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 9 月 10 日,苹果备受期待的发布会带来了关于 AirPods、Apple Watch、iPhone 等多款产品的更新消息。经此一役,人们发现,原来苹果手机可以是更薄同时 GPU 算力更强的、续航是可以增加的、散热是能更好的、标准版是能配 120Hz 高刷的……
“苹果的牙膏‘挤爆了’”、“iPhone 17 标准版才是‘系列真神’等词条冲上热搜,就连热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也直言“这绝对是 iPhone 变化最大的一年”。
苹果表示,iPhone 17、iPhone 17 Pro 和 Pro Max 代表着“在 Apple 芯片、硬件和软件上的进步”,但在这场仅持续 1 小时 15 分钟、比以往明显更短的发布会上,有一个热门词汇在大部分环节中几乎消失不见——AI。
“Apple Intelligence”就被提到了 10 多次
虽然 CEO 蒂姆·库克在直播中表示公司正在为 iPhone 带来“史上最大的一次飞跃”,但在新款 iPhone 发布环节中,Apple Intelligence 只是被点到即止。

据统计,整场发布会只有 11 次提到“Apple Intelligence”,而且大多数只是顺便提一下新设备如何支持 AI 或现有功能。比如一项新的实时翻译功能大量使用了 AI,但只是被顺便提了一下:“由 Apple Intelligence 提供支持”。Apple Watch Ultra 3 还配备了健身教练,可以通过 AI 语音提供个性化反馈。除此之外,Apple Intelligence 几乎就像不存在一样。
而那些面向消费者的 AI 工具,例如图像智能功能、iMessage 和 FaceTime 的实时翻译,早在 2025 年 6 月的 WWDC 上就是重点宣传内容了。而且这些功能也算不上新颖,谷歌和三星等竞争对手早在一年前甚至更早就推出了类似功能。
这次的发布会与 iPhone 16 发布时那种对 AI 的大肆宣传截然不同。当时苹果反复强调 AI,有媒体统计近 40 分钟的时间里就提到了差不多 60 次 Apple Intelligence,但结果部分旗舰功能并未如期推出,引发了公众的失望。
今年,苹果更多谈到的是 AI 如何在后台支持功能,而不是像谷歌上月的 Pixel 10 发布会或三星一月的活动那样,将 AI 明显地摆在消费者面前。由于在智能体 AI 助手方面进展落后,苹果无法像对手一样把 AI 助手工具放在 C 位展示,所以此次发布会的重点更多放在硬件本身,以及 AI 在幕后如何提供支持。
高管们提到升级后的神经引擎如何驱动 Apple Intelligence,以及本地大语言模型如何支持更高帧率的游戏体验。他们还介绍了苹果如何在每个 GPU 核心中内置神经加速器,以便在 iPhone 上提供“媲美 MacBook Pro 的计算能力”,从而支持更高强度的 AI 任务。
但在谈到新款 AirPods 时,苹果更多强调实时翻译和心率监测,而不是像谷歌在平价版 Pixel Buds 2A 中那样突出其与 Gemini AI 的结合。
高管们介绍,这些设备的高级计算模型与运行在 iPhone 上的 Apple Intelligence 模型结合,实现了实时翻译;而在心率传感器方面,他们强调了机器学习算法在驱动设备端 AI 模型中的作用,能够进行活动和卡路里追踪,这得益于来自超过 25 万名参与者、累计超 5000 万小时的苹果研究训练数据。
在 Apple Watch 的新功能发布中,AI 的存在同样显得有些匆忙。高管们强调,苹果的机器学习算法如何在 30 天的周期里分析用户血压对心跳的反应。这得益于涵盖 10 万多名参与者的一系列研究。苹果健康副总裁 Sumbul Desai 表示,公司希望“在第一年就能通知超过 100 万名未被诊断出高血压的人”,并预计很快会获得 FDA 批准。
不知道苹果如此“谨慎”,是否与 3 个月前因涉嫌夸大 AI 进展而遭股东起诉有关。“我原本以为 Siri 会很有用,但现在我考虑换用谷歌或三星,因为 Gemini 看起来更有前景。”当时就有用户表示。
幸运的是,没有那么多人因 AI 换机
有网友认为,苹果不提 AI 反而是一个聪明的举动。毕竟,苹果去年在 WWDC 开发者大会上虽然发布了 Apple Intelligence,但在 AI 创新方面一直跟不上节奏。苹果在 WWDC 2024 上展示的许多 AI 功能,要么发布时反响平平,要么被推迟到后续的软件更新中。苹果甚至不得不撤下那些展示尚未向公众发布的高级 AI 工具的广告。
而我们至今仍在等待一些承诺过的升级,比如更智能的 AI Siri。据悉,这款尚未发布的新版 Siri 主打“个人化语境”理解,比如识别用户的人际关系、沟通习惯等。但据彭博社报道,当时开发中的 Siri 错误太多,无法上线,因此被推迟。
苹果很擅长“后来者居上”,Android 爱好者总是喜欢强调,许多 iOS 的新功能其实 Android 手机多年前就有了。但在这场 AI 竞赛中,苹果过去那种“即便后来却能领跑”的本事似乎不再显现。甚至,苹果对 AI 的关注有时适得其反,比如那支引发创作者群体愤怒的 “压碎创意” iPad 广告,让苹果正想讨好的用户群体纷纷不满。
一家科技公司花时间打磨产品是正常的,尤其是面对 AI 这样既有争议又无处不在的技术。但多数人并不想仅凭一次小小的软件升级,就花掉辛苦赚来的钱去换一部新设备。苹果似乎从错误中吸取了一些教训。
根据 2025 年 CNET 的一项调查,只有 11% 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会仅仅因为 AI 而换机。过去两年,AI 几乎淹没了所有科技活动和设备发布,但人们依旧理所当然地对这项技术保持警惕。AI 更像是“高端机的加分项”,能帮助宣传和维持溢价,但并没有单独推动其全球销量。这给了苹果不断试错和弥补的时间。
此外,对于国内苹果用户而言,如果不特别要求 AI 高级功能,苹果的拖延影响似乎并不大,毕竟 Apple Intelligence 上线中国市场还遥遥无期。
但产品发布之际,苹果依然正承受来自渴求 AI 的分析师的巨大压力,他们对苹果 Apple Intelligence 推进的速度并不满意。尽管苹果在财务上表现稳健,第三季度创下了营收新高,同比增长 10%,但在资本市场上却表现不一,投资者对苹果 AI 能力的担忧持续给其股价施压。
长期以来,苹果一直被批评在 AI 竞赛中落后,这一点也反映在其 AI 研究部门的人员流失上:最近已有至少 10 人离职,仅上周就有 4 人。据报道,其机器人研究负责人 Jian Zhang 已跳槽至 Meta,而另外三名 AI 研究人员则从苹果的基础模型团队离职,其中两人去了 OpenAI,一人加入了 Anthropic。
另外,AI 竞赛风险也很高,部分原因在于各家公司在 AI 上投入巨大,而这些投入并不便宜。OpenAI 今年估值达 3000 亿美元,据报道预计到 2029 年将烧掉 1150 亿美元。Anthropic 最近完成 130 亿美元融资,事后估值达到 1830 亿美元。就在过去几个月里,Meta 仅在招聘顶尖行业研究人员上就花费了数十亿美元,此前它还向 Scale AI 投入超过 140 亿美元。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对此,有网友分析称,苹果不是 AI 实验室,虽然 AI 对设备未来重要,但目前设备端 AI 的实际用户场景有限。苹果可以让其他公司先消耗资源,先用其他优秀开源模型,待内部模型成熟后再逐步替换。“在成本下降、使用场景稳定时再进入市场。”
留给苹果的时间还是不多了
回头看,中国手机厂商在 AI 大模型应用上的布局和探索是跑在苹果前边的。
2022 年,部分国内手机厂商就开始在大模型领域进行初步探索,2023 年下半年至 2024 年初集中发力,短期内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布局。比如,2023 年 8 月,华为官宣 HarmonyOS 4 系统全面接入盘古大模型,成为全球首个嵌入 AI 大模型的移动端操作系统;同年 10 月,小米宣布自研 AI 大模型 MiLM-6B 已接入澎湃 OS;;同年 11 月,vivo 发布自研的“蓝心大模型”,随后 OPPO 宣布在 ColorOS 14 中内置了专属智能体 AndesGPT。
到了 2024 年 1 月,荣耀正式发布自研的 70 亿参数端侧“魔法大模型”,中国主流手机厂商几乎全部进入大模型赛道。此后,各厂商不断迭代升级大模型能力,推出更多端侧应用。
到 2025 年初,中国手机厂商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大模型技术体系,并开始探索与第三方大模型的合作,如 2025 年 2 月,华为、荣耀、OPPO、vivo 等国内大部分手机厂商纷纷接入 DeepSeek R1 大模型。
相比之下,苹果的进展是渐进式的,从 2022 年开始技术储备,到 2024 年才正式推出 Apple Intelligence 系统,2025 年加速部署,并开始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其设备端大语言模型能力,允许开发者在应用中集成苹果的 AI 技术。
随着各家技术不断迭代和成熟,留给苹果的时间确实也不多了。
参考链接:
https://www.theverge.com/apple-event/774963/apple-september-launch-event-ai-apple-intelli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