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YouMind 玉伯:剪藏就是 AI 时代的点赞
内容创作工具,内容创作策略,内容创作生产 图文教程

【对谈】YouMind 玉伯:剪藏就是 AI 时代的点赞

AI中国 AI中国 5小时前 204 阅读
4.8 (1280 教程评分)
15,328 人已学习




要点 Key Takeaways


🔝向上滑动阅览

  1. YouMind 定位:

    一个为创作者设计的、用于找资料和写稿子的 AI 工具。

  2. 核心理念:

    从「知识管理」转向「项目制创作」,强调有截止日的高质量交付。

  3. 创作关系:

    AI 不是助手,而是“朋友”,人机协同,各占 50% 权重。

  4. 社区愿景:

    工具不解决创作动机,社区可以,目标是成为“创作者的 GitHub”。

  5. AI 降门槛:

    AI 让内容创作变得像手机拍照一样简单,人人皆可创作者。

  6. 万物成稿:

    将网页、文件、录音等一切信息,高效转化为结构化的稿件。

  7. 稿生万物:

    一份稿件可以再生为图片、音频、播客等多种形态的内容。

  8. 剪藏即点赞:

    在 AI 时代,收藏资料的核心价值是为 AI 提供个人偏好数据。

  9. 创业节奏:

    保持“快而不急”,核心研发要有耐心,市场运营则要激进。

  10. 创业者心法:

    “上下文是一切”,不要盲目学别人,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





1


找资料、写稿子,就用 YouMind


玉伯:“一句话介绍的话,YouMind 目前是一个找资料和写稿子的 AI 工具。帮助那些需要写论文、写公众号、做视频脚本的用户,去高效完成学习和创作。总之记住一句话,就是找资料写稿用 YouMind。”


想象一个场景:你即将在两小时后采访一位行业大咖,但准备工作为零。怎么办?

AI 炼金术播客主理人任鑫就遇到了这个窘境。他打开 YouMind,输入指令“我要采访玉伯”,AI 立即像一个专业的研究员一样,全网抓取了玉伯过往的采访、播客和文章,并自动将这些资料归档到一个项目文件夹中。

这只是第一步。YouMind 不仅是 Deep Research(深度研究)工具,它更像 Google 的 NotebookLM,能让你与这些收集来的资料对话。任鑫随即向这个文件夹下达指令:“帮我准备一份采访提纲。” AI 迅速阅读、理解了所有资料,并生成了一份结构清晰的提纲。从毫无准备到胸有成竹,全程不过几分钟。

YouMind 与市面上其他 Research 工具最大的不同在于可编辑性掌控感。传统工具生成的报告往往是 PDF 或网页,二次编辑非常麻烦。而 YouMind 生成的是一篇在线文档,你可以随时修改、批注,甚至通过旁边的聊天框,用“口喷式”指令进行编辑,比如“把文中的‘他’全部换成‘她’”。



这种设计理念,是让人在 AI 工作流中保持主导地位。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可以随时介入、引导和修正的创作者。AI 负责处理 80% 的体力活,而你,则专注于那 20% 最具创造性的灵感与决策。




2


从专业创作者到兴趣爱好者


谁在用 YouMind?

玉伯:“现有用户里,职业创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大概各占 40%。前者每周需要写博客、Newsletter;后者更多是在找资料、学习,处于从内容消费到内容创作的过渡阶段。剩下 20% 则是做个人笔记等长尾需求。


YouMind 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于播客前的临阵磨枪。玉伯将其总结为两大核心场景和一个辅助场景:创作写稿、资料学习个人笔记

在创作领域,YouMind 已经成为许多内容生产者的“秘密武器”。

  • 播客与直播主理人:在节目开始前,用它快速收集嘉宾资料,生成访谈初稿,极大提升了准备效率。

  • 公众号与 Newsletter 作者:特别是做信息聚合(Curation)类的周报或盘点,平时将看到的优质文章“剪藏”进 YouMind,周末再让 AI 整合、提炼,一篇高质量的周报一气呵成。

  • 作家与出版人:令人惊讶的是,已经有用户在 YouMind 的帮助下,完成了签约书籍三分之一的稿件。AI 解决了从 0 到 1 的“开写”难题,让宏大的写作计划得以落地。

  • 小红书上的宝妈:一位有想法的妈妈,认为市面上的很多亲子绘本价值观陈旧。她用 YouMind 搜集素材,自己编写符合现代育儿理念的童话故事,再配上 AI 生成的插图,打印出来,为孩子制作独一无二的“自定义绘本”。

这些鲜活的案例表明,YouMind 正在赋能各种类型的创作者,无论是追求效率的专业人士,还是希望实现创意想法的普通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价值。




3


“AI 懂我”有多难?


风格学习的挑战

玉伯:“很多用户希望 YouMind 能学习自己的写作风格。但实践后发现,这比想象中难太多。AI 目前对写作风格的理解还很浅,这个东西很难被几个抽象的维度定义出来。”


“AI as Me”(AI 即我)是许多创作者对 AI 工具的终极幻想:AI 不仅能代劳,更能“像我一样”代劳。这意味着 AI 需要在两个层面理解你的偏好:一是信息筛选的偏好(比如只关注有数据支撑的案例),二是内容表达的风格(比如习惯用“总-分-总”的结构)。

然而,玉伯坦言,实现这一点极其困难。音乐风格尚且可以被解构为旋律、节奏、乐器等元素的排列组合,但写作风格的复杂性远超于此。它是一种融合了逻辑、语感、情绪和个人经验的微妙艺术,难以量化和复制。

即便是在 GPT 模型中,所谓的“人格”设定也往往显得生硬。在写作领域,一个故事的讲述方式千变万化,从“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好莱坞经典叙事,到哈利波特式的英雄成长之旅,流派纷繁复杂。

尽管挑战巨大,但其价值也同样巨大。如果 AI 真正掌握了你的风格,它就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第三方工具,而是一个能真正“替你干活”的化身。你输出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AI 味”内容,而是带有你鲜明个人印记的作品。

YouMind 正在这条路上探索,通过让用户投喂自己的过往稿件,不断尝试让 AI 更“懂”你。虽然道阻且长,但这是从“工具”走向“伙伴”的必经之路。




4


创作者的 GitHub


从工具到社区的终极愿景

玉伯:“工具很难解决一个起心动念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创作?但社区一定程度上可以勾起你的动机。GitHub 的成功之处在于,很多人最初只是上去看开源项目,看着看着就想自己参与,最终成为贡献者。


将 YouMind 打造为“创作者的 GitHub”,是玉伯为产品规划的未来蓝图。这个比喻背后,是对“创作动机”的深刻洞察。

绝大多数时候,工具本身是无法催生创作欲望的。一个再强大的 Word 或 Notion,也无法让你凭空产生写点什么的想法。但社区可以。

想象一下,在 YouMind 社区里,你可以“围观”其他优秀创作者的 Board,看他们如何为一个播客节目收集资料,如何为一本小说构建世界观,如何为一篇深度文章搭建论证框架。就像程序员在 GitHub 上学习他人的代码一样,这种观摩和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当看到别人优秀的作品时,你很自然会产生“我也想试试”的念头。AI 的存在,则进一步扫清了行动的障碍。



玉伯:“AI 时代写稿子,就像手机摄像头的普及一样。以前人人都想摄影,但高昂的相机和技术门槛劝退了大多数人。现在有了 AI 辅助找资料、写初稿、做润色,创作的门槛被前所未有地拉低了。”


工具负责降低创作的执行门槛,社区则负责点燃创作的星星之火。当两者结合,一个正向的创作生态便得以形成:用户被社区激发灵感,用工具轻松实现想法,产出的作品又反过来激励更多的人。这就是 YouMind 想要构建的,一个从“想写”到“能写”,再到“写出彩”的完整闭环。



5

抛弃“知识管理”


拥抱“项目制创作”

玉伯:“YouMind 更核心的理念是项目管理,而不是知识管理。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有无 Deadline(截止日期)。知识管理往往由兴趣驱动,没有时间节点;而项目管理有 Deadline,就意味着你必须持续推动,最终高质量地交付。


你是否也是一个“知识松鼠”,收藏了无数文章、视频,却从未真正回顾和使用?传统的知识管理工具,很容易让人陷入“收藏即学会”的幻觉,最终导致信息过载和“稍后读”等于“永不读”。

YouMind 试图用项目制的理念来打破这个僵局。在 YouMind 中,核心组织单位是 “Board”,每一个 Board 都被设计成一个有明确目标的项目,比如“准备一期播客”、“撰写一篇行业分析报告”或“完成本周的 Newsletter”。

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迫使你的每一次信息收集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你不会再漫无目的地闲逛和收藏,而是会思考:“这条信息对我的这个项目有用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可能就会果断放弃。

当一个任务有了 Deadline,你的关注点就会从“效率”转向“效果”——即如何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交付。这正是 YouMind 发挥最大价值的地方。它不是一个让你为了交差而拼凑内容的低效工具,而是一个帮助你在时间和质量的双重约束下,产出最佳成果的创作伙伴。如果你只是想应付了事,市面上有无数 Agent(智能体)工具可以选择;但如果你追求的是有 deadline 的高质量创作,YouMind 会是更好的选择。




6


“万物成稿,稿生万物”的产品哲学

玉伯:“我们的产品设计,目前更多处在‘万物成稿’阶段。你看到的网页、本地文件、录音、随笔,都可以塞进 YouMind。然后借助 AI,将这些形态各异的‘万物’,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起来,最终生成一篇稿子。”


“万物成稿,稿生万物”是 YouMind 设计理念的高度概括,它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创作循环。

第一阶段:万物成稿 (Everything to Draft)

这是信息输入的阶段。YouMind 的设计鼓励你将一切有价值的信息源都汇集进来,无论是通过浏览器插件剪藏的网页,上传的本地 PDF,还是录制的音频。这些零散、多模态的信息,是创作的原始素材。

随后,通过 AI 的阅读、理解和整合能力,将这些“万物”围绕你设定的项目主题(Board),提炼、重组,最终生成一篇结构化的初稿。这个过程,本质上是 Deep Research 和 AI 写作能力的结合,将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

第二阶段:稿生万物 (Draft to Everything)

这是内容输出的阶段。当一篇核心稿件完成后,YouMind 不希望它就此终结。玉伯团队正在探索让“稿件”衍生出更多形态的可能。

  • 生成图片:YouMind 已经支持“配图自由”。你可以根据稿件内容,让 AI 生成贴切的头图或插画,并且强调“一切皆可编辑”,生成的 SVG 格式图片未来可以被精细调整,而不是一个无法修改的终稿。

  • 生成音频:类似于 NotebookLM 的 Audio View 功能,YouMind 也可以将文字稿件转化为音频,方便用户在通勤等场景下“收听”自己的创作成果或资料。

从多源输入到核心稿件,再从核心稿件到多模态输出,YouMind 正在构建一个端到端的 AIGC (AI Generated Content) 工作流,让创作者的智慧能够以最高效、最丰富的方式展现出来。




7


剪藏即点赞


AI 时代,信息囤积癖的“平反”

玉伯:“有了 AI 之后,‘囤积癖’的用法是很对的。看到一篇文章,哪怕只看了个标题觉得有用,就应该剪藏。这个动作不一定是为了自己读,而是为了后续交给 AI 读。你剪藏的那一刻,就告诉了 AI 你的偏好,这是非常有用的数据。”


在过去,漫无目的的收藏信息常被视为一种低效的“数字囤积症”。但在 AI 时代,这个习惯的价值被重新定义了。

这里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剪藏(Clipping)就是点赞(Liking)。当你在刷抖音时,为某个视频点赞,你并非希望系统只给你看这一个视频,而是告诉算法“我喜欢这类内容”,从而让它推荐更多符合你口味的新内容。

YouMind 的剪藏功能,遵循的正是这个逻辑。你收藏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链接,都是在用行动投票,训练一个专属你的个性化 AI。YouMind 内部有一个名为 “Chaos”(混沌)的默认文件夹,鼓励用户毫无心理负担地将任何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扔进去。

神奇的事情发生在下一步。当你新建一个项目(Board)并开始搜索时,YouMind 会优先从你剪藏过的“混沌”资料库中寻找相关内容,然后再进行全网搜索。许多老用户反馈,感觉 YouMind 的搜索结果比 Perplexity 等专业工具“更懂我”。原因无他,只因为他们自己早已通过日积月累的“点赞”,教会了 AI 自己的品味。

你的知识库不再是一个需要精耕细作的“小池塘”,而是一个用来定义你口味的“信标”。AI 则带着这个信标,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为你精准捕捞最鲜美的“信息鱼群”。




8


快而不急


顶级产品人的创业节奏感

玉伯:“从 ChatGPT 出来到现在快三年了,市场很卷,但我自己和团队一直在践行四个字,叫做‘快而不急’。要尽可能往前赶,但一定不要着急。有些核心时间是节省不了的。”


在 AI 领域,速度似乎就是一切。模型厂商之间为了提前几天发布而互相“狙击”,创业公司更是时刻面临被大厂功能“覆盖”的焦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玉伯却选择了一种“慢”节奏——耐心打磨产品,与天使用户深度共建,而不是急于扩张。

这种“快而不急”的哲学,源于对产品研发规律的尊重和对竞争格局的清醒认知。

  • 产品本身很难做:一个体验优秀的编辑器,本身就是一件脏活累活,需要时间打磨。玉伯评价 ChatGPT 内置的写作功能“可能还没入门”,这给了 YouMind 这样的垂直工具有足够的时间窗口。

  • 认清核心与非核心:在他看来,写作辅助可能并非模型厂商的核心战略。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像 Cursor、Vercel 这样在垂直领域深耕的玩家。在写作这个领域,大家都在探索,都可能被带进坑里,急也急不来。

  • 分场景决策节奏:所谓的“快”与“不急”是相对的。

    • 需要“不急”(耐心)的:是那些“水很深”的核心研发,比如探索写作领域的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研究写作风格如何定义等。这些问题没有捷径,必须投入时间去研究。

    • 需要“快”(激进)的是市场和运营。比如,当产品打磨到一定阶段后,就必须激进地去做海外市场推广,否则就会错失窗口期。

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体现了一个成熟创业者的智慧:在需要深度思考的地方保持耐心,在需要快速执行的地方果断出击。




9


AI 时代的团队协作


Figma + Linear 足矣


Figma + Linear 足矣

任鑫:“在 AI 时代,你们的团队协作、产品开发流程,和过去相比有什么重大变化吗?”


玉伯:“跟大厂区别很明显,但可能跟其他创业公司区别不大。我们公司只有两种角色:产品工程师和产品设计师。沟通就用 Figma + Linear,PRD(产品需求文档)?不存在的。”

AI 浪潮不仅在重塑产品,也在重塑创造产品的方式。玉伯的团队展现了一种极致敏捷的协作模式。

极简的团队结构:

  • 没有细分的工种,只有“产品工程师”和“产品设计师”。

  • 工程师都是“全干工程师”,借助 AI,什么都能干,不会就去学。

  • 设计师直接在 Figma 中出高保真设计稿,替代了繁琐的交互稿、视觉稿和 PRD 文档。

极致的工具栈:

  • Figma:设计的核心,所有视觉和交互的讨论都在这里发生。

  • Linear:项目管理的神器。玉伯盛赞其抽象能力——“把‘人’、‘事’、‘项目’这三个维度抽象好,就定义完了项目管理的一切。”它的简洁和设计品位,甚至能提升整个团队的品味。

  • GitHub & Vercel: 代码托管与部署的标准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在玉伯看来,一个好工具与是否应用了 AI 无关。Linear 就是一个几乎没有 AI 功能,但因其出色的产品设计而备受推崇的例子。这提醒我们,在追逐 AI 的热潮中,不应忘记那些最朴素、最核心的产品原则:简洁、高效、有品位




10


给 AI 创业者的一句话


上下文是一切

玉伯:“不要学别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他的上下文跟你不一样。本质上,创业也是在做自己的‘上下文工程’,知道在某些上下文下要更激进,在另一些上下文下要更有耐心。”


在播客的最后,当被问及对 AI 创业“小朋友们”的建议时,玉伯给出了一个充满哲思的回答。他没有给出“一定要做海外市场”或“千万别碰模型”这类具体的战术建议,而是强调了自我认知和情境判断的重要性。

所谓的“上下文工程”,不仅是 AI 领域的技术术语,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 认识你自己的上下文:你的资源、你的性格、你的团队、你所处的阶段……这些都是你独一无二的“上下文”。一个适合别人的建议,放在你的情境里可能就是毒药。

  • 动态调整你的策略:在不同的阶段和场景下,策略也应不同。比如,在产品早期需要耐心打磨,但在市场推广期就需要激进。这需要创始人有清晰的判断力,知道何时“踩油门”,何时“踩刹车”。

玉伯分享了一个他给朋友的建议:他觉得那位朋友虽然有创业热情,但经验尚浅,或许先加入一个创业公司“看猪跑”半年会更好。但他同时也承认,如果对方赌性很大,直接拿钱开干也可能是一条更适合的路。

最终,所有的选择权都在创业者自己手中。多看、多听、多学,但最终的决策,必须回归到对“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这三个问题的诚实回答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道路,远比模仿任何一个成功案例都重要。




结语 Closing Thoughts


从打造服务数千万用户的“语雀”,到创立面向全球创作者的 AI 工具 YouMind,玉伯的思考展现了一位顶级产品经理在 AI 时代的进化与坚守。

他看到了 AI 降低创作门槛的巨大潜力,也清醒地认识到 AI 在理解“风格”与“品味”上的局限。YouMind 的产品哲学——从“知识管理”到“项目制创作”,从“万物成稿”到“稿生万物”,无一不体现着对创作者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

他所倡导的“快而不急”的创业节奏,以及“上下文是一切”的决策心法,不仅适用于 AI 领域的创业者,也给每一个在快速变化时代中寻求个人成长路径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AI 时代最好的创作工具,或许不是那个最智能、最高效的,而是那个最懂你、最能激发你表达欲的“朋友”。



教程评分

4.8 (1280 教程评分)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