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35岁必定被淘汰?这是我30岁的实操,给你一份提前预案
AI 学习教程

谁说35岁必定被淘汰?这是我30岁的实操,给你一份提前预案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天前 132 阅读
4.8 (1280评分)
15,328人已学习

在职场中,35岁常常被视为一个分水岭,许多人在这个年龄面临职业发展的瓶颈和焦虑。然而,真正的危机并非年龄本身,而是缺乏提前规划和自我提升的意识。本文的作者是一位30岁的产品经理,他通过亲身经历和实操经验,分享了如何从30岁开始主动进化,为35岁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时间从不辜负坚持的人。最好的年纪,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魏建军《年方35》

最近看到魏建军发布的这个视频,深深地打动了我,看了很多优秀博主的思考,思考了几天,我反而获得了更多的冷静与坚定。

但作为一个今年30岁的产品经理,我却很清醒地知道:很多人并不是在35岁“被淘汰”的,而是从30岁开始,没意识到那是“淘汰的前奏”。

所以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喊口号,而是为了梳理我在过去两年里,为了“35岁不焦虑”,所做的思考与实操准备。

也许你跟我一样,不想等到被焦虑包围时才开始想怎么办——那就从30岁开始“主动进化”。

01 我开始为“不可替代性”下注

我越来越意识到:能走远的产品经理,拼的不是工具、技能,而是能否被“替代”。

以前我做的多是执行型产品经理——节奏快、需求杂、市场看运气。交付说什么我做什么,领导说怎么改我就只能怎么改,没太多价值。但越做我越清楚,这种模式只适合年轻时“试错历练”,不适合撑起35岁以后的人生。

所以我主动做了一个选择:把重心转向前端,去接触客户,去聊一手需求,尝试做产品方向的规划。于是参与更多与业务流程、组织协同相关的产品项目。

虽然一开始又慢又难看成果,但现在我能站在业务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只是用户体验。这种转变,是我为“更不可替代”下注的一步。

实操建议:

  • 找一个“没那么性感但很核心”的项目深度参与,比如客服系统、流程平台、数据平台,锻炼系统思维;
  • 用产品视角梳理你所在组织的“业务逻辑图谱”:上下游是谁?谁影响谁?ROI在哪?你在哪个关键点上能加分?
  • 和运营、销售、技术之外的人多开会,不是为PRD,是为理解“组织怎么运转”——这是35岁以后你价值的支点。

02 我把AI当成“我的思维陪练”,而不是工具

最开始用AI,其实就是为了帮我写材料。写方案、准备汇报、输出文档,它比我快太多了,也不喊累。

但慢慢地,我开始对它的“思考方式”感兴趣——为什么它总是用这种结构回答问题?为什么它会优先提出这三个方向?为什么它能快速组织语言、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我意识到:AI不是我的工具,而是我的思维训练师,是一个不会疲惫、愿意陪我推演多种可能的伙伴。

特别是在ToG领域,我们面对的是复杂流程、高度合规和多方博弈的环境,需求常常不是“用户要什么”,而是“政策要落地、办事要顺畅、基层要能执行”。

在这样的环境里,AI对我最大的价值不是“帮我写出方案”,而是不断反问我: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总的来说,我现在的AI实操方式有三种:

第一,“思路先行”的模板训练不用它出结论,而是让它列出3-5种结构思路、拆解路径,由我来挑选再重构。

第二,“反问型教练”的训练方式把我的方案丢给AI,让它“挑错、提问、反推”,每次都能帮我发现盲区。

第三,“非人类视角”的共创政务系统经常面临“政策优先 vs 用户体验”的矛盾,我会让AI模拟不同角色——用户/审批员/基层人员/政务办事大厅负责人——分别站在他们角度看我的方案。

这已经不再是“提效工具”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搭建方法。

我用它不止是做事,而是磨我的思维肌肉。

实操建议:

  • 建立“反问型提示词库”:例如“这套流程在哪个角色这里最可能挂掉?”、“请模拟一个政务咨询员角度评价这项改版”;
  • 每次用AI写完方案,都逼它“讲道理”:为什么是这样拆解?有没有反例?你不只是要结果,更要它的“思维过程”;
  • 每个季度用AI做一次“能力复盘”:把自己的项目经历输入,让AI帮你归纳今年增长的5个关键能力,看它总结是否比你更精准。

03 我把自己从“做事的人”训练成“带方向的人”

我最近的一个反思是:过去我把所有成长都押注在“把事做好”上,但30岁之后,我更关注“事情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完有没有乘法效应”。

说白了,就是从执行者的思维,向方向感、策略感过渡。

我做的一件小事是:复盘不是复工作,而是复判断。

项目做完后,我不再写“干了什么”,而是写:

  • 我当初是怎么判断这个方案是对的?
  • 如果错了,是信息差、能力差,还是认知差?
  • 哪一部分决策可以提前预警?

这种习惯,让我不再只看结果,而是开始梳理背后的思维路径。

实操建议:

  • 每次项目结项,不止写To-do清单,写一个“判断模型”:你怎么下决策的?未来遇到类似情况能复用吗?
  • 每次需求评审,不止讲功能点,讲“选择路径”——你为啥选A而不是B,让团队知道你有“方向感”;
  • 帮团队做一次“业务ROI地图”——你帮团队省了钱/节约了时间/带来了用户增长,就是你存在的理由。

最后的话

魏建军说:35岁不是危机,而是起点。

但我更想说的是:30岁,是决定你35岁能不能赢的关键点。

我知道,我们这个年纪容易被焦虑绑架:大模型来了、年轻人更便宜、机会越来越少……但与其花时间焦虑,不如用每一份方案、每一次判断、每一个节奏去练出那种“我不容易被替代”的底气。

我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自己,也许你也是产品经理、也30岁,不要等危机来临才去改变。

现在,就可以动手,为五年后的自己,打下一份更宽、更稳、更自信的未来。

希望带给你一些启发,加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柳星聊产品】,微信公众号:【柳星聊产品】,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教程评分

4.8 (1280 人评分)

评论 (11)

用户头像

35岁也能逆袭!早做规划,未来更精彩!

用户头像

我感觉我的人生应该加入“逆袭”这个关键词!

用户头像

这有点离谱,但又让人觉得很有动力,我有点想试试!

用户头像

这太奇妙,也许我们应该相信积极向上的力量!

用户头像

35岁逆袭?我感觉自己就在原地打转!

用户头像

这简直是宇宙的玩笑,谁能保证未来还精彩?

用户头像

这太有希望啊,我决定立刻开始我的逆袭计划!

用户头像

我感觉我的人生轨迹也该重新规划一下,万一也能逆袭呢?

用户头像

别闹了,这根本就是营销号的套路!

用户头像

这说明人类的潜力是无限的,宇宙在奖励我们!

文章章节

1. GPT-4简介与注册指南
1.1 账号注册步骤

热门作者

AI中国

AI中国

7515 文章 95.03万 粉丝

IT之家

IT之家

1221 文章 5.64K 粉丝

AI教程

AI教程

213 文章 8.54K 粉丝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84 文章 5.87万 粉丝

新智元

新智元

54 文章 6.99万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