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在 DeepSeek 认知与应用方面剖析

周末老杨与几个公司的老板喝茶,聊到AI话题时画风突变——“上次培训老师讲了一堆模型原理,员工差点听睡着...”“员工倒是学会了用AI写诗,但报表还是得加班做!”“培训的钱花了,效果呢?没看到”各位老板的苦老杨都懂,当前市面上的AI培训确实尴尬:要么太虚(讲概念),要么太飘(秀技术),员工听完只会觉得“DeepSeek除了会写文档,跟我工作还有啥关系?”不得不承认DeepSeek的风很猛烈,已经

揭开工业 AI Agent的神秘面纱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在工业领域的大肆宣传,似乎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流行语出现。最新的流行语是什么?“Industrial AI Agent”,也被称为工业人工智能体,这个词在工业领域几乎还没有标准定义,但这个定义已经很接近了:工业AI Agent是一种灵活而强大的软件实体,能够智能地代表和管理工业组织的功能和能力。简单地说,当使用正确的数据和正确的AI模型进行训练时,工业AI Agent能以

清华 Agent Hospital:人工智能医院即将开放,覆盖 300 + 疾病

引言由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团队打造的人工智能医院Agent Hospital将于2025年上半年面向公众开放,目前首批42名AI医生正在进行内测。医院概况1、覆盖范围 Agent Hospital目前已扩展至21个科室,覆盖300多种疾病,包括绝大多数常见病和主要重大疾病,如肺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对于不在支持疾病列表之内的疾病,系统也能提供相当高质量的诊断分析。图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用DeepSeek看病,救了「AI医疗」的命

DeepSeek引发的“大模型热浪”仍在继续。有人拿它编程,有人拿它算命,还有人拿它看病。2月18日,港股“AI+医疗”、A股“AI+制药”板块延续涨势。2月以来,医渡科技股价接近翻倍,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股价接连攀升,沉寂许久的AI医疗赛道再现火花。除了在院外充当普通人的“健康顾问”,对流感、过敏等常见病给予医疗建议外,DeepSeek等大模型已走进医院,特别是重症监护室、急诊科、儿科。既往

DeepSeek如何改变课堂?教师必备的20个AI教学场景

引言: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超级助手当AI能够批改作文、出题甚至讲课时,我们不禁要问,教师的角色是否会消失?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在于,他们利用AI来放大教育中的人性光辉。据教育部《2023教育信息化白皮书》显示,73%的教师认为AI工具能显著减轻其重复性工作负担。因此,AI并非威胁,而是教师的“第二大脑”,关键在于如何恰当地运用AI于不同教学场景。一、20个AI教学场景与实操指南

浅析DeepSeek在商业银行的应用

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与服务生态。DeepSeek作为一款极具潜力的大语言模型,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多个业务领域,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力。然而,与所有新兴技术类似,DeepSeek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商业银行通过深入分析其应用优势,积极面对挑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对推动数字化转型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DeepSeek眼中的顶级AI医疗产品经理

引言与顶尖的医疗AI产品负责人共事才发现医疗赛道的产品哲学如此不同他们既要懂冰冷的代码逻辑又要守得住生命的温度法则这10个震撼业界的专业细节揭开万亿智慧医疗赛道的决胜法则1.三轨需求透析术向院长汇报时聚焦DRG控费模型与影像科沟通时秒切DICOM标准协议面对药监局审查能调出300+临床入组数据医疗赛道的翻译官要懂六国语言2.合规性刻进原型基因标注栏自带HIPAA合规检查清单每个数据节点注明脱敏

AI医生首次会诊,13位专家沉默:它竟看透8岁男孩的怪病!

一场惊心动魄的会诊,AI医生首战告捷“孩子抽动了三周,颅底还藏着不明肿物,跑了5家医院都查不出原因……”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会诊室里,一位母亲颤抖着递过病历。她的8岁儿子小宇(化名)蜷缩在角落,眼神躲闪,手指无意识地抽搐——这已经是他发病的第21天。过去两周,天津、北京的多位专家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诊断:癫痫?肿瘤?还是罕见神经疾病?直到这一天,一场前所未有的会诊拉开帷幕——13位顶尖儿科专家

医疗大模型,集体下沉

2025年以来,DeepSeek通过开放生态加速了算法研发与临床场景的深度融合。医疗大模型摒弃了“技术至上”的思维,逐渐进入实用主义阶段。此背景下,对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有迫切需求的基层医疗,成为大模型的重要服务对象。基层医疗与大模型的适配度有多高?基层医疗医患、院管的用户真实反馈又是如何?动脉网与盖睿科技、华美浩联、卫美健康、卫宁健康(首字母排序)四家已布局基层医疗大模型应用的创新企业聊了聊,

上半年拿到投资的 18 家 AI 制药,他们都在做什么?

2024年,生物医药的投融资环境没有预想的复苏。作为行业的观察者,我们明显体会到中美之间“AI+生命科学”的温度差。相较于顶峰的2021年和2022年中美融资笔数基本持平,如今中国融资数量大幅下滑。例如海外出现了AI制药超级初创Xaira Therapeutics,引发了极大的讨论度,但国内机构却兴致缺缺。国内市场的普遍反映都是“缺钱”,由于投资人持有观望态度,不少公司也只好放缓融资节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