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17小时前 152 浏览次数 0 评论

当AI开始直接出报告,我们用户研究员的饭碗,还稳吗?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了 316 文章

上周末,跟几个同行老友约在一家烟火气十足的烧烤店里。夏夜的风带着点燥热,孜然和炭火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啤酒瓶壁上挂着细密的水珠,碰杯的声音清脆。我们聊着最近的项目,吐槽着难搞的客户,一切都和往常一样,直到一个朋友放下了手里的烤串。

他拿起手机,点开了一个他刚参加完的线上发布会录屏,表情有点复杂地递给我们看。“哥几个,看看这个,有点意思。”

屏幕上,一个产品经理正在演示他们公司AI工具的最新功能,名字起得很大,叫“AI深度研究(Deep Research)”。只见他输入一个研究课题,比如“分析一下上海地区年轻人对燕麦奶咖啡的消费习惯和潜在需求”,然后不紧不慢地点击了“生成报告”按钮。

接下来的一幕,让原本嘈杂的我们几个,都瞬间安静了下来。周围人声鼎沸,我们这一桌却像被按下了静音键。

屏幕上,进度条跑了大概也就五分钟,一份看起来相当规整的PPT报告,就这么“哗”地一下生成了。封面、目录、执行摘要、市场背景分析、消费者画像、关键发现、数据图表、结论建议……一应俱全,甚至还像模像样地引用了一些公开的行业数据和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讨论。

“我X……”我身边的一个朋友,下意识地冒出了一句,声音不大,但足够我们这桌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我没说话,只是默默地把杯子里剩下的啤酒一口喝完。酒是冰的,但滑进胃里,却像有团火在烧。

其实,我那朋友展示的,已经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了。如果你最近有关注AI的发展,会发现类似的功能已经悄然出现,并且正在快速迭代。它们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得到处都是。

比如,国内风头正劲的Kimi(官网 kimi.ai),背后是月之暗面这家公司。它最出名的就是能“读”很长的文章。你可以直接丢给它几十万字的文件,或者一大堆网页链接,让它帮你快速阅读并提炼要点。这不就是我们做二手资料研究时,最耗费时间的那部分工作吗?

还有大名鼎鼎的OpenAI,它的ChatGPT(官网 chat.openai.com)在升级了联网功能后,也成了一个强大的研究助理。你不再需要自己一个个地去搜索和筛选信息,你可以直接向它提出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它会自己上网,浏览多篇文章和报告,然后给你一份像模像样的总结。

甚至还有像Perplexity AI(官网 perplexity.ai)这样的工具,它从诞生之初,定位就是一个“对话式搜索引擎”,你问它问题,它直接给你答案,并且把引用的信息来源清清楚楚地列出来,方便你去验证。

这些工具的核心,其实都是在做一件事: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海量信息的搜集、整合、归纳,并以一种结构化的,类似“报告”的形式呈现给你。

所以,烧烤店里那一瞬间的沉默,不是因为我们少见多怪。而是因为我们心里都清楚,这玩意儿意味着什么。过去,我们讨论AI,总觉得它是个“助理”,能帮我们干点体力活,比如处理数据、转录访谈录音。我们就像个项目经理,AI是手下的实习生,勤快,但没啥主见。

但现在,这个“实习生”突然说,老板,你歇着吧,那个最终要给客户汇报的PPT,我也能做了。

这性质就全变了。这不再是效率的提升,而是对我们核心产出物的直接“复刻”。我们这群人的饭碗,说到底,不就是最后那份凝结了我们所有工作的研究报告吗?如果AI也能做,而且做得又快又便宜,那我们存在的意义,到底还剩下多少?

那天晚上,烧烤吃得有点不是滋味。回家路上,夜风吹在脸上,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在这个行业里深一脚浅一脚,也算是干了快十年的人,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被技术浪潮迎面拍来的,混杂着不安和迷茫的冲击感。

第一部分:那份AI报告,我们平心静气地看,到底怎么样?

焦虑归焦虑,但作为专业的从业者,职业病还是会让我们下意识地去审视和评判。那份AI生成的报告,如果抛开它惊人的生成速度不谈,单看内容本身,它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这几天,我也找了一些类似的工具,自己上手试了试。我的感觉是,如果把我们人类研究员出的报告比作一个班级里的学生,那AI现在大概能稳定地做到一个“B”到“B-”的水平。

它厉害在哪儿呢?

首先就是广度。它真的像个不知疲倦的信息搜集器。你给它一个主题,它能在几分钟内,把网上能找到的公开信息,从新闻报道、行业研报,到社交媒体、论坛、电商评论,全部“吃”进去,然后进行整理。这个信息搜集的范围和效率,是任何一个人,甚至一个团队,都无法比拟的。它能很快地帮你拼凑出一张市场的全景地图,告诉你“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什么”、“哪些关键词是热点”。

其次,它在处理结构化数据方面,确实很强。你喂给它一份几千人的问卷数据,它能迅速地帮你完成所有的数据清洗和交叉分析工作,并且把结果用标准的可视化图表呈现出来。逻辑清晰,井井有条,绝对不会犯把小数点点错地方的低级错误。

所以,如果你只是想快速地对一个陌生领域有个大概的了解,或者想看看关于某个话题,网上都有哪些公开的讨论,那AI生成的这份报告,绝对够用了。它就像一本“课题入门指南”,内容翔实,脉络清晰,能让你在极短的时间里,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个对该领域略知一二的“知道分子”。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它只能让你“知道”,却很难让你真正地“理解”。

这份看起来很美的报告,如果你凑近了,仔细去看,就会发现里面缺了很多关键的东西。就像一张看起来很精致的假钞,远看像那么回事,细看全是破绽。

它缺少了对“为什么”的探究。AI能告诉你,“数据显示,最近半年,燕麦奶的线上声量增长了200%”。但它解释不了,这背后到底是为什么?是因为大家突然都更关心健康了?还是因为某个明星的带货效应?或者是,仅仅因为几个咖啡连锁品牌都在主推相关的产品,导致了讨论的集中爆发?AI能看到现象的关联,但它无法洞察现象背后的,那些复杂而隐秘的人类动机。它给出的原因,往往是一些正确的废话,比如“健康意识的提升”,这种解释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对具体的商业决策毫无帮助。

它也缺少了对“真实语境”的判断。AI能识别出一条评论里包含了“呵呵”这个词,然后把它标记为“负面情绪”。但它可能无法分辨,用户打出“呵呵”的时候,到底是表达一种无奈的自嘲,还是一种尖锐的讽刺。它更无法理解,一个用户在访谈里,一边说着“你们这个产品还行吧”,一边却下意识地把眉头皱了起来,那个紧锁的眉头里,其实藏着比语言丰富一万倍的真实信息。AI处理的是被编码后的文本和数据,而我们人类,处理的是在特定场景下,活生生的,充满了矛盾和模糊性的人。

所以,AI的报告,就像一幅像素很高,但却是黑白的照片。它能清晰地呈现出事物的轮廓,但它缺少了色彩,缺少了温度,缺少了那些让世界变得立体的,丰富的情感细节。

第二部分:当AI负责“画地图”,我们的新工作是去“寻宝”

想明白这一点后,我心里的那团火,好像慢慢变成了一盏能照亮前路的灯。

我意识到,我们和AI,可能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替代关系。AI的出现,不是为了让我们的工作消失,而是强行把我们从一些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但其实价值并没有那么高的工作中,给“推”了出来,逼着我们去爬一座更高的山。

过去,我们的很大一部分价值,体现在“信息搬运工”和“报告撰写员”的角色上。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去搜集信息,处理数据,然后把它们整理成一份结构完整的报告。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绘制一张地图。我们得自己去测量,自己去标记,常常为了一个数据的来源和准确性,熬到深夜。

而现在,AI能比我们更快、更好地完成“画地图”这个基础工作。它能把一张足够清晰的,覆盖足够广的“B”分地图,直接拍在我们面前。

那我们的新工作是什么呢?

我们的新工作,就是拿着AI给的这张地图,去做一个真正的“寻宝者”和“探险家”。

这个新的工作流程,可能会是这样的:

第一步,把AI当成我们最强大的“先遣部队”。当接到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时,我们不再需要从零开始,一头扎进茫茫的信息海洋里。我们会先让AI去跑一份“深度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就是我们的作战地图。它会告诉我们,这片大陆上,哪里有山,哪里有河,哪些地方看起来像是藏着宝藏的“高价值区域”。

第二步,我们要做那个“制定寻宝路线的队长”。我们会仔细研究AI给出的地图,然后基于我们的专业知识和商业嗅觉,去提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需要深入挖掘的问题。AI报告说,“燕麦奶”是个热点?很好。那我们接下来要去寻的“宝”,就是去搞清楚,对于那些25岁的都市白领来说,“燕麦奶”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标签?是一种能发在朋友圈里的社交货币?还是一种对牛奶不耐受的无奈之选?这些问题,地图上没有答案,需要我们亲自去寻找。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要亲自去“实地探险”。我们会带着这些深刻的问题,去进行那些AI永远无法完成的工作。我们会走进用户的家里,看他们如何在早晨匆忙的时光里,亲手做一杯燕麦奶拿铁。我们会坐在咖啡馆的角落,观察人们在点单时,是如何在“普通拿铁”和“燕麦拿铁”之间犹豫和选择的。我们会和用户进行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深度访谈,在安全而放松的氛围里,去倾听他们关于健康、关于焦虑、关于消费、关于自我认同的,那些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我们去寻找的,不再是那些能被量化的数据,而是那些藏在生活细节里的,闪着光的“人性洞察”。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藏。

第三部分:从“报告交付者”到“洞察转译官”

找到了宝藏之后,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AI可以交付一份“信息报告”,但我们,需要交付的是一份能驱动商业决策的“洞察报告”。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的角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研究员”,而更像一个“洞察的转译官”和“故事的讲述者”。

我们要做的,是把我们在“寻宝”过程中,挖到的那些鲜活的、滚烫的、带着泥土芬芳的“人性洞察”,和AI提供的那张宏观的、冷静的、数据驱动的“作战地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会告诉老板和产品经理,“AI的数据显示,燕麦奶的热度在持续上升,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这是地图)。而我通过和15位用户的深度交流发现,驱动这个机会的核心,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健康’,而是一种‘轻盈无负担’的心理感受。用户选择燕麦奶,是想在内卷的职场和生活中,给自己找到一个喘息的出口,一种‘今天我也好好爱自己了’的积极暗示(这是宝藏)。”

然后,我们会进一步“转译”这个洞察,把它变成可以被执行的商业建议:“所以,我们新产品的营销,不应该去强调那些复杂的营养成分,而是应该去营造一种轻松、治愈、美好的氛围。我们的广告语,不应该是‘富含膳食纤维’,而更应该是‘给今天的心情,加一点轻盈’。”

你看,这个过程,已经远远超出了信息整理的范畴。它需要我们有能力,将零散的现象,串联成深刻的洞察;将深刻的洞察,转译成清晰的商业逻辑;再将清晰的逻辑,包装成一个能打动人心的故事。

这种“转译”和“讲述”的能力,这种在数据和人性之间,在商业和情感之间,搭建桥梁的能力,才是我们在AI时代,最核心,也最不可替代的价值。

写在最后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当AI开始直接出报告时,我们真的要失业了吗?

这让我想起了一百多年前,当第一辆汽车冒着黑烟,在满是马车的街道上“咣当咣当”驶过时,那些马车夫们,可能也在进行着和我们今天一模一样的讨论。他们看着那个铁皮怪物,心里肯定也在犯嘀咕,“这玩意儿跑得又快又省力,我们这些赶马的,以后还有活路吗?”

历史告诉我们答案了。汽车的出现,并没有让“出行服务”这个行业消失,反而让它变得空前繁荣。但它确实,让一部分马车夫失业了。

是哪些马车夫失业了呢?是那些固步自封,认为自己一辈子的本事,就只是挥动鞭子和安抚马匹的人。他们被淘汰,不是因为汽车本身,而是因为他们被那些同样是马车夫出身,但愿意放下鞭子,去学习转动方向盘、踩下油门的同行们,给替代了。

你看,这和我们今天面临的处境,何其相似。

AI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汽车”。它不会让“商业洞察”的需求消失,只会让这个需求变得更加旺盛。但它会毫不留情地,挑战那些只会做“信息搬运”和“数据整理”的“赶马车”式的工作。如果我们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只会画地图的“报告撰写员”,那我们就是在和AI这辆超级跑车,比拼谁跑得更快,结果可想而知。

但如果我们能换个思路呢?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一个专业的“司机”呢?

我们不再需要和马匹较劲,不用再忍受风吹日晒和马粪的味道。我们拥有了一个更强大、更舒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把AI当成我们的“汽车”,让它帮我们处理掉那些最耗费精力的“路况信息搜集”和“基础导航”工作。而我们,作为驾驶者,则可以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规划最优的路线(提出深刻的研究问题),应对突发的路况(洞察复杂的商业动态),以及最重要的,确保我们的乘客,也就是我们的老板和业务方,能够安全、舒适、高效地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交付真正能驱动商业的洞察)。

学会开汽车的马车夫,他并没有失业。他只是拥有了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和一个专属于他的,全新的时代。他能去到过去马车去不了的远方,看到过去从未见过的风景。

我们都一样。拥抱AI,学会与它共舞,我们失去的,可能只是一些重复和繁琐的枷锁。而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个更广阔的,能让我们创造更大价值的,全新的世界。

本文由 @蒋昌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316 文章 42223 浏览次数 58654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