和收入损失的逻辑矛盾:

订购量过多,会导致报废率升高;

订购量过少,则会造成售罄率上升。

而这一订购动作又直接反馈在具体的运营指标上。为了平衡报废率与售罄率,便利店会根据历史销售数据、节假日、天气等因素,动态调整订购策略。

对于鲜食品类而言,报废率并非越低越好,而是需要追求一个最佳报废率区间。因为过低的报废率,往往意味着商品订购量不足,从而造成机会损失。

订购数量与报废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如何科学制定订购数量,也就成为了精细化运营的重要课题。

四、指标管理的核心:基于企业自身业务适配才是最适合的

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漏斗、仓储物流的履约时效、社区便利店的坪效周转 —— 每个业态都有独特的指标「公式」。

不管我们是在互联网企业内部做系统功能,还是为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一定要考虑基于需求场景的实际业务目标去做设计,不要为了做功能而做功能,最终我们所做的功能要能够落在业务场景的指标上面。

只有深入理解各行业的业务特性,避免盲目套用其他业态的指标管理方法,才能真正实现项目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先拆解业务流程中的关键堵点,再定制化搭建指标体系,让每个数据都能精准反馈业务健康度,最终构建起可量化的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闯爷】,微信公众号:【闯爷用户增长实战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54篇文章 7210阅读 58654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