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美国智库 SCSP 播客中,NVIDIA 创始人黄仁勋罕见开麦,一语搅动中美科技圈。他亮出三组数字:全球 50% 的 AI 开发者在中国;美国握有唯一领先的计算平台;中美产业链彼此嵌套、无法脱钩。面对“再工业化”与“主权 AI”并行的未来,黄仁勋提醒华盛顿:战略第一步是认清自己——既要守住从芯片到框架的“美国技术栈”,也要承认中国制造的价值。

Special Competitive Studies Project(SCSP)是一个成立于 2021 年,由前 Google CEO Eric Schmidt 发起的美国非营利、跨党派智库组织,其使命为研究和应对 AI 及其他新兴技术对国家安全、经济与社会的深远影响,并向美国政府提供战略性政策建议。
NVIDIA 创始人& CEO 黄仁勋在近期参加 SCSP 旗下播客采访时表示,当前对公司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仍“难以完全消化”,但这一时刻本身承载着非凡意义。
黄仁勋指出,过去几十年里,全球计算机产业基本沿袭 IBM System 360 所确立的蓝图,涵盖系统架构、软硬件分离、兼容性规范、应用开发模式等方面。这一框架支撑了整个信息化时代的崛起。
然而,当前 AI 带来的技术转变,正推动计算产业迈入一个全新的平台时代,而 NVIDIA 正是在推动这一变革的核心角色。
他回忆道,2012 年 AlexNet 的出现是转折点。当时团队看到了这项技术的潜力,也意识到这不仅是计算机视觉的突破,更可能是 AI 领域的关键飞跃。AlexNet 的训练依赖 NVIDIA GPU 和 CUDA 平台,使得深度学习模型在视觉任务上超越了人类专家四十年来的积累。
黄仁勋表示,正是这一次突破,让他认识到,AI 并非只是一个应用分支,而是整个平台范式的更迭。深度学习之所以具有变革性,是因为它不再依赖人工设计的特征工程,而是借助大规模数据和计算资源,学习解决那些难以用规则形式化的问题。
在他们看来,这预示着整个计算栈——从处理器架构到软件方法论,再到网络连接方式,甚至整个产业生态——都将被重新定义。
为此,NVIDIA 在随后数年中重构了几乎所有技术堆栈,从基础的深度学习库 cuDNN,到支持 AI 训练和推理的 Megatron Core,再到硬件侧的 NVLink 和 Tensor Core,再到 AI 超算系统 DGX1。这套完整平台的首次应用对象之一,便是当时位于旧金山、仍属初创阶段的 OpenAI。
AI 三波发展浪潮
从 2012 年至今,AI 技术经历了清晰的三波发展浪潮。黄仁勋将第一阶段定义为“感知智能”,即通过深度学习,计算机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言理解等方面达到了超越人类的水平。
第二阶段是“生成式智能”,AI 不再只是理解信息,而能够生成文本、图像、音频与视频。
如今我们正处于第三阶段——“推理智能”,AI 已能够通过链式思维、树状逻辑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分解、分析和多步求解,甚至能在答题前自主进行资料查阅与学习。正是由于这类推理能力的显现,外界才会开始讨论通用智能的临近。
他表示,下一波浪潮将是“物理智能”。这类智能将理解并掌握物理世界的基本常识,包括物体恒常性、摩擦力、惯性、因果关系等——即人类孩童与小动物天然具备的常识性认知能力。一旦 AI 掌握这些能力,便可进入机器人等具身智能系统的发展阶段。
AI 工厂,专注 token 的数据中心
对于“AI 工厂”,黄仁勋指出,传统数据中心主要以数据存储与分发为主,而 AI 工厂则是“一个只专注于生成 token 的全新类型的数据中心”。这些 token 可能被转化为文本、符号、数字,未来甚至是化学结构、蛋白质配方,或机器人动作信号。
为了支撑如此规模的推理任务,AI 工厂需要持续消耗巨量电力,美国在能源政策上的积极推动正恰逢其时,为 AI 工厂建设打下基础,也将形成一个全新产业。
回顾历次技术革命的就业走势:从电力时代到信息化时代,每次技术提升都伴随着新产业的诞生与整体就业规模的上升。生产力提升本身不会自动导致失业,关键在于一个组织是否有创新意愿与增长野心。
以 NVIDIA 为例,企业拥有大量尚未实现的好想法、未进入的新市场、未构建的应用场景,如果拥有更强的生产力,就能推进更多工作,反而需要更多人力。他认为,这种乐观并非盲目,而是历史经验的真实体现。
AI 的普及也将成为前所未有的“平权力量”。这是第一次,技术如此先进却又如此容易被每一个人使用。无论是否会写代码,无论是否懂英语,甚至不会打字也能通过语音与 AI 对话。
只要愿意开始,每个人都可以向 AI 学习如何使用它。他鼓励所有人“立即参与 AI”,因为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赋能工具。
中国是对手而不是敌人
对于美国政府应当采取的政策,美国在计算机行业具备全球唯一的领先地位,这是国家级的战略资产。黄仁勋坦言,“我们已经失去了 5G”,无论从技术、政策还是战略决策层面,美国都未能保住那一波通讯浪潮。而 AI 是新的机会,“我们不能再输”。为了维持全球领先,美国必须在 AI 生态中赢得开发者。
他指出,“任何平台的第一要务,是赢得全世界开发者”。当前全球大约 50% 的 AI 开发者位于中国,而 AI 开发者遍布非洲、拉美、东南亚、中东等地,每个国家、每个产业都想接入 AI。他主张,美国不应限制 AI 技术扩散,而应确保全球开发者构建在美国技术栈之上,从芯片、系统、框架、工具到模型,让“美国技术栈成为全球通用标准,像美元一样具有全球影响力”。
尽管 OpenAI、Gemini 等通用模型全球可用,但每个国家都应有能力构建本地 AI 系统。因为语言、历史、文化、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本土特征,任何西方技术企业都无法全面代表全球多样性。
因此他倡导“主权 AI”,即每个国家都有建设本土模型的能力,同时这些模型依然运行在美国主导的通用技术栈上。
谈及全球竞争格局时,黄仁勋重申,中国是竞争对手,但不是敌人”。两国在产业链中相互依存,美国的计算产业拥有无与伦比的技术领导力,而中国也有制造能力强、工程技能深、国家荣誉感驱动下崛起的科技公司,例如华为和比亚迪。
“这不是关于低成本劳动力,而是技术、工艺与规模的融合。”他认为,美国需要正视制造能力的缺失,重燃对“制造”的热情,因为现在的制造早已高度技术化,不再是体力劳动主导的产业。
特朗普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是非常及时的政策调整,只有将 AI、制造、能源等关键领域的能力结合,美国才能真正减少依赖、缓和地缘风险、实现国家安全与产业持续领先。
黄仁勋还呼吁,美国在制定 AI 政策时,不应止于限制与监管,更应认识到自身在 AI 与计算产业上所拥有的独特能力与历史成就 —— “战略的第一步是认清自己”,只有在对自身能力充分理解之后,才能制定有效的对外策略。而在 AI 领域,这种自信、开放与全球主导力,正是美国继续领先的根基。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江天 Tim】,微信公众号:【有新Newin】,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