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指南 1天前 56 浏览次数 0 评论

郭台铭狂飙成首富,手握A股首只万亿科技股

钛媒体APP

发布了 1217 文章

文 | 新质动能,作者|沐风,编辑|时楠

最近短短4个月,郭台铭重回中国台湾首富,身家暴涨785亿。

郭台铭重回首富背后,是被严重低估的工业富联,又支棱起来了。而即便是台湾首富,在A股的熊市中,也免不了被“重创”。

4个月前,郭台铭旗下的A股公司工业富联,股价还趴在 14 元;如今一根根大阳线上去,股价飙到55元,市值直接干到万亿,挤进A股前十。

让人意外的是,给他“抬轿子”是,A股的广大散户。过去2个月,20万元以下的小单资金累计流入2000亿元,其中4万元以下的“小散”就贡献了971亿元。

事实上,工业富联并不是代工厂,它凭借云计算和AI服务器,成了唯一能和中字头巨无霸们比肩的“科技股”。

另一边,富士康的郑州工厂进入旺季,工人正加班生产苹果 iPhone 17,三个月死磕下来,能拿到2.2万元。

郭台铭躺着赚,散户真金白银在冲,富士康工人日夜拼……一场资本大剧,正在A股上演。

01 郭台铭的财富过山车

今年春天,郭台铭的日子并不好过。

4月份发布的福布斯富豪榜上,他的身家缩水到了105亿美元,只能排在中国台湾富豪榜的第四位。把他从首富宝座上拉下来的“罪魁祸首”,就是他手里最重要的A股资产——工业富联。

那时候,A股正处在熊市的恐慌中,工业富联的股价,一度跌到了只有14块钱出头的低点。即便是曾经的台湾首富,在A股的熊市里,也免不了被“重创”。

工业富联也曾经想出手救市。根据母公司鸿海的公告,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1月,工业富联自己花了2个亿,回购了差不多946万股自家股票,然后直接注销了。

这算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常规套路,用真金白银告诉市场:我们觉得股价太低了。但当时的市场,根本不买账。随着4月9号股价跌到14块附近,意味着那2个亿的回购,已经亏了差不多25%。

但郭台铭,显然不信这个邪。

就在股价最低迷的4月15日,工业富联又甩出了一份更大规模的回购计划:准备再花5到10个亿,以不超过20元的价格,继续回购自家股票。而且,这钱,还是用的公司自己的。

这个动作,传递了两个信号:第一,我们不差钱,财大气粗。公告里直接说了,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账上趴着566亿现金,就算花10个亿回购,也只占货币资金的1.77%。第二,在我们眼里,这股票至少值20块。

后续,市场开始回暖,AI的风口越吹越猛,工业富联的股价,就像坐上了火箭。6月份突破20元,7月份开始疯狂拉升,到了8月29日,已经冲到了53.83元,市值站上了一万亿。

那些在20块以下,把股票卖给公司的倒霉蛋,估计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而郭台铭,则坐着这趟过山车,从第四名的位置,重新杀回了台湾首富的宝座,身家暴涨到了135亿美元。

根据鸿海最新的年报,郭台铭个人持有鸿海12.54%的股份,而鸿海又持有工业富联84.06%的股权。这么一算,郭台铭间接持有工业富联大概10.54%的股份。

从4月9号的低点,到8月29号的高点,他持有的这部分股份价值,从341亿,飙升到了1126亿,净赚785个亿。

02 不是代工厂,而是万亿级科技股

很多人对工业富联的第一印象,停留在“富士康的马甲公司”。

一提起富士康,就会想起郑州流水线、蓝白工服、加班赶工的苹果代工厂。可要真把工业富联当成流水线的影子,那就看走眼了。

2025年上半年,工业富联的成绩单摆在那:营业收入3607.6亿元,同比增长35.6%;归母净利润121.1亿元,同比增长38.6%。

在A股几千家公司里,这个收入规模能排进前六。排在它前面的,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建筑、中国移动、中国平安这五家国民级巨无霸。

换句话说,除了这些顶级中字头,工业富联就是最能挣钱的公司之一。

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其中唯一的万亿“科技股”。在A股上半年,能实现净利润过百亿元的企业不过32家,工业富联不仅挤进了这个“俱乐部”,还是里面唯一靠科技标签撑起来的玩家。

那么,工业富联到底靠什么支撑起这样的体量?

答案是——AI服务器和云计算业务。

2024年报显示,公司云计算业务营收大涨64.4%,首次超过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营收占比突破50%。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这些巨头,都需要大量“白牌”AI服务器,价格实惠,定制程度高,出货快。工业富联正是这条链条上的关键环节。

想象一下:当全球科技巨头拼命加仓算力,背后需要的是一整条快速、灵活、稳定的供应链。而工业富联,就是那个能把复杂设计转化成大规模出货的“超级工厂”。这才是市场重新给它估值的逻辑。

更妙的是,工业富联并不靠讲故事来撑市值。它有真金白银做底。2024年底,公司账上躺着566亿元现金。

03 首富、工人和散户

如果说股价翻倍是一场财富狂欢,那这场狂欢里,每个人的角色可截然不同。

首先是郭台铭。当年他靠代工苹果起家,成了中国台湾首富。可随着市场冷淡,股价跌到14元时,他的身家也跟着缩水,连榜单前三都守不住。

但这一次,行情反转,他几乎什么都没干,就靠着手里的持股,“被动”增加了785亿元。别人炒股要熬夜盯盘、纠结割肉,他只要静静躺着,就能被散户们抬回首富宝座。

其次是散户。别看工业富联大股东高度集中,鸿海体系合计持股超过84%,真正能在市场上流通的筹码并不算多。而正是这部分筹码,在7月到8月间被散户们疯狂买走。

数据很直白:7月1日到8月29日,20万元以下的小单资金累计流入2000亿元,其中4万元以下的“小散”就贡献了971亿元。换句话说,郭台铭财富的暴涨,不是机构资金抬的轿,而是千千万万散户真金白银拼出来的。

最后是工人。就在资本市场热闹非凡的同时,郑州富士康正迎来又一轮“血拼式”加班。为了赶制9月即将发布的iPhone 17,厂区一次性招进来20万人,派遣工返费最高9300元,三个月干到极限,能拿到2.2万元。

于是,你会看到这样一幅荒诞的财富拼图:

顶层,郭台铭一夜之间重回首富,身家狂飙;中间,散户们怀揣发财梦,蜂拥进场,推高股价;底层,工人们拼命加班,只求把工资拉到2万元。

把这三重奏合在一起,才构成了工业富联这次财富神话的全貌:

金主爸爸苹果的爆单,散户们的激情入场,富士康流水线上的汗水,一层层叠加,托举出郭台铭的首富宝座。

而在资本市场,没有永远的赢家。市场情绪可以左右短期,真正决定长期价值的,还是实力。

钛媒体APP

钛媒体APP

1217 文章 168453 浏览次数 0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