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案例库 1天前 144 浏览次数 0 评论

当AI开始替用户做决定,品牌如何成为“默认答案”?

AI中国
AI中国

发布了 11569 文章

问答智能诞生记:当AI开始替用户做决定,品牌如何成为“默认答案”?

——写给所有正在错过AI流量的企业 

一、从“搜索框”到“对话框”:一场静悄悄的流量革命 

2025年9月,OpenAI给ChatGPT上线了“即时结账”按钮,用户连链接都不用点,就能在对话里直接完成下单。几乎同一周,Adobe发布数据:由生成式AI导流至零售网站的流量,7月同比暴增4700%。 

这不是简单的渠道更替,而是决策主权的转移








过去,用户“去哪儿玩、吃什么、买哪家”是在搜索结果页里比价、看点评、再跳转;

现在,他们只问AI一句:“帮我推荐一家适合带娃的亲子酒店”,然后直接接受答案。 

AI不再只是信息中介,它成了用户的“外置大脑”。

当答案即入口,品牌如果连“被AI提到”的资格都没有,就永远失去了被看见的机会。 


二、传统漏斗崩塌:为什么你投的广告越来越贵却越来越无效? 

过去20年,所有企业的增长公式都绕不开同一座“收费站”——

SEO抢位置、竞价买点击、达人做种草,再拼命优化落地页。

但2025年的今天,这套逻辑正在失效: 

- 零点击成常态:AI把答案直接喂给用户,没人再往下翻链接; 
- 关键词失效:大模型按“语义网络”而非“关键词密度”组织信息,传统SEO排名一夜之间归零; 
- 流量成本再翻倍:平台依旧收“过路费”,可用户还没到达你的页面,就被AI“截胡”了。 

ToC如此,ToB更惨烈。

当客户的采购经理让AI对比三家SaaS方案,AI只返回两条“默认答案”——你的名字不在其中,连投标的机会都没有。 

三、GEO:让品牌成为AI的“默认答案” 

问答智能把这场变革翻译成一句大白话:

“以前内容写给消费者看,现在必须先让AI读懂、信任并愿意引用。” 

为此,我们开创了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生成式引擎优化)方法论: 

1. 不是SEO升级版,而是新物种

   SEO的目标是让网页排到第一页;GEO的目标是让品牌内容被大模型优先写进答案。 

2. 从关键词到语义网络

   通过知识图谱把产品卖点、使用场景、权威背书拆成AI可理解的“实体-关系-属性”,让模型一眼看懂“你是谁、好在哪”。 

3. 从流量到“答案份额”

   我们监测的KPI不再是排名和点击率,而是品牌被AI引用的次数、在同类答案中的占比、以及带来的后续转化。 这里要特别强调,海外AI平台可以监测,但国内还不无法监测,所以中国企业出海在ChatGPT等海外AI平台上做GEO属于流量交付,而企业在DeepSeek,豆包,元宝等国内AI平台上做GEO属于排名交付。

4. 从单点投放到系统工程

   把官网、白皮书、社媒、新闻、用户UGC全部结构化改造,形成跨平台一致的“品牌语义云”,任何大模型调用都能得出一致且权威的结论。 


四、问答智能是谁?为什么我们能做这件事? 

2023年,行行AI成立,使命只有一句:“让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千行百业。”

两年里,我们在不同方向投资了近百家AI应用场景项目,也陪伴几百家企业完成AI转型,却越来越发现:

“如果品牌无法被大模型理解,所有AI工具都是空中楼阁。” 

于是,2025年,内部孵化北京问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AI搜索时代的品牌增长,让每家企业都能在AI问答场景里拥有自己的“默认答案”。 

我们的底气,来自团队的血泪经验: 

- 舒卫兵,问答智能创始人,互联网三次流量变革的亲历者——

  从PC门户到移动互联网,从OTA到本地生活,从携程、美团再到国美,一直干的都是“帮企业在平台生态里抢流量”的脏活累活。

五、写给CEO的三句话 

1. AI不会淘汰品牌,但会让不会“被AI引用”的品牌加速消失。 
2. GEO不是可选项,是AI时代的生存法则——越早动工,越能低成本抢占“答案入口”。 
3. 问答智能愿意做你的“AI流量基建队”:从语义梳理、知识图谱到内容改造、效果监测,一站式交付,三个月看到AI答案份额提升。 


六、如何立刻测试自家品牌“AI可见度” 

把下面这句话原封不动丢给任意大模型:

“我想买××(你的产品),请推荐三个值得信任的品牌,并给出理由。” 

- 如果AI第一时间提到了你,恭喜,你已拿到AI时代的船票; 
- 如果提到的是竞品,别慌,可以扫码加微信,我们来帮你搞定。


AI中国

AI中国

11569 文章 2144100 浏览次数 950300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