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体系作为商业活动的关键纽带,正随着业务发展和技术进步而演变。从涵盖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架构,到拆单、拣货、售后等核心场景的精细化管理,未来订单中心将朝着稳定、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借助先进技术提升并发处理与业务拓展能力,重塑商业运营模式。

订单是一份合约,代表着消费者、平台和商家达成了某个协议;同时也是个载体,是仓库、物流、财务等多业务的基础和源头。
业务架构全景图
订单体系覆盖完整生命周期:创建 → 支付 → 履约(仓储/物流)→ 完成 → 逆向(售后)

从订单的全生命周期来看,订单连接了包括客户、营销、仓库、财务、支付等多个上下游,下面会挑几个核心场景来讲解怎么和上下游进行深入的交互。
拆单
什么是拆单
一个大的订单,按照某种规则,将其分解成两个或更多订单的流程,旨在提升履约灵活性和运营效率。
拆单策略
拆单目的是为了数据隔离、节约成本、提升业务效率。通常拆单分为2种拆单,系统自动拆单和人为手动拆单。

自动拆单
业务类型:不同业务类型,履约方式不同,需要进行拆单;
店铺:通用拆单原理,方便卖家跟踪订单与结算,以及实现店铺数据隔离;
支付方式:不同的支付方式会有不同的结算方式和结算周期,拆单便于财务对账;
商品:按商品拆分的场景又可以分类,比如商品所在的仓库不同、商品源头供应商不同(以销代采)、库存不足等;
物流:比如生鲜水果、奢侈品、大件、数量超出单包裹最大重量或体积等,一般都会进行拆单。
手动拆单
手动拆单是人工干预,保证业务的灵活性:
创建订单后:客户个性化要求;
仓库作业时:发现库存误差等,手动拆单;
配送时:响应包裹、快递要求拆单等。
拣货
订单拆单后,通过子单将信息精准传达到下游仓库,经过仓库复杂的工作流,将正确的商品送到客户手中。
拣货流程
标准作业流程:组波次-派单-拣货-分拣-复核-打包,每一步都会对应生成相应的单据和信息流转,而这些单据,都是基于原始的子订单生成或者核对。

简单梳理了订单拣货流程,后续可以基于仓库内部作业详细讲解仓库的设计。
实体关系
基于订单和仓库的对应关系,构建了一个订单域和仓库域与财务域主要单据的对应关系。支持多种支付方式、多收货状态、多售后的模式。

售后
售后是很繁琐,但是售后是用户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接触较多的售后就有很多种,退货退款、仅退款、换货、维修等。
售后价值
平台的售后处理方式是窥见其整体战略倾向的重要窗口,反映了平台的客户价值主张,长期战略选择以及品牌定位。举几个例子:

售后体系
在设计售后单时,可以从业务场景以及售后责任方思考,梳理清楚售后场景。
1)业务场景
- 是否已经完成正向订单的支付
- 客户是否已经收到商品
- 已经收到的商品是否需要退回
基于以上业务场景,可以将售后类型分为以下:

2)责任方
商家责任
质量问题、发错商品、描述不符等。需要商家承担全部成本,包括订单金额全额退回、退回运费补偿、商家评分降低等。
客户责任
不喜欢、无理由、不想要了、使用不当等。客户会承担相应成本,例如退回运费、部分退款等。
售后设计
在理清了所有业务场景后,就可以开始设计售后流程,不同的售后类型,对应的业务流和资金流是不一样的。
1)业务流设计
例如仅退款,在用户申请仅退款后,商家同意后,可以直接进入结算环节;
退货退款,在用户申请仅退款后,商家同意后,就要引入物流环节;
换货,在用户申请仅退款后,商家同意后,需要引入2次的物流环节,买家退回商品后,卖家需要再次发货。
2)资金流设计
设计资金流时,主要考虑退款金额,包括正向订单中商品金额+运费以及退货和产生的运费。
例如,在1688等平台,售后是不退正向运费,且退货的运费也需要用户承担。
总结
如今订单的设计已不再是一个疑难杂症,对于订单中心,最核心关注的是:
- 稳定和高并发,业务的可拓展性;
- 订单效率的提升;
- 交易转化率的提升。
基于这三点,可以从以下方向着手:
1)借鉴行业最佳实践
借鉴阿里巴巴中台架构经验,采用领域驱动设计(DDD)思想构建订单中心,实现业务解耦与能力复用。
2)紧跟技术演进
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如利用AI算法优化波次分组策略,通过RPA技术简化人工拆单流程。
本文由 @诸葛铁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