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代码到写Prompt,我们失去了什么?
content creator工作内容,ai内容创作,短视频内容创作 图文教程

从写代码到写Prompt,我们失去了什么?

AI中国 AI中国 5小时前 172 阅读
4.8 (1280 教程评分)
15,328 人已学习

故事的开始,是我一个学生的警觉。

以前,写代码是件苦差事,但你得。每个数据结构、状态转换、边界条件,不懂就崩。但现在,一行 prompt 敲下去,代码就蹦出来了。你甚至不用知道那堆符号什么意思,只要能把需求说清楚。

而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思考和实现之间的距离,被Cursor这种工具直接抹平了。

我的学生对此不安。他担心这种跳过理解,直接调用的模式会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像你只知道答案,却从没搞懂公式。它正在吞噬你的过程感、结构感、逻辑训练,以及最重要的可解释性

自动化越强,我们的思维肌肉可能越萎缩

这小子,他是在为自己争夺一块思考的领地。他不想只做一个写 prompt 的人。他要的是一种慢一点,但可控的成长。不仅要跑通结果,更要写出公式,吃透逻辑;不仅会用工具,更能构建系统

我相信,他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危机感的年轻人。


一、Cursor悖论:高效的甜头,还是致命的陷阱?


Cursor的效率没人质疑。一行prompt,99%的代码一键生成,产品也许几小时就上线了。但问题来了,那剩下的1%呢?往往是你得花几倍时间去修的bug。而debug本质上考验的,恰恰是你是否理解了系统的结构、数据流、状态转换和边界条件。

问题不只是写了什么,而是你是否还在怎么思考。

这类工具不是简单地替你写代码,而是轻易将你引导到一个默认的思维模式:直接提需求,等待结果。你可能没意识到,它并非只是加速执行,而是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你从哪个层级开始建模和思考问题

但工具本身并不强迫你放弃结构思考。就像这位学生说的,他在用 Cursor 的时候,依然会认真思考模块拆分、通信方式、安全边界和技术选型,只是把最后的实现交给了工具去完成。换句话说,你完全可以选择从哪个层开始介入系统的建构。而对于那些原本就不理解系统结构的用户,Cursor 只不过放大了这种缺失而已。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工具替代了你的思考,而是你有没有保住那块属于自己的思考领地

程序员原本像是建筑师,既铺砖也画图纸,思考结构、逻辑、容错、数据流。而现在的趋势是,让你直接喊出一栋楼要长什么样,然后等待模型去搭建它。便利确实存在,但如果你不再在意地基是否牢固、梁柱如何配合、水电是否兼容。那一旦出现问题,你也无法调试或重构。

不是所有人都要从电路板思考问题。但如果没有人再愿意理解系统如何搭建,未来也就没人能重新定义它。


二、工具封装:历史早已发生过,问题是这一次不一样


有同学反驳得很合理:历史上工具封装一直在发生,从汇编到 C,再到 Python,本质上都是让人从更高的层级思考问题。你不再需要理解寄存器、内存地址、跳转指令,照样可以写程序。现在只不过轮到代码本身被封装了,这不是新鲜事。

这是一个经典技术进步的逻辑:工具演化为平台,平台抽象出更高层接口。但我们发现一个关键差异:传统封装,比如库、框架,是在已有结构认知的基础上抽象出复用接口;Cursor 式封装,是在模糊结构的同时生成结果,结果不可解释,过程不可复用。

它不是等你搞明白了再帮你加速,而是在你还没搞明白之前,就替你干了。我们真正的担忧是:会不会出现一代人,从没真正理解过一个系统,就开始稀里糊涂地交出了系统的控制权?

当然,也许我们对底层思考本身就有过度浪漫化的倾向。

我们无从追溯,当年的马车师傅是否真的比今天的司机要思考得更多,或者他们只是把驾车当成一个更庞大、复杂的工程。我们只知道今天开车很方便,能快速到达目的地。

所以关键问题并不是底层好还是抽象坏,而是我们是否仍然有机会,在需要时——回到结构本身,理解并掌控它。而不是只能相信,它总是有人替我们掌控着。

我们到底是越来越自由,还是只是越来越擅长使用别人定义好的自由呢?


三、历史:谁在真正获得价值?懂工具的用户 vs 懂系统的建造者


在这次讨论中,我们回顾了一些技术发展史上谁真正获得价值的问题。很多时候,真正赚到钱的,并不是那些最早发明工具的人。比如,电灯的发明者并未从中获利,但通用电气却由此崛起;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最终富起来的是率先投入工厂生产的资本家;TCP/IP 协议由科学家发明,却是亚马逊和腾讯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红利;Transformer 的论文作者鲜有人记住,而 Sam Altman 却成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象征人物。

这看起来像个宿命:用工具的人发财,造工具的人留名论文。但别急,这也不绝对。在某些关键时刻,特别是游戏规则还没定死、系统还没成熟的时候,那些能定义接口、能抽象结构的人,往往掌握着暴利的机会。

每一个技术周期都有一个窗口期。在那段时间里,系统不稳,接口没标准。这时候,那些懂结构、会搭积木的人,就拥有巨大的杠杆效应。比尔·盖茨定义了操作系统的抽象层,扎克伯格在社交圈还没成型时,搭起了Facebook这个平台。你甚至不用发明底层技术,只需要知道怎么把它们组织起来。但这种机会窗口转瞬即逝。一旦系统封装完成,生态成熟了,后面的人就基本只能调工具了。

比尔·盖茨靠操作系统接口抽象建立了微软;扎克伯格通过对社交关系的建模定义了一个新范式;而马斯克则从物理第一性原则出发,重构了整套工程体系。他们不是单纯用工具的人,而是定义了系统结构的人。

这说明当平台还没确定,系统还没成型时,是建造者的时代;而一旦平台稳固,生态成熟,调用者则开始主导价值创造。所以关键问题从来不只是要不要懂底层,而是你能不能抓住那个还来得及动手盖楼的时间窗口。


四、如果你不再理解结构,你失去了什么?


这个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几个后果

  1. 修不了bug:模型出错了,你根本不知道毛病在哪,也就没法动手修复。

  2. 学不动新东西:工具版本一直更新,如果你只知道怎么用,不懂底层原理,那你以前学的基本白费,只能被动重来。

  3. 思维僵化:你只能在别人定好的框架里打转,根本没法跳出来,更别提打破规则。

  4. 创意枯竭:你渐渐失去了自由组合和自己动手创造的能力,变成只会点菜的用户。


这甚至可能意味着创造者的训练管道断了。连过程都不再存在时,结构性的理解就不再形成。长远来看,这是一个需要警惕的趋势。

一个系统,你搞不懂它,你就控制不了它你只能在它允许的范围内蹦跶。你不再是操盘手,而是被操作者。而被操作者,永远容易被替代。AI的Prompt界面看起来很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边界的。你能说的,永远只是模型设计者允许你说的。你能调用的,只是它开放的接口。你不能发明,只能组合。而只有理解结构的人,才能改造接口,甚至自己造一个新的系统

我们最终的结论是,prompt 只是一种选项,而不是创造本身。真正的创造,是系统的重构与重新定义。失去了设计系统的能力,也就意味着你失去了重组世界的力量。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未来。


五、模糊边界:应用与工具已开始融合


还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未来,应用和工具的边界本身将越来越模糊。

比如,一句话Prompt直接生成一个完整App,那这到底是在用一个平台,还是在操作一个新型的编程工具?一个插件,它是个独立App,还是一个大系统里的某个功能?Web编程的演进,它仅仅是编程界面的变化,还是对整个软件工程逻辑的彻底重写

这种模糊不是混乱,而是某种更深层次秩序的重写。它其实指向一个核心趋势:理解结构的能力正在取代传统的岗位定义,成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你,不再是简单的写代码的或调AI的,而是那个能搭建结构、理解系统逻辑并重新组织能力的人。界限越模糊,结构越重要。这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人才规则的彻底改变


六、年轻人到底该怎么选?


我们最终形成的共识是,关键从来不是站在哪一边,而是你是否学会了踩准节奏。

在这个工具迅速演化的时代,短期内,用好现有工具就能像火箭一般起飞。比如,你可以用 Cursor 快速构建产品、验证想法、拉出第一版 MVP,这是这个时代给行动者的馈赠。

但进入中期后,如果你只是停留在调用层,缺乏对系统的理解和结构的掌握,那么一旦工具更新、接口变动,你将无法适应,也无法调试和进化。你的成长会停滞,甚至被下一波技术浪潮淘汰。

而真正的长期竞争力,来自你是否具备系统级思维。能不能看懂背后的构成逻辑,能不能重新组织能力模块,甚至能不能参与到下一代工具和规则的定义中去。这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现实的认知投资逻辑。只有具备这种节奏感,你才能不断跨越平台变化的门槛,始终站在创造价值的那一侧。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得扎根底层。总会有人出于好奇,出于对黑箱的本能反感,自己去动手造工具,研究系统。他们可能会越来越少,但正因为稀缺,他们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这就像一个城市的自来水系统,绝大多数人只知道拧开水龙头,但总得有那么一两个人,知道泵站是怎么运作的


七、两个问题,送给每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


所以,我们最终留给你的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两个问题。

  • 当未来的世界,几乎所有问题都能通过一行Prompt被快速解决,你是否还愿意走进它的内部,去理解那个支撑一切运作的底层逻辑?


  • 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善于调配工具、快速交付结果的人,还是那个亲手创造工具、重新定义可能性的人?


我们已经身处一个被层层抽象包裹的世界,点开软件、调用 API、写个 prompt,结果就出现了。但你看到的一切,背后都是别人曾经留下的理解。而你之所以能用,是因为有人看穿了世界的底层。而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是否愿意也成为这样的人。

如果你只是想做点东西,工具就够了。现在的工具好到几乎可以替你完成任何任务。但如果你想真正掌握方向,想在未来有选择权,那你得回到结构,理解构成,甚至学会自己写规则。

代码也许不是神圣的,但它教人怎么搭建系统、怎么建立秩序。失去了这个能力,我们可能会越来越高效,但也越来越依赖别人写好的世界。

未来更像一个游戏。你可以选皮肤、挑角色,在规则里活动。但也总有人,不想玩,而是想设计游戏本身。


别忘了,prompt 的边界,不是你定的。


你想做哪种人?



教程评分

4.8 (1280 教程评分)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