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7小时前 81 浏览次数 0 评论

30年宿敌变队友、PC行业要变天!曾差点被“200亿收购”的英伟达,现抛出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

CSDN
CSDN

发布了 147 文章

整理 | 屠敏

出品 | CSDN(ID:CSDNnews)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2005 年,37 岁的半导体巨头英特尔想要以“高达 20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当时仅 12 岁的硅谷“新贵”英伟达。彼时,英特尔内部已有高管敏锐地察觉到:图形芯片的底层架构或许会在未来的数据中心扮演关键角色,甚至可能主导人工智能系统的演进。但这一提案最终被董事会否决,交易就此遗憾作罢。

20 年后的今天,剧情翻转。如今已 32 岁的英伟达不再是当年的“小弟”,反而宣布将斥资 50 亿美元,以每股 23.28 美元的价格认购“老大哥”英特尔的普通股,持股比例约为 5%。此外,两家还宣布,组队共同研发多代定制的数据中心与 PC 产品,目标是加速超大规模、企业级与消费级市场的各类应用与工作负载。

同样出乎意料的是,这两家公司其实早在一年前就已悄然开始联合开发处理器。想想过去大家只看到他们你来我往的竞争,却没料到“原来我们只是他们 Play 的一环”。

“双英”联手,30 多年宿敌一年前就已经变成了队友

一直以来,英伟达和英特尔在半导体领域侧重点不尽相同:英特尔专注于 x86 架构的中央处理器(CPU),而英伟达则以图形处理单元(GPU)为主,尤其在 AI 和加速计算领域深耕多年。

近几年,得益于数据中心芯片业务,英伟达的营收和市值一路攀升。今年 7 月,其市值突破了 4 万亿美元。这些芯片成为科技公司纷纷推出 AI 功能的核心。相比之下,英特尔则遇到不少挑战:多年努力提升芯片制造工艺,却一直难以追上台积电等竞争对手;而推动其他芯片设计公司使用自家工厂代工的尝试,也只换来,实质进展有限。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家公司的强强联手也似乎将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针对这一合作,英伟达在官方公告中表示,双方的重点是通过 NVIDIA NVLink (一种专为连接 NVIDIA GPU 设计的高速互连技术)无缝衔接英伟达与英特尔的架构——把英伟达在人工智能与加速计算方面的优势,与英特尔领先的 CPU 技术及 x86 生态系统结合,为数据中心、PC 领域带来更前沿的解决方案。

在数据中心领域,英特尔将打造英伟达定制的 x86 CPU,由英伟达集成进其 AI 基础设施平台并推向市场。

在个人计算领域,英特尔将生产并销售集成英伟达 RTX GPU 小芯片的 x86 系统级芯片(SoC),在此之前,英特尔使用的是基于自家 Arc 系列的图形小芯片。未来,这些全新的 x86 RTX SoC 将为广泛的 PC 产品提供动力,满足高性能 CPU 与 GPU 深度集成的需求。

消费级 PC 市场要“变天”!

得益于两家的合作,未来 PC 市场的变革在即。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外部来看,把英特尔的 CPU 和英伟达的 GPU 联合起来,也不乏有很多好处,毕竟这两类芯片早就在数百万台游戏台式机和笔记本中共存。其中,英特尔在笔记本 CPU 市场占有全球约 79% 的份额,英伟达占全球游戏 GPU 市场约 92%。

如果双方的合作能做出真正的定制 SoC,把两家的技术整合到一起,不仅能让游戏 PC 更小巧、更省电,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抗衡 AMD。毕竟,AMD 一直愿意为客户打造半定制的 x86 SoC,这让它拿下了几乎整个掌机市场(比如 Steam Deck 一类的设备),以及多代 PlayStation 和 Xbox 游戏机的订单。倘若英特尔和英伟达共同研发成功,也会为英伟达提供进入掌机市场的机会。

目前还不清楚英特尔和英伟达具体什么时候会推出这些联合开发的产品,但从两家透露的信息来看,他们的目标覆盖面非常广。至少,黄仁勋明确表示,两家公司打算研发的 CPU 将能覆盖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市场,规模可达数亿台设备。

“单单笔记本市场,每年就有 1.5 亿台出货量。”黄仁勋说,“这大概能让你感受到我们这项合作的规模。我们不仅要覆盖消费市场,还要覆盖消费 PC 市场里绝大多数的笔记本电脑。”

之前存在的竞争怎么办?

不过,长期以来在技术、市场和战略层面上,英特尔和英伟达的产品有不少直接竞争的地方,那么这次两家的合作会如何影响双方的竞争?

从 CPU 角度来看,英伟达本身也有 CPU 产品,主要基于 Arm 架构。这些处理器可被用于 Project DIGITS 的 AI 电脑、汽车芯片,甚至包括任天堂 Switch 和 Switch 2。据悉,英伟达还在研发更多基于 Arm 的产品,包括与联发科合作的 Windows PC 芯片。

对此,英伟达 CEO 黄仁勋做出了回应,并强调,这次与英特尔的合作不会影响英伟达的 Arm 产品线,相关研发将继续推进。“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走 Arm 路线,”黄仁勋说。

同时,外媒 Tomshardware 报道称,英伟达方面也表示,这次与英特尔的新路线图只是“加法”,不会取代已有计划。此前公布的 Arm 架构 GB10 Grace Blackwell 工作站处理器、面向数据中心的 Grace CPU,以及下一代 Vera CPU 等产品仍将如期推进,甚至还有一些内部尚未公开的产品会继续开发。

从英特尔角度来看,其在接受 Ars Technica 采访时表示,公司仍将继续推出 GPU 产品,也就是说 Arc 独显和背后的 Xe 架构仍会发展。但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意味着英特尔未来会把重心放在低端、低功耗 GPU 市场,而高端市场则交给英伟达。考虑到英特尔近年来对亏损业务一向雷厉风行,而 Arc 独显至今在市场上也未形成明显冲击,这种策略并不令人意外。

在软件层面,英特尔一直在推广自家的 oneAPI 图形计算栈,试图替代英伟达的 CUDA 和 AMD 的 ROCm,同时提供工具帮助现有 CUDA 项目迁移到 oneAPI。

外界对此也有不少猜测:未来可能出现的走向包括——英伟达允许 Intel GPU 直接运行 CUDA 代码(或通过某种转换层实现),亦或者英伟达为 oneAPI 做贡献(毕竟 oneAPI 是开源平台),或者 oneAPI 最终被边缘化甚至淘汰。

当然,未来会怎样,还要交给时间来验证。

引发争议的合作

目前对于这一场合作,黄仁勋在公告中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一场新的产业革命,重塑从芯片到系统再到软件的整个计算堆栈。位于这场重塑核心的正是英伟达的 CUDA 架构。这次历史性的合作将英伟达的 AI 与加速计算堆栈,与英特尔的 CPU 和庞大的 x86 生态紧密结合——融合两大世界级平台。我们将共同拓展生态版图,奠定下一代计算时代的基础。”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Lip-Bu Tan)则表示:“数十年来,英特尔的 x86 架构一直是现代计算的基石——我们正在整个产品组合中不断创新,以支持未来的工作负载。英特尔领先的数据中心与客户端计算平台,结合我们的工艺、制造与先进封装能力,将与英伟达在 AI 和加速计算上的领导力相辅相成,为行业带来新的突破。我们感谢黄仁勋和英伟达团队给予的信任,并期待未来的合作,共同为客户创新、推动业务增长。”

然而,在这场外界颇为关心的合作中,也不少人担心英特尔显卡的未来。

在 HN 上,热评第一条的评论写道:

英伟达持有英特尔股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首先,英伟达有动机削弱甚至淘汰英特尔的 Arc 显卡,而这对消费者非常不利,因为 Arc 是唯一能够拉低 GPU 价格的因素。

其次,如果英特尔显卡/Arc 消失,对 Linux 用户也会非常不利,因为英特尔在 GPU 驱动上的做法对兼容性最好,而英伟达在 Linux 驱动方面则态度上比较敌对。

第三,英特尔是唯一一家推广面向消费级的显卡虚拟化技术(SR-IOV)的公司,如果失去这项技术,企业级市场几乎将由英伟达独占,这意味着普通用户的电脑将面临性能下降、灵活性减弱和安全性降低的风险。

另一位网友@littlecranky67 同样认为:

这对英特尔的 GPU+AI 计划几乎是致命一击,监管机构绝不应该允许发生。很明显,英特尔需要低成本的下游 GPU 市场,以支撑基于芯片组合(chiplets)的 AI 芯片产品线——在制造过程中,很多有瑕疵的芯片最终会被用于面向消费者的 GPU。现在,英伟达的利益在于阻止英特尔进入 GPU 市场,也阻止其进入 AI 市场——而英特尔近年来正通过 GPU 开发为进入 AI 市场做准备。

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88161

https://www.tomshardware.com/pc-components/cpus/teams-at-nvidia-and-intel-have-been-working-in-secret-on-jointly-developed-processors-for-a-year-the-trump-administration-has-no-involvement-in-this-partnership-at-all

https://arstechnica.com/gadgets/2025/09/nvidia-will-invest-5-billion-in-intel-co-develop-new-server-and-pc-chips/

精彩视频推荐:

AI “创作力”拉满,为何在数 6 根手指上“掉链子”?

看本期《高校有为|开源多模态模型的昇腾解法》,唠明白多模态大模型的那些事儿。

CSDN

CSDN

147 文章 20807 浏览次数 0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