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14 hours ago 110 Views 0 Comments

本地生活:投放能不能做?品牌如何正确理解投放的逻辑?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Published 1121 Articles

在本地生活领域,不少品牌认为在抖音等平台做业务 “不投放就没流量”,却常陷入 “越投越亏” 的困境。实际上,投放并非万能,其可行性取决于品牌自身业务逻辑。判断是否适合投放,需看前端毛利能否覆盖获客成本、后端是否有清晰复购或升单逻辑,同时还要结合行业所处阶段动态调整,避免盲目跟风。

在抖音做生意,大家几乎达成了共识:要拿到结果,必须投放。有些老板甚至笃定:“不投放就没有单,不砸钱就拿不到流量。”但现实却是,可能投了钱,却发现单子越来越不挣钱,甚至陷入“越投越亏”的问题。

我们做投放业务决策时,一定要先关注你的业务模式,其次再思考当前业务是不是真的需要借助投放来放大。你的业务模型是健康的,投放会加速放大结果;你的业务模型是有缺陷的,投放会加速放大亏损。

记住,决定你能不能做投放的,不是抖音的逻辑,而是你自己的业务逻辑。

从本质上讲,投放是花未来的钱,买当下的生意。你今天花100元投广告,指望用户在未来的生命周期里,能给你带来超过100元的利润。

那么前提条件是什么?只有两个:

要么前端毛利够高 —— 单次交易能有足够的利润覆盖获客成本。

要么后端升单或复购逻辑清晰 —— 即便前端不赚钱,用户后续的消费能让你赚回来。

如果这两条都不成立,投放只能是“花钱赚吆喝”。

为什么很多人圈友会误判,花钱买用户却没有多少沉淀?

常见的误区有两个:

只看单次成交,不看用户的全生命周期。用户只买了一次,就再也没来过,这样的流量是烧钱买吆喝。

混淆了平台逻辑和业务逻辑。抖音确实是投放驱动的,但并不是所有业务都适合把投放当主线。

一个典型例子:很多洗车门店老板看别人做抖音赚钱,就盲目砸钱,结果发现自己单价太低、利润太薄,每一单都是赔本赚流量。最后投放停了,生意更难做。

另外投放逻辑的动态变化。

投放是否成立,不仅取决于品类,还取决于行业所处的阶段。

早期获客成本低,投放能帮助你快速抢占市场;

成熟期:获客成本上升,只有LT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足够高的业务才能撑住;衰退期:再投放也只会增加亏损,因为用户结构和需求规模已经见顶。

换句话说,投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动作,而要放在行业周期里去理解。

最后,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一个简单的判断框架,帮助你快速决策业务是否要靠投放:

第1,毛利够不够覆盖获客成本?如果一单赚10块,却要花20块获客,那就别指望靠投放。

第2,有没有复购或升单逻辑?如果没有,那投放只能是「一锤子买卖」,不具备持续性。

第3,投放的钱能否沉淀为资产?真正健康的投放,是能沉淀出用户心智、品牌认知或私域流量,而不是一次性的费用消耗。

记住一句话:和平台做生意,不是不花钱,而是花钱的逻辑必须成立。

业务需要持续经营,不要只看当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陈罡Pro】,微信公众号:【陈罡Pro】,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121 Articles 162582 Views 58654 Fans

Comment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