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4周前 58 浏览次数 0 评论

第五章:产品愿景与策略-从定位到蓝图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了 1096 文章

在产品从0到1的构建过程中,愿景不仅是方向,更是驱动战略落地的核心引擎。本章将从产品定位出发,逐步拆解愿景的构建逻辑与策略制定路径,帮助你将模糊的想法转化为清晰的蓝图,推动产品走向有力的增长轨道。

接下来我们一块来看看如何构建产品。

5.1 全工的需求困境:那份“包罗万象”的死亡文档

全工坐在电脑前,眉头紧锁,盯着一份长达百页的需求文档。这份文档详细描述了产品的所有功能,从用户注册的每一个步骤,到后台管理的每一个报表,几乎覆盖了所有可能的业务场景。

“我们这个版本要做什么?”一位团队成员小心翼翼地问。

全工指着文档:“嗯……上面写的都要做。”

结果,团队陷入了无休止的开发周期。功能越做越多,却始终没有一个版本能真正推向市场。每次完成一个模块,就发现它与其他功能冲突;每次解决一个问题,又有新的需求冒出来。用户等不及,老板开始焦虑,市场窗口也在团队的“内部装修”中悄然关闭。

这个故事是不是让你闻到了一股熟悉的“糊味”?如果你也曾在这样的“需求地狱”里被反复炙烤,那么恭喜你——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无数产品经理都在同一个坑里摔得鼻青脸肿:如何将脑海中那激动人心的宏大愿景,转化为一张清晰、可执行的寻宝图?如何避免“大而全”最终沦为“大而空”?

产品定义,就是将价值主张和市场洞察转化为具体产品形态的过程。它不只是列举功能,更是对产品核心价值的提炼与聚焦。它要求我们在琳琅满目的可能性中,做出清晰的取舍,找到那条通往用户内心和商业价值的黄金航线。

5.2 产品愿景:从遥远的北极星,到眼前的灯塔

还记得我们在前面章节聊过的“价值主张”吗?那是我们产品的“北极星”,是产品存在的根本理由,也是我们砍掉各种奇葩需求的尚方宝剑。但光有北极星还不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漫漫长夜里,我们需要一些更近、更亮的“导航灯塔”来指引航程。

产品愿景,就是离你最近的那座灯塔。它承接着价值主张的星光,但比星光更具体,更像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如果说价值主张回答的是“我们为何在此”,那么产品愿景回答的则是“我们要成为什么”。

一个好的产品愿景,应具备这四个特征:

  • 战略承接:与价值主张一脉相承,是其在特定阶段的具象化表达。
  • 决策牵引:在面对功能取舍时,提供明确的判断标准和方向指引。
  • 凝聚团队:激发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统一的奋斗目标。
  • 目标明确:相比宏大的价值主张,它是一个可以在1–3年内实现的阶段性目标。

案例:文子的“竞争导向”愿景

刚从MBA毕业的文子,浑身散发着商业模式和竞争策略的“精英味儿”。在和大武制定健康管理APP愿景时,她龙飞凤舞地写下:

“打造比K更全面、比B健康更智能的一站式健康管理平台!”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冲击力?”文子自信地看着我,仿佛已经看到了纳斯达克的钟声。

我笑了笑,反问:“如果明天K和B健康被外星人垄断了,你的产品(在地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文子愣住了,随即反驳:“当然有!我们解决的是用户的健康管理需求啊!”

“那为什么不直接说这个呢?”我把问题抛了回去。

经过一番思辨,文子终于意识到,她的愿景是“竞争导向”的。这种愿景有两个致命缺陷:

  1. 丧失战略主动性:你的产品策略完全被对手牵着鼻子走,陷入被动追赶。
  2. 价值定位模糊:既然只是要“更全面、更智能”,用户为什么不直接选择那个已经成熟的市场领先者?

最终,团队将愿景调整为:

“用科技的智能与社群的温度,点燃每个人轻松迈向健康生活的动力。”

新愿景不再提及任何友商,而是聚焦于用户的终极渴望——“轻松地养成健康习惯”。同时,它也巧妙地揭示了产品的核心策略——“科技+社群”,为后续的功能规划指明了方向。

案例:小双的“完美主义”愿景

小双是个完美主义者,她想写出一个能被刻在产品界荣誉殿堂上的“完美”愿景。为了给一个理赔审核系统立愿景,她废寝忘食地啃了十几本产品圣经,分析了几十个G的案例,最终写出了一篇长达200字的“愿景小作文”。

“小双,你能用30秒把你的愿景复述一遍吗?”我看着她那篇密密麻麻、堪比软件许可协议的文字。

“这个…需要仔细品味每个词背后的深意…”小双有点不安。

“如果连我们自己都记不住,怎么指望它能像DNA一样刻在团队每个人的脑子里?”我温和地提醒她,“愿景的价值在于指导每一次微小的日常决策,而不是为了展示你的文学才华。”

最终,她和团队一起,将愿景精炼为:

“让理赔审核更智能、更精准,让专业判断回归真正的价值场景。”

一句话,两个关键信息,干净利落:

  • 解决什么问题:繁琐、重复的低效审核工作。
  • 实现什么价值:让审核专家能专注于真正需要智慧和经验的复杂判断。

5.3 产品策略:从山顶的旗帜,到脚下的阶梯

有了灯塔(愿景),下一个问题是:路在何方?这就是产品策略要解决的问题。

产品策略就像一张登山路线图。目标是山顶那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愿景),但你需要规划出从哪条坡上山最靠谱,在哪里扎营补给(里程碑),需要带上什么装备(资源),以及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风险)。

案例:全工的“技术驱动”策略

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全工,他的第一版产品策略,充满了工程师的严谨与逻辑,看起来像这样:

  • 第一阶段:搭建基础架构和数据库
  • 第二阶段:开发OCR识别引擎
  • 第三阶段:训练机器学习模型
  • 第四阶段:开发用户界面

“全工,这个策略,你仔细分析一下,有什么潜在问题?”我问他。

全工挠了挠头:“没毛病啊,逻辑清晰,一步一个脚印,多稳!”

“那用户什么时候才能感受到你们的价值,哪怕是一丝一毫?”

“第四阶段完成之后。”

“这意味什么?”

全工恍然大悟:“意味着前三个阶段,我们都在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里‘闭门造车’,完全无法验证我们所做的是否是用户真正需要的!”

没错,这就是“技术驱动”思维的陷阱——过分沉迷于实现的逻辑,而忘记了价值的验证。

我们一起重新校准了策略的导航:

  • 短期策略(0-3个月):构建一个“手动+半自动”的MVP(最小可行产品),用最快的速度验证核心价值假设。
  • 中期策略(3-12个月):根据第一批用户的真实反馈,迭代优化算法,扩展支持的发票类型,让产品从“能用”变得“好用”。
  • 长期策略(12个月+):构建智能审核生态,把能力拓展到其他审核场景,从一个“工具”进化成一个“平台”。

新策略的核心思想是“价值驱动”——让每个阶段的产出都能直接和用户见面,一边交付价值,一边收集反馈,用以指导下一轮的精准开发。

5.4 从冰冷的功能清单,到有温度的用户故事

传统的需求文档,往往长着一张冷冰冰的脸:

需求编号:REQ-001需求描述:系统应提供发票信息自动识别功能。优先级:

这种描述有什么问题?它只告诉开发团队“要做什么”(What),却闭口不谈“为谁而做”(Who)和“为何而做”(Why)。结果往往是,开发团队像一群精密的机器人,完美地执行了指令,但造出来的东西却和用户真正的需求隔着一个银河系。

在“需求地狱”里被烤了几轮之后,大武终于悟了。他开始尝试用一种叫用户故事(User Story)的“咒语”来重新描述需求:

作为一个(As a)每天被发票淹没的理赔审核员(张三),我希望(I want to)系统能自动识别发票的关键信息(比如金额、日期、项目),以便于(So that)我能告别手动录入的苦海,减少戳瞎眼睛的录入错误,把宝贵的脑细胞用在分析那些真正复杂的案子上。

用户故事不再是一条命令,而是一段有血有肉的叙述,回答了三个关键问题:

  • Who:这个功能是为谁服务的?
  • What:需要实现什么?
  • Why:背后的动机和价值是什么?

案例:从“怎么做”到“为什么做”

小双在写需求时,习惯性地从解决方案出发:

“在发票上传页面加一个 OCR 识别按钮,点击后调用识别 API,然后把结果显示在表单里。”

我提醒她:“你觉得用户真正想要的是一个‘按钮’吗?”

她顿了顿:“是……自动识别发票信息?”

我继续追问:“再深一层,用户的终极渴望是什么?”

她思考片刻:“是……摆脱重复劳动,提高效率,然后能准时下班。”

这一问,打破了她的思维定式。她意识到,自己总是从“怎么做”(How)出发,直接跳进方案细节,而忽略了“为什么做”(Why)和“做什么”(What)背后的广阔空间。

案例:看似简单的AI需求,为何难以落地?

在构建 AI 产品时,团队常常听到这样的需求:

“使用大模型,根据我的查询自动生成图表。”

听起来很简单,但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接入模型”,而在于定义清晰的使用场景与准确性要求。以“自动生成图表”为例,背后隐藏着多个关键问题:

  • 用户说的“销售额”指的是哪个字段?gross、net、region-specific?
  • 系统是否允许模糊匹配?是否需要用户确认图表类型?
  • 输出结果的准确率需要达到什么标准?
  • 用户是否可以纠正模型输出?

这些问题看似是设计细节,实则是需求定义的延伸。设计的目标是完成需求,而需求的质量决定了设计是否“有的放矢”。

我们可以用用户故事来结构化表达这一类 AI 场景:

作为一名业务分析师(李雷),我希望能通过自然语言提问(如“近三个月的销售趋势”),系统自动生成对应的 SQL 查询并展示图表,这样我就能快速获取数据洞察,而无需手动编写查询语句。

收益假设:节省分析时间,降低技术门槛,提升决策效率。

验收标准

  • 系统能正确识别至少80%的常见业务术语
  • 图表类型与用户意图匹配度不低于90%
  • 用户可对结果进行反馈并快速修正

在 AI 产品中,准确率与易用性往往存在张力。我们可以用策略矩阵来做出权衡:

  • 高风险场景(医疗、金融):低容忍度。强约束模型输出,提供验证机制。
  • 中风险场景(运营分析):中容忍度。提供反馈机制,允许用户修正。
  • 低风险场景(探索性分析):高容忍度。优先提升易用性,快速迭代优化。

产品经理的职责,不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定义清晰的“Why”和“What”。当团队对用户的痛点和目标形成共识,更优的方案自然会浮现。

用户故事,是连接用户价值与产品设计的桥梁。它让需求不再是冷冰冰的指令,而是有温度、有方向的叙述。

5.5 需求落地:从用户故事到敏捷实践的结构化表达

为了让团队更好地聚焦于需求的 Why 和 What,我们可以把用户故事包装得更“专业”一点,用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呈现,方便团队评审和讨论。这种方式,巧妙地融合了我们在第三章探讨的“价值假设”和具体的需求描述。

用户故事是连接用户价值与产品设计的桥梁。但要让它真正驱动团队执行,我们需要将故事结构化表达,确保每个人都理解“为什么做”、“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

1. 场景 / 问题陈述(Scenario / Problem Statement)

这是故事的开端,描绘用户在什么情境下遇到什么麻烦,是团队理解“Why”的关键。记得带上我们的老朋友——用户画像。

示例:张三(理赔审核员),在处理堆积如山的纸质发票时,必须手动将关键信息(金额、日期等)录入系统。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还容易出错,导致整体审核效率低下。

2. 功能描述(Description)

用大白话讲清楚产品需要做什么,回答“What”。

示例:系统需要具备自动识别和提取发票关键信息的能力,并能将这些信息自动填充到审核表单的对应字段中。

3. 收益假设(Benefit Hypothesis)

阐明这个功能将带来什么价值,是故事的圆满结局。

示例:通过发票信息的自动识别,审核员可以节省大量手动录入和核对的时间,从而将精力集中在更复杂的案例判断上,最终提升审核的效率和准确率,顺便也提升了张三的工作幸福感。

4. 验收标准(Acceptance Criteria)

这是“完成”的定义,是产品经理与开发团队之间的“君子协定”,确保大家对“做完”的理解一致。

示例:

  • 功能性:对标准发票的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支持PNG、JPG、PDF格式的图片上传;能准确提取发票上的日期、金额、项目名称。
  • 非功能性:单张发票的识别和填充过程,平均响应时间不超过2秒;当识别失败时,系统能给出清晰、友好的提示,而不是一串火星文。

5. 外部依赖(External Dependency)

列出实现此功能需要“麻烦”到的外部系统、数据、API 或其他团队。

示例:此功能依赖于第三方 OCR 服务商的 API,需要确保接口稳定可靠;同时需与数据团队确认发票数据的存储规范。

写得再好的需求,如果只是挂在 Jira 上,没人读、没人共鸣,也无法真正驱动设计与开发。

大武在每次 Sprint Planning 前,都会用 3 分钟讲述一个用户故事。他不讲技术细节,只讲用户的痛点、场景和渴望。比如:

“张三每天要审核 300 张发票,眼睛都快瞎了。他说,如果系统能自动识别金额和项目,他就能早点下班陪孩子写作业。”

这段话,比任何一条需求描述都更有力量。它让团队知道,他们不是在“写代码”,而是在“帮张三回家”。

结构化表达不是为了格式化,而是为了让用户价值在团队中被看见、被理解、被实现。当每个故事都能讲清楚“为什么做”,并清晰定义“做到什么程度”,产品就不再只是功能集合,而是价值的载体。

5.6 用户旅程图:在时间轴上编织丝滑的用户体验

如果说用户故事是单点洞察,那么用户旅程图就是一条完整的体验轨迹。它不是设计师的专属工具,它是产品经理理解用户体验、定义产品路径的关键抓手。它帮助我们从用户视角出发,梳理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情绪变化与潜在障碍,从而构建不仅“能用”,更“好用”的产品体验。

在产品经理的工作中,用户旅程图的价值不止于“串联功能”,而在于:

  • 明确用户目标与行为路径,避免功能堆砌
  • 揭示中间体验的断点与情绪波动,发现优化机会
  • 对齐跨角色团队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形成协作共识
  • 为后续的设计、开发、运营提供体验基线

用户旅程图不是画流程图,而是构建“用户如何感知产品”的地图。绘制一张旅程图,就是将抽象的用户体验“可视化”,让团队能站在用户的视角,全局地审视产品,找到那些让用户想砸电脑的瞬间,并把它们变成让用户惊呼“哇塞”的机会点。

  • 用户画像:谁在使用产品?他们的目标、动机、习惯是什么?
  • 触发场景:用户为何开始这段旅程?是主动探索、被动响应,还是任务驱动?
  • 关键步骤:用户完成目标所经历的主要行为节点。
  • 接触点(Touchpoints):用户与产品发生交互的界面或渠道(如App、网页、客服等)。
  • 情绪曲线:用户在每个步骤中的情绪状态(如期待、焦虑、愤怒、满意等)。
  • 痛点与机会点:用户在旅程中遇到的障碍,以及产品可以优化体验的切入点。

案例:文子的“劝退式”注册流程

文子之前负责的电子购买应用准备差点因为繁琐的注册流程而夭折。应用上线后,第一个月市场部全力推广,可两周后的数据让所有人都傻了眼:注册率远远小于预期。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文子百思不得其解。她重新梳理了整个用户旅程。

“我的天,足足16个步骤!”文子惊呼,“用户走完这趟‘长征’,体验产品的热情早就被磨没了!”这之后文子团队优化了注册流程和支付方式,相应的注册转化率和用户的活跃度都像坐上了火箭,蹭蹭地往上涨。

案例:从单一角色到多角色协同视角

小双在绘制理赔审核系统的旅程图时,最初只考虑了“理赔审核员”这一个角色,上演了一出“独角戏”:

接收申请 → 审核资料 → 做出决定 → 通知结果

“小双,这个旅程,你觉得完整吗?”我问道。

“应该是吧,覆盖了审核员的所有工作步骤。”

“那申请理赔的用户呢?他们的旅程是什么样的?还有,如果审核员需要用户补充资料,这两个旅程是怎么互动的?”

这个问题让小双意识到,真实的业务场景往往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场涉及多个角色的“交响乐”。单一角色的旅程图,看到的是片面的世界。

她重新绘制了一张“多角色协同旅程图”:

这张多角色旅程图,揭示了几个关键的洞察:

  1. 用户在“等待”和“补充材料”环节的负面情绪非常强烈。
  2. 审核员在处理不完整资料时,工作效率和心情都很糟糕。
  3. 角色之间缺乏一个高效、透明的状态同步机制。

基于这些洞察,团队设计了实时状态推送、智能资料完整性检查等功能,让这场“交响乐”的演奏效率和和谐度都大大提升。

5.7 业务架构:在“快”与“稳”之间寻求平衡

产品定义不仅要关注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面子”,也要关心支撑产品稳定运行的“里子”——业务架构。它定义了系统各模块间的关系、数据的流转方式以及与外部系统的接口。

在AI理赔审核系统的项目初期,业务部门急于看到成果,提了一堆“短平快”的功能需求。技术出身的全工却坚持要先花时间把架构梳理清楚。

“我们能不能先做几个简单的功能出来秀一下?架构什么的,以后再说不行吗?”业务负责人有些不耐烦。

全工沉思片刻,打了个生动的比喻:“这就像盖房子。如果我们急着把漂亮的门窗(功能)装上,却忽视了打地基和搭框架(架构),那么这栋房子:

  • 扩展受限:系统无法支撑未来更复杂的业务需求。
  • 维护成本高:每次改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 集成困难:想加个新功能?对不起,可能需要推倒重来。”

他拿出一张纸,画了两个系统草图。一个是功能模块之间随意连接、数据流混乱的“拼接式系统”;另一个是分层清晰、接口统一、数据标准化的“模块化系统”。

“前者看起来开发快,但每个模块都是孤立的,沟通靠人、数据靠猜。后者虽然前期投入多一些,但逻辑清晰、结构稳定,未来的功能开发就像在标准化积木上搭建,既快又稳。”

敏捷的抉择:先开车,还是先修路?

在敏捷开发中,一个永恒的矛盾是:我们应该为了短期的快速交付,而牺牲长期的系统健康吗?这就像“先开车冲向目的地”和“先修一条平坦的高速公路”之间的抉择。

  • 只顾开车:疯狂上线功能,满足当下的业务需求,但代码和架构越来越乱,最终欠下一屁股“技术债”,车速越来越慢。
  • 只顾修路:追求完美的架构,过度设计(Over-design),路修得像F1赛道一样完美,但交付周期长得离谱,等路修好,仗都打完了。

一个优秀的敏捷团队,其核心能力不是一味的“快”,而是在每个当下,都能做出最明智决策的“灵活响应能力”。这意味着要辩证地看待“修路”和“开车”:

  1. 识别“铺路者”(Enabler):在需求中,除了直接满足业务的“业务故事”,还有一类是为了给未来铺路的“技术故事”,比如搭建一个统一的API网关。它们本身不直接产生业务价值,但能让未来的“车”跑得更快。
  2. 平衡投入:在每个迭代中,团队需要像配置投资组合一样,平衡“业务故事”和“铺路者”的投入。只投业务,技术债爆仓;只投技术,业务价值为零。
  3. 有意识地承担技术债:有时候,为了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团队会选择“先开车”,有意识地欠下一些技术债。但关键在于,这笔债必须被明确记录下来,并在后续的迭代中逐步偿还,而不是假装它不存在。

我们不能“修了十年路,到第十一年才发现黄花菜都凉了”。敏捷的精髓在于,在每个决策点都去思考:我们当下需要构建多稳固的架构,才能支撑下一阶段的快速发展?既不因过度设计而贻误战机,也不因急于求成而引火烧身。

5.8 章节小结:从愿景到蓝图的系统方法论

本章为你献上了一套从宏大愿景到具体需求的系统方法论,它是产品从“想法”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 愿景与策略:定义我们为何而战,以及如何去赢。
  • 需求定义:用“用户故事”的同理心和结构化框架的理性,从“Why”和“What”的视角去真正理解需求,避免陷入“How”的陷阱。
  • 用户旅程:像导演一样,全链路地审视和设计用户的体验,确保故事线的完整与流畅。
  • 业务架构:在敏捷的舞步中,优雅地平衡短期交付与长期健康,为产品的未来“铺路”。

记住,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不仅是一个梦想家,更是一个建筑师。他懂得在无限的可能性中,找到那条最有价值的路径,并用结构化的智慧,将这条路径清晰地呈现给并肩作战的每一个人。

在下一章,我们将面对一个更刺激的挑战:当需求堆积如山,而资源永远有限时,如何进行明智的优先级排序,做出最有价值的产品决策?准备好迎接挑战吧!

本文由 @K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096 文章 158562 浏览次数 58654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