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研究显示:ChatGPT 可使中小学生学习效果暴涨 86.7%

《Nature》研究显示:ChatGPT 可使中小学生学习效果暴涨 86.7%

4.8
0热度
ChatGPT APP

担心 AI 让学生懒?一篇 Nature 子刊的元分析汇总了 51 项研究,揭示 ChatGPT 显著提升中小学生学业表现和高阶思维能力。从语言到 STEM,从短期突破到长期成长,AI 正以科学的方式走向教育未来!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各种 AIGC 工具了,不论是写作业,还是生成笔记,或者通过阅读 AI 生成的摘要来读文献。面对这些离不开 AI 的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开始担忧了,这样下去,孩子会

担心 AI 让学生懒?一篇 Nature 子刊的元分析汇总了 51 项研究,揭示 ChatGPT 显著提升中小学生学业表现和高阶思维能力。从语言到 STEM,从短期突破到长期成长,AI 正以科学的方式走向教育未来!

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各种 AIGC 工具了,不论是写作业,还是生成笔记,或者通过阅读 AI 生成的摘要来读文献。

面对这些离不开 AI 的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开始担忧了,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越变越笨啊。

然而,最近一项发表在 Nature 子刊的研究,基于对 59 项研究对汇总(元分析)指出,ChatGPT 的使用对提高 K12(中小学生)的学习表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帮助。

这下家长们老师们可以稍微放心一些了。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9-025-04787-y

为何说这项研究的结论足够靠谱,是因为不是进行了一两次实验,而是将近年来所有涉及大模型对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进行汇总后,得到的集众家之所长的集体智慧。

成绩和思维能力显著提升

最初该研究通过关键词检索,找到了 6621 篇研究,经过一次次筛选,最终找到 51 篇研究。

这些研究都在考察 ChatGPT 的使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都采取了随机双盲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进行了完整公开。

之后研究者将所有 51 项研究的实验数据汇总,重新分析,最终得到 ChatGPT 的使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研究中汇总论文的筛选情况

被选入的研究,其涉及面相当广泛。

既包括考察大模型对语言机写作教学的影响,也包括对数学,物理等 STEM 课程,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大模型对诸如编程等专业技能教学的影响。

从各研究涉及的实验时长来看,不止有关注 1 周内短期影响的,也有一些会观测大模型适应对学生造成的长期(8 周以上)后果。

研究中对 ChatGPT 的使用方法,也可分为个性化推荐,评价(打分),让 ChatGPT 充当导师,以及混合四种。

研究进行的地点,最多是在亚洲,包括了所有五大洲,因此其结论具有跨文化性。

不过,这些元分析所涉及的研究大多考察中学阶段,只有一项涉及小学生,因此该研究得到的结论,可适用于中学阶段。

在最受大家关注的教学效果上(成绩),该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使用了 ChatGPT 之后,学生的成绩有显著提升,下面的每一点是一项研究,竖线代表汇总后的均值。

可以看到大部分研究都显示学生在使用 ChatGPT 之后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平均来看,使用 ChatGPT 后,教学效果提升了 0.867 个标准差。这一提升不限特定学科,也不管如何使用 ChatGPT。

对学生使用 ChatGPT 后,学习成绩显著提升

此外,该研究研究还发现,使用 ChatGPT 之后,有助于学生培养高阶思维(平均提升 0.457 个标准差),即不是简单的记忆特定的知识点,而是推理,汇总及创新性使用学到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学生使用 ChatGPT 后,高阶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无独有偶,另一项今年 4 月发表的关于大模型在教学活动中的元分析,汇总了总计 69 篇关于大学本科及 K12 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大模型造成的影响的研究,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即 ChatGPT 提高学业表现,改进了高阶思维。

减轻精神负担

除此之外,该研究还发现,ChatGPT 减轻了学生的精神负担,提升了学习积极性,并且不会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进行评估的准确性。

对比大模型在各类课程教学中的影响,可发现其对技能相关课程的成绩提升最为显著。

这可能是因为这类课程通常涉及明确的任务目标和程序步骤;ChatGPT 提供即时反馈、针对性指导和问题解决支持。

同时,研究还发现,ChatGPT 使用带来的更明显的是短期提升,即相比对照组,使用 ChatGPT 的学生 1 周内的成绩提升最明显。

而如果是对比使用 2 月后的长期影响,则提升的效果就没那么显著,这反过来说明,即使不使用大模型,对学生来说负面影响也只是暂时的,而非持久性的。

至于大模型的引入,为何能提升学习成绩,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是由于这些研究进行的 23-24 年,大模型作为一项新出现的技术,其体验是全新的。参与实验的学生由于要尝试一项新技术而产生了好奇心,因此更为专注,学习积极性更高,因此成绩有所提升。

而另一种解释,是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对学到对知识进行信息压缩,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与环境互动,并在心理上构建对知识的理解,而大模型同样是对训练数据进行了压缩,并能据此在学习过程中给出更为及时的反馈,因此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不过,这些研究中,实验者对大模型对使用,都是受到监管的。

实验者设定了大模型将被如何使用,而家长老师们担心的,是学生使用大模型去完成作业,而在此过程中,自己什么都不做,只是复制粘贴大模型的输出。而这并不是这些研究要关注的。

在上述两项研究中,大模型多被用于对学生对回答给出反馈和指导,这说明要想利用好大模型提升教学效果,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家长和老师要对学生如何使用大模型给予适当的指导,切勿放任不管。

参考资料: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9-025-04787-y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60131524002380#sec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ID:AI_era)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立即下载

相似资讯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首页 发现
看过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