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11小时前 181 阅读 0 评论

我发现,泡泡玛特让用户“上头”的秘密,藏在一个40年前的旧模型里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了 106 篇文章

一个诞生于 1984 年的 KANO 模型,竟藏着泡泡玛特、瑞幸等品牌让用户 “上头” 的秘密?这个经典模型将用户需求划分为基本型、期望型、兴奋型等类别,而如今那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品牌,正是把 “期望型需求” 和 “兴奋型需求” 玩到了极致。

最近挺忙,在给一家零售企业准备一场内训课。

准备课程材料时,一个快被说烂了的经典模型,突然让我有了点新想法。

这个模型叫KANO,你可能听过,诞生于1984年,有点年头了。

KANO模型,由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提出

它把用户需求分成了五种,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叫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

就在我琢磨怎么把这两种需求讲得更透彻时,脑子里突然闪过了两个名字:泡泡玛特和瑞幸。

我一拍大腿,这不就是吗!

今天很多让人“上瘾”的品牌,之所以能从惨烈的竞争中杀出来,秘密不就在于它们把这两个需求玩到了极致?它们不仅仅是在卖产品,更是在提供情绪价值和体验价值。

如何科学的找到,并拥有持续不断设计出情绪价值的能力,KANO模型正是绝佳工具。

这堂课,有意思了。这已经不只是一份备课笔记,更像是我自己的一次复盘和思考。

1. 用“人话”再聊聊KANO,这模型到底在说什么?

没听过的不用怕,我们用一个场景来理解。

假设你去住一家酒店:

房间干净、有热水淋浴。这是基本需求。如果没有,你会暴怒,马上给差评。但有了,你也觉得理所当然。

酒店的Wi-Fi速度很快,床垫软硬适中,窗外风景不错。这是期望型需求。这些东西越好,你的满意度就越高,下次还可能再来。

当你走进房间,发现酒店免费为你升级了套房,桌上还放着欢迎水果和手写卡片。这是兴奋型需求。你完全没料到,巨大的惊喜感让你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甚至会因此成为这家酒店的铁粉。

看明白没?今天的商业竞争,早就卷过了“基本需求”的层面。大家比拼的,正是后两者——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期望”,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他们的“兴奋”。

这,就是情绪价值和体验感的本质。

2. 泡泡玛特和瑞幸,两个把“情绪”玩明白的高手

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品牌是怎么精准狙击用户情绪的。

先说泡泡玛特:它最厉害的一招,是把“兴奋”玩成了“期望”。

你第一次玩盲盒,抽到“隐藏款”时的那种心跳加速,就是典型的兴奋型需求。那种“赌徒”般的快感和巨大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极强的刺激。这是它引爆市场的起点。

但高明之处在于,泡泡玛特通过持续不断的IP上新、联名、打造潮玩圈子,硬生生把这种一次性的“兴奋”,培养成了一种持续性的期望型需求。

现在的玩家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偶尔的惊喜了。他们期望Molly每个季度都有新系列,期望能和各种意想不到的IP联名,或者新的IP出现,比如前段时间爆火的labubu。如果泡泡玛特哪天不这么玩了,玩家反而会失望。

它成功地给用户制造了一种“瘾”,一种对“持续新鲜感”的渴望。

再说瑞幸:一个用“爆款”持续刺激你多巴胺的大师。

回想一下,你现在对瑞幸的期待是什么?仅仅是一杯提神的咖啡吗?

不,你期待的是“下一个爆款”。

从“生椰拿铁”开始,瑞幸就聪明地把用户的期望型需求,从“一杯好喝的咖啡”,悄悄转移到了“一杯好喝、好玩、还能发朋友圈的新品”。

它通过每月甚至每周的高频上新,一年上新100多款新品,不断刺激你的味蕾和社交神经。

203年刷屏的“酱香拿铁”,则是它投下的“兴奋型需求”核弹。谁能想到咖啡和茅台能凑一对?这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瞬间引爆社交网络,成了一场全民的狂欢。

2024年黑悟空爆火,它又和黑悟空IP联名。用户买的已经不是咖啡,而是一种“我跟上潮流了”的社交货币。

所以你看,瑞幸和泡泡玛特的成功,本质上都是情绪的胜利。 它们让你付钱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是那种“期待感”、“惊喜感”和“归属感”。

一句话总结,它们都把“创造惊喜”这件事,做成了自己商业模式的一部分,甚至变成了一种可持续的生产力。

这也是KANO模型揭示的胜利法则,要想黏住顾客,就去满足他更高级的需求。

3. 你的企业,怎么打造自己的“情绪钩子”?

聊到这里,可能你会问:“晏老师,这些都是大品牌,我的小公司能学吗?”

当然能。玩法有大小,但逻辑是相通的。这里有三个你可以立刻上手的思路:

第一,找到用户的“隐性兴奋点”。

别老是开会问用户“你需要什么”,他们说出来的,往往都只是基本需求。乔布斯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要去观察,什么能让他们在不经意间“WOW”出来。

比如,一家服装店,能不能把包装升级一下?当用户收到的不是一个普通快递袋,而是一个设计精美、需要一层层打开的礼盒时,那种拆礼物的喜悦感,会让衣服的价值感都提升好几倍。

一家餐饮品牌可以设计“隐藏菜单”,让老客在点单时,能像特工对暗号一样,带着一丝小骄傲地对服务员说出那个“秘密菜名”,瞬间获得一种“我是圈内人”的优越感。

这些,都是低成本创造“兴奋点”的办法。

第二,把“兴奋点”仪式化,变成“期望点”。

一次性的惊喜,威力有限。把它变成一种和用户之间的“默契约定”,才能持续锁住他们。

星巴克每年冬天的圣诞红杯,就是最好的例子。最开始是惊喜,现在全球用户每年都在期待。优衣库的UT联名,也从偶尔的彩蛋,变成了粉丝们定期蹲守的“必抢品”。

关键在于,创造一种“节奏”,让用户对你的下一次动作产生期待。

第三,用“社交属性”为情绪价值加杠杆。

最好的营销,是让用户替你营销。你要做的,就是把情绪价值,变成他们可以炫耀的“社交货币”。

瑞幸的联名纸袋和杯套,本身就是为了方便你拍照打卡。泡泡玛特的玩家社群,让“换娃”、“改娃”成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问问自己,你的产品或服务,有没有一个“值得被分享”的环节?

4. 一个警惕:情绪价值也会“通货膨胀”

最后,得泼一盆冷水。

KANO模型里还有一个残酷的规律:需求的“降级”。

曾经让你尖叫的“兴奋型需求”,很快会变成司空见惯的“期望型需求”,最终甚至会沦为“基本需求”。

想想iPhone 曾经的视网膜屏幕,当初何等惊艳?再想想指纹解锁,曾经多么神奇?现在,这些都是手机的标配,没有反而会被骂。

情绪价值也是一样,会“通货膨胀”。用户的G点会越来越高。

怎么办?只有两条路:

像瑞幸一样,永动机般地持续创新,不断制造新的兴奋点。

像苹果一样,超越产品,建立强大的品牌文化和身份认同。让用户为你着迷的,不仅是你的产品,更是你的价值观,让他们以成为你的用户为荣。

5.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我给客户的培训PPT,越来越清晰。

商业的打法日新月异,但人性的底层逻辑却万变不离其宗。KANO这个40年前的老模型,之所以今天依然闪光,因为它揭示的,恰恰是那个最朴素的道理:

生意,终究是和“人”打交道。

与其在同质化的红海里死磕功能和价格,不如跳出来,遵循规律,在用户的情绪和体验上,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个“兴奋点”。

那么,你的“兴奋点”,找到了吗?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晏涛三寿】,微信公众号:【晏涛营销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06篇文章 13712阅读 58654粉丝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