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5 hours ago 77 Views 0 Comments

解读情绪价值(三):下一个黄金岗位:“情绪价值设计师”,谁将抢先抓住机遇?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Published 1144 Articles

当用户不再只为功能买单,而是为感受付费,“情绪价值”正在成为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从岗位设定、组织机制与体验逻辑三大维度,拆解“情绪价值设计师”的角色本质,并探讨谁能率先完成从“做体验”到“做情绪”的跃迁。

现在做产品,光有扎实的功能已经不够了,用户选择一款产品,不只是为了“能用”,更在意使用时的情绪感受:可能是操作时的省心、遇到问题时的安心,也可能是某个细节带来的意外愉悦,这些看不见的“情绪价值”,正在成为产品差异化的关键。

但情绪价值从不是凭空设计的,它需要有人能精准捕捉用户没说出口的需求、读懂他们的情绪波动,再把这些感知转化成产品里的按钮位置、提示文案、反馈节奏;而要做好这件事,就离不开四种核心体验能力:洞察力、感知力、同理心和共情力。

它们是把情绪价值落地到产品设计里的 “地基”,缺了任何一种,所谓的 “情绪设计” 都可能变成自嗨,抓不住用户真正的痛点。

那么,怎么判断团队里谁能扛起这份“情绪价值设计”的活儿,谁又具备这些基础能力呢?不用等在项目里的关键考验,日常工作里的细碎小事,反而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水平。

洞察力:能不能 “透过表面抓本质”?

洞察力不是 “聪明”,是遇到事时能不能不被细节绕住,快速找到核心问题,甚至提前想到潜在风险。日常里这几个场景最明显:

比如: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像客户投诉流程慢,没洞察力的人只会重复“又有人投诉了”、“上次也有人说过”,要么就扯些无关的;但有洞察力的人会追问“这次投诉的节点和上次一样吗?是系统卡了还是有人漏步骤?”,甚至能点透“客户不是嫌慢,是不知道要等多久,可能是缺个进度同步的事”。

再比如:同步信息的时候,你跟他说“A部门在砍预算,咱们项目要他们给数据支持”,没洞察力的人就记一句“知道了,我联系他们”;有洞察力的会多问一句“砍预算会不会影响他们数据团队的人手?要不要提前确认交付时间,别耽误咱们进度”,他能主动把两件事串起来想风险。

还有团队复盘的时候,聊上次项目没达标的原因,没洞察力的人只会说“执行拖延了”、“客户要求太严”;有洞察力的会说“拖延是因为分工没明确到‘谁盯进度’,客户要求严格是因为交付标准没写进合同,后期认知不一致”,能挖到背后的机制问题。哪怕遇到突发变化,比如:公司说要砍30%预算,没洞察力的人只会慌“项目咋做”;有洞察力的会立刻想“哪些支出能被替代?如:外部调研能不能换内部团队做?会不会影响核心岗位人手?得跟HR确认”。

感知力:能不能 “接住那些没明说的信号”?

感知力就是对 “隐性信息” 的敏感度,别人没说出口的情绪、团队里的微妙变化、甚至数据里的小异常,能不能察觉到。

比如:跟同事对接,有人说“最近在赶月度总结,数据可能晚点给你”,没感知力的人只会催“尽量快点”,对方给啥就收啥;有感知力的人会说“那你先忙总结,等你有空发我就行,别耽误你这边”,能从一句话里听出“对方在忙,别添乱”。

还有团队里的小变化,比如:平时爱说话的同事,最近突然不在群里发言,汇报也只说“完成了”,没感知力的人觉得“他就是话少了”;有感知力的人会想到“他上周说过家里有事,可能还没处理完,状态没回来”,能把之前的信息和当下的变化连起来。

就连核对报告这种小事也能看出来,比如:报告里写“上月销售额100万,环比涨20%”,但上月是 28 天的小月,没感知力的人只看数字对不对;有感知力的会提一嘴“上月天数少,涨20%其实比平时难,要不要加个日均数据,免得客户误会”,能注意到细节里的异常。

同理心:能不能 “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同理心不是“同情”,是别人遇到难处时,能不能先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先评判、先给方案。

比如:同事说“这个任务我可能完不成了”,没同理心的人会直接说“怎么又完不成?你得列个优先级啊”,要么就硬给办法;但有同理心的人会先问“是不是遇到卡点了?是需要其他部门帮忙没协调好,还是时间真不够?”他先试着搞清楚对方的难处,再想办法。

新人问一些基础的问题时也很明显,比如:新人反复问“这个系统怎么导出数据”,没同理心的人会不耐烦,“之前不是教过吗?怎么又忘”;有同理心的人会想“自己刚入职时也记不住”,会说“没事,我再跟你说一遍,这次写下来存着,不懂再问”,能体谅新人的“陌生期困境”。

就连需求变更的时候,比如:领导突然说“方案要加个用户调研”,没同理心的人会抱怨“怎么又改?之前的白做了”;有同理心的人会说“领导可能是收到用户反馈,担心落地效果,咱们看看能不能简化调研流程,不耽误进度”,能想到对方变更需求的原因,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工作量。

共情力:能不能 “感受到情绪,还主动帮忙”?

共情力比同理心更进一步,不光能理解对方的处境,还能接住对方的情绪,甚至主动做些事来缓解。

比如:同事因为项目没做成自责,说“都怪我没考虑周全”,没共情力的人会说“别想了,下次注意”,要么就跟他分析“主要是外部因素”,根本没在意人家的情绪;但有共情力的人会先接住情绪:“项目没成,你肯定特别难受,毕竟花了那么多时间”,然后再给支持:“想复盘的话我陪你理,想歇会儿也没事”。

客户不满的时候更明显,比如:客户怒气冲冲说“你们产品不好用,要求退货退款”,没共情力的人会立刻辩解“您是不是操作错了?好多人都在用”;有共情力的人会先安抚:“我特别理解您的心情,花了钱没达到预期,换谁都生气”,再解决问题:“您说说具体哪儿不好用,我们马上排查,不行帮您走售后”。

就连团队赶进度的时候,比如:连续加班一周,没共情力的人只会盯着自己的任务“我做完就行”;有共情力的人会注意到同事感冒了还硬撑,会说“你先歇会儿,剩下的表格我帮你填,先吃药”,还会主动买咖啡分给大家,能感受到集体的疲惫,还会用行动分担。

最后,总结一下,快速判断的三个小原则:

第一,别听他怎么说,看他怎么做。有人说自己有同理心,但同事难的时候从不搭手,那都是假的;

第二,不用等大机会,日常小事就够了。开会讨论、跟同事对接、给新人答疑,这些小事里的反应最真实;

第三,看他是不是 “一直这样”。偶尔一次共情可能是礼貌,但每次遇到类似情况都能做到,那才是真有这本事。

一般观察两三周,团队里谁能扛起 “产品情绪价值设计” 的活儿,谁具备这些基础能力,心里基本就有谱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卢山@杠叔讲体验】,微信公众号:【杠叔讲体验】,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144 Articles 166508 Views 58654 Fans

Comment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