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客户对SaaS销售说:“我要的不是营销自动化工具,而是下季度经销商线索增长30%”,而对方只能回应“我们的系统能帮您更高效管理客户信息”时,供需之间的根本断裂已显露无遗。
01 繁荣与废墟:中国SaaS的魔幻现实
2025年的中国企业软件市场,正上演一场冰与火的荒诞剧。一面是AI大模型热潮席卷,用友、金蝶等头部SaaS企业股价翻倍;另一面却是财报上触目惊心的赤字:用友年度亏损超17亿,金蝶连亏五年,微盟四年累计亏损40亿...一份残酷的行业分析指出,中国99%的SaaS公司正陷入长期亏损,资本市场甚至开始用“SaaS在中国是个伪命题”来定义这场集体困境。
与此同时,美国SaaS阵营却风景独好。Salesforce坐拥超20%的净利润率持续增长,Adobe凭9.9美元/月的Photoshop订阅席卷全球设计师,ServiceNow借AI代理将客服效率提升50%。
同样的商业模式,为何命运如此割裂?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Gartner预测2025年全球IT支出将达5.43万亿美元(增长7.9%),其中42.4%的增长涌向AI基础设施时,中国SaaS厂商们正集体将赌注押在AI功能嵌入上。从CRM到OA系统,从设计软件到ERP,每家产品发布会不谈“智能体”“大模型”仿佛就成了古董。
但当我们访谈50余家软件厂商与200多家企业用户后,一个尖锐问题浮出水面:如果AI真如此革命性,为何不先革了传统SaaS的命?
02 死亡诊断:SaaS的三大“原罪”
中国SaaS的困局,本质是基因层面的先天缺陷。拆解其病灶,可见三大“原罪”如癌细胞般侵蚀着行业肌体。
价值错位:当钻头忘记孔的存在
传统SaaS厂商沉迷于“功能军备竞赛”——比拼模块数量、API调用量、技术参数。而企业客户的核心诉求却是业务指标改善(KPI Improvement)。某制造企业BU总经理的比喻一针见血:“企业购买钻头不是为了拥有钻头,而是需要墙上的孔。而在当下的中国,他们甚至不关心孔本身,只关心这个孔能否挂住承载业绩的挂钩”。当软件使用率无法转化为客户营收增长,续费率崩塌成为必然。某招聘SaaS平台续费率仅60%,远低于美国同行80%的生死线。
责任割裂:流水线上的甩锅艺术
传统SaaS的交付链条如同分段外包的流水线:销售签单后与续费无关,实施交付后与效果无关,客户成功部门对增长无责。这种割裂直接导致跨部门协作成本占营收比高达15%(国际同行则低于5%)。更荒诞的是,当客户因使用不畅要求退费时,三个部门互相推诿的邮件能抄送半个公司。
成本癌变:获客成本的“毒瘾”
在价值传递低效的恶性循环中,获客成本(CAC)如肿瘤般恶性膨胀。2017-2020年间,某上市公司单个获客成本从0.7万飙升至2.6万,销售费用率突破50%。《2025中国企服获客成本白皮书》更揭示:行业平均CAC已占首年合同金额的130%,意味着每签一单即产生结构性亏损。当客户生命周期价值(CLTV)持续低于CAC,商业模式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
03 AI重构软件本质:从工具到智能伙伴
讽刺的是,正当SaaS深陷泥潭时,AI带来的颠覆浪潮已悄然改写软件的定义。这场革命的核心,是将软件从“执行指令的工具”进化为“达成目标的伙伴”。
智能体经济:SaaS的终极掘墓人?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在2025年初预言:“智能体将取代所有的SaaS软件”。与当前基于LLM的生成式应用不同,智能体(Agent)将大型语言模型的智能涌现能力与决策执行能力结合,形成自主行动的AI系统。Gartner已将代理型AI列为2025十大战略技术,预测到2028年至少15%的日常工作决策将由代理型AI自主做出。
企业软件王者SAS的转型极具象征意义。在SAS Innovate 2025大会上,这家商业分析巨头宣布从“商业分析软件范式”升级为“企业级智能体商业套件范式”。其Agentic AI框架集成了决策、人机协同和治理三大支柱,让企业不再“使用软件”而是“调度智能体军团”。
低代码+AI:公民开发者的起义
当传统SaaS厂商还在为定制化需求焦头烂额时,无代码AI平台正掀起一场“公民开发者”(citizen developer)革命。2025年,DataRobot、Akiko等平台让业务分析师、营销专员无需代码即可构建AI应用,开发周期缩短80%。
更激进的是得帆云提出的四阶段演进路径:从传统低代码平台(IT主导配置)→AI辅助阶段(语义感知)→AI参与构建(语言驱动生成结构)→企业级AI Coding平台(业务语言定义系统)。当某制造企业的生产主管用自然语言说出:“需要跟踪A车间良品率,当低于90%时通知我和供应商”,系统自动生成完整工单流程——此时软件构建的本质已发生突变。
04 GaaS革命:当软件商坐上客户的赌桌
当AI解构了软件形态,一种更激进模式正在中国萌芽:GaaS(Growth-as-a-Service)。它试图将企服行业从“功能军备竞赛”的泥潭中拔出,重新锚定在客户增长的终极坐标上。
价值重构:从卖功能到卖增长
GaaS的本质是价值锚点的升维。赛诺贝斯科技提出的GROWTH引擎框架中,首当其冲的是Goal-Alignment(目标对齐体系):与客户共同拆解业务瓶颈,签订量化增长契约(如“6个月内将MQL-SQL转化率从12%提升至20%”)。某Martech公司实践后,客户续费率从67%跃升至89%,因为他们不再销售“营销自动化模块”,而是承诺“经销商线索增长30%”。
责任再造:从甩锅到共担风险
更革命性的是责任体系重构。GaaS要求服务商打破销售-实施-成功的职能壁垒,组建跨职能增长小组。当某快消品牌遭遇渠道动销停滞时,服务商增长团队直接入驻客户办公室,与市场部联合设计终端促销策略——他们的KPI与客户销量增长率直接挂钩。
交易进化:订阅费与对赌协议的杂交
最具颠覆性的是交易模式变革。基础服务费+增量价值分成的混合收费,将服务商收益与客户业务增长深度绑定。这类似于VC投资:服务商用技术能力“投资”客户增长,从收益中分红。某HR SaaS企业推出“按入职人数计费”模式,招聘成本降低后双方共享节省费用——软件商终于坐上客户的赌桌。
05 颠覆者的两面性:泡沫还是新大陆
面对AI驱动的范式革命,一个幽灵般的质疑仍在游荡:这是否是资本炮制的新泡沫?答案藏在两组矛盾中。
效率幻觉与真生产力
当前不少“AI+软件”确有噱头之嫌。某CRM宣称集成大模型后,销售效率提升200%;实际测试却发现,自动生成的客户邮件因缺乏行业知识被拒收率飙升。真正的生产力跃升来自AI与垂直场景的深度咬合:ServiceNow用AI代理处理50%服务请求,将员工入职培训缩短40%;Zendesk Copilot通过智能工单分流,将客服响应提速30-60秒/票。工具价值不在炫技,而在结果。
规模悖论与能力鸿沟
GaaS模式面临天然瓶颈:深度定制服务与规模化扩张如何平衡?同时精通技术、数据、垂直行业与增长策略的“增长工程师”极度稀缺。这恰是AI可破解的关键节点:某供应链SaaS企业构建行业知识图谱引擎,将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交付方案生成时间从3周压缩到72小时——人类专家经验被编码为可复用的智能资产。
06 中间路线:渐进式革命的生存法则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从传统SaaS跃迁至Agent或GaaS存在巨大断层。渐进式演进成为务实选择,三条路径逐渐清晰。
笨软件的重生术
传统软件可通过 “AI换器官”手术延续生命:
- 交互层植入神经:如OA系统接入自然语言指令,口头说“批复张总的差旅费”自动触发审批流
- 决策层嫁接大脑:ERP的库存补货计划不再依赖经验公式,由强化学习模型动态优化
- 数据层构建循环:CRM客户对话自动生成知识图谱,反哺销售策略迭代
某工程管理系统在报价模型中加入AI预警模块后,客户超预算率下降35%,因为它实时比对800+历史项目数据动态校准成本。
轻量化叛逃
中小企业正用 “模块化+独立部署”突围。析客XKERP提供20+独立功能模块,企业可按需采购核心模块:
- 初创期:仅用进销存+财务模块,投入降低60%
- 扩张期:追加生产管理模块,无缝对接原数据
- 成熟期:启用全模块,支持IPO审计需求
这种“乐高式信息化”避免为无用功能买单,上线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15天。
生态位重组
未来软件产业将分化为三层势力:
- 基础设施层:云厂商提供AI算力底座(如Azure AI、SageMaker)
- 智能体工坊:垂直领域Agent开发商(如医疗审批Agent、教育评估Agent)
- 价值整合商:GaaS模式运营商,打包智能体为增长方案
某零售SaaS企业已转型“智能体买手”:接入20+第三方Agent(陈列优化Agent、促销文案Agent、库存预测Agent),按客户门店需求动态组合。
结语:生于AI,死于价值
AI革命软件的真正命题,不在技术替代技术,而在价值逻辑的重构。当软件商敢于将收入与客户业绩增长绑定,当智能体自主调度API达成业务目标,当企业为“增长结果”而非“功能点数”付费——软件的墓碑上将刻着:“生于功能,死于价值;葬于AI,生于增长”。
资本催熟下的SaaS果园里,挂满了不会结果的花。而GaaS与智能体引领的范式革命,正把行业拖回最原始的生存法则:你能带来看得见的增长,才有资格活下去。
那个“革软件命”的AI,最终救赎了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