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愈发强大的世界中,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
ai 内容创作,短视频内容创作,元宇宙内容创作 图文教程

在AI愈发强大的世界中,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

AI中国 AI中国 2月前 182 阅读
4.8 (1280 教程评分)
15,328 人已学习

这份报告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25年发布的“Education Spotlights”第20期,题为《在强大AI世界中,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What should teachers teach and students learn in a world of powerful AI?)。报告内容主要聚焦于在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并逐渐影响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背景下,学校课程与教育目标需要如何重新思考与调整

AI与机器人能力持续提升,传统人类承担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发生变化,教育体系必须重新评估哪些能力是未来生活和工作所需。 

报告提出:课程中的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强调需要调整?是否有些能力将被AI取代变得不再重要?又是否有新的能力需要被引入?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OECD在2024年9月与美国国家科学院等机构组织了专家工作坊,探讨AI背景下科学教育(K-12)的未来。工作坊假设:在不久的将来,AI将能超越人类在科学推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但在体感运动和社会交往等能力上仍有限。这一设定用于讨论科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应如何调整。

1.科学教育的目标调整:

科学教育的目标调整:

“The overall purpose of science education: to educate students to become ‘competent outsiders’, i.e. individuals who, while not specialists in every scientific discipline, posses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engage with, and critically evalua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培养“有能力的局外人”——即能理解、参与并批判性评估科学信息的人,而不要求人人都成为科学专家。

专家们一致认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培养所有学生成为科学家,而是让他们成为“有能力的局外人”(competent outsiders),即能理解、批判性评估科学信息、灵活应对变化的人

关注“科学素养”作为基本权利,强调培养批判性思维、终身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与好奇心,支持个人在变革世界中寻找意义和快乐

2.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Which science students learn may matter less than how they learn it.”

学生学哪门科学可能没那么重要,关键是他们如何学习科学。

以“如何知道?”“为什么这样?”等有意义的问题驱动学习,让学生参与与自身及社区相关的科学探究,而非仅仅完成教师安排的实验。

更多关注伦理、公民责任、技术影响,如AI的工作原理、局限性与社会效应,培养安全、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的能力。 

强调跨学科的“系统思维”,关注不同系统(人造系统、生物系统、地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培养概率与变量关系分析能力。 

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全部科学知识,而是重视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学习过程的变革:

“Not all students need to learn everything nor the same things all the time.”

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会所有内容,也不是所有人都要在同一时间学同样的东西。

推崇灵活的教育路径,打破学科和年级界限,根据学生兴趣和社区需要提供多样选择。 

强调将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和集体决策,反对僵化的统一标准化评估。 

这份报告整体来说很简短。通过专家工作坊和思维实验,系统梳理了AI时代课程目标与内容重构的核心问题,强调应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关注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公民责任和终身学习。

4.为什么OECD这么多报告?

OECD Education Spotlights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出的一系列教育政策简报,旨在以简洁、直观的方式,向教育政策制定者、校长、教师、研究人员、家长和学生等广泛受众传达关键的教育趋势和政策建议。

每期简报聚焦一个特定主题,提供全球视角的分析和政策建议,旨在帮助各国教育系统应对未来的挑战。

5.教育学人AIED补充

《焦虑的一代》把2010—2015年这段时间称为“童年大重构”。就在这短短的5年时间里,青少年的社交模式、行为榜样、情绪状态、体育活动,甚至睡眠习惯都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2013年那些使用iPhone的13岁孩子(出生于2000年)的日常生活、个人意识和社交关系,与2007年那些使用翻盖手机的13岁孩子(出生于1994年)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截止2020年,每4名美国少女中就有1人经历了抑郁发作。从2010年到2020年,两性青少年的抑郁发作率持续上升。

维护自己的社交账号并不是什么好玩的差事,很多孩子也是苦苦支撑,逼自己坚持下去。否则他们就追不上“热梗”,甚至会被孤立。渐渐地,对许多人来说,这变成了一种无意识的习惯,他们每天都会不自觉地频繁登录平台。

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把无聊分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最基础的无聊,对具体事物的无聊。比如你一个人在车站等火车,身边什么也没有。这个无聊是缺乏刺激导致的生理反应。

第二层,是对整个情境的无聊。不只是这一件事儿无聊,而是这里让你整个下午都提不起劲,不知道要做什么。你看着办公室里的一切只觉得没意思。

第三层,则是存在主义的无聊。不是这里的环境单调的问题,而是你感到自己整个人生都没有方向,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你试图逃避这种状态,说换一个环境、做点别的事,但发现一切选项都同样无聊 —— 连“改变”本身都失去了意义

你有没有体验过刷手机刷到很多无聊的视频,但你总是期待下一个可能会有意思?就是这点期待,支持着你一直刷到凌晨两点多,仍然没有发现有意思的东西,最后睡去。第二天起不来时责怪自己为什么要浪费时间熬夜,但是日复一日。就像西西弗一样每天推着同样的巨石爬同样的坡
在AI愈发强大的世界,未来的人们如何摆脱无聊找到意义,我想这是每个人类都应当考虑的问题。

教程评分

4.8 (1280 教程评分)

评论 (0)

热门作者

AI中国

AI中国

8759 文章 95.03万 关注

IT之家

IT之家

1221 文章 5.64K 关注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588 文章 5.87万 关注

钛媒体APP

钛媒体APP

581 文章 0 关注

36氪

36氪

484 文章 5.63K 关注

走路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