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模型赋能政务领域的过程中,“选择 MaaS 平台还是自研” 成为不少团队的核心困惑 ——MaaS 能快速启动验证场景,却存在业务适配与功能拓展的局限;自研虽能深度融合政务流程,却面临周期长、门槛高的挑战。文章结合实战经验,拆解从 MaaS 验证到自研深耕的落地路径,为政务 AI 项目提供清晰方向。

做AI项目的同行,尤其是在政务领域,最近一定纠结过一个问题:
我们要不要搞自己的AI Agent系统?
还是接一个豆包、混元、通义这种MaaS平台就行?
自研太慢,平台又不稳,到底怎么选?
很多人觉得这是“技术路线选择”,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阶段选择问题。
你到底是为了验证可能性,还是为了长期落地?
是要快速跑通场景?还是让Agent成为业务的一部分?
我在“边聊边办”“智能派单”等政务项目中,对这个问题踩过不少坑,也总结出一条清晰的路径——
✅ 先用MaaS快跑,验证方向;后期自研深耕,构建能力。
这不是一句模糊的“两者结合”,而是一套清晰的实践框架。
01 MaaS平台:快速验证、低门槛启动,但有“天花板”
先说说为什么要用MaaS平台。
主流的MaaS(Model-as-a-Service)平台,如豆包、混元、通义、文心一言、DeepSeek等,基本都封装了大模型能力和推理服务,并提供了以下能力接口:
- 📌 通用问答(基于提示词)
- 📌 知识检索(RAG增强)
- 📌 对话记忆(上下文管理)
- 📌 插件调用(多工具协同)
对于政务产品经理来说,它们的最大价值是可以非常快地跑出一个“Agent Demo”。 比如:
- 智能问政策:AI自动从政策库生成通俗解释;
- 多轮导办:用户提多个问题,AI保持语境连贯;
- 材料解析:上传图片后自动识别问题;
- 政策翻译:将条文转化为用户能理解的语言。
我们在初期探索“边聊边办”的过程中,也用豆包搭过原型。1周内就能跑通一个对话体验demo,帮业务部门看到可能性。
✅ 对于早期验证和快速出样,MaaS是当前最省力的解法。
但问题在于——你一旦想往深了做,MaaS就开始“卡你”。
02 MaaS的“天花板”在哪里?
MaaS平台的核心是模型服务,但它并不懂你的业务流程。你可能会遇到:❌ 无法接入本地业务系统
想让Agent读取办件记录、调用内部接口,做不到,平台无法访问。❌ 话术难以控制
政务表达必须规范、准确,但MaaS生成的内容有时风格随机,风险难控。❌ 无法闭环落地
Agent可能能答,但不能办;没有流程执行能力,也缺乏调度机制。
更严重的是,一旦政策变更或业务升级,平台不一定能配合你同步迭代。
结果就是,AI成了前台花瓶,而不是政务系统的一部分。
03 自研价值:能力长期沉淀,融合业务流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规划搭建一套自研智能体运行框架,主要包括:
✅ 意图识别 + 动作映射
自建意图识别模型 + 规则引擎,精准匹配事项
每个意图绑定一个动作,落地为接口调用或对话流程启动
✅ 流程执行中台
用流程图方式管理事项逻辑,按条件节点触发对话或动作
真正实现“导办 → 办理 → 回执”的闭环
✅ 可控知识系统
知识入库有版本、有校验、可定时失效
可复用给不同Agent,支持不同渠道输出策略
✅ 插件化大模型服务
平台模型不再是主系统,而是“调用插件”
所有调用由本地系统调度,能换能切,避免绑定
这套框架的核心,是让AI Agent变成“你业务系统的一部分”,不是一个外置小程序。
04 实战建议:从MaaS走向自研的三步路径
我总结了一条适合政务项目团队落地的实践路径:
🟡 阶段一:MaaS验证期(1~2个月)
用MaaS搭建智能问答、政策解释原型
重点是打通场景,拉住业务需求方形成共识
🟠 阶段二:轻量自研过渡(2~4个月)
封装少量事项,构建对话式流程
本地引入流程引擎,逐步剥离MaaS依赖
开始掌握“流程+对话”的节奏控制权
🔵 阶段三:Agent体系建设(4个月+)
建立可管可控的知识体系
接入后台系统,完成业务融合
MaaS服务只作推理插件,轻装调用最后的话
AI Agent落地,不是问“选哪家平台”这么简单。而是要选一条从验证走向能力沉淀的演进路线。
如果只是做个演示,MaaS最快;
如果想打造“能干活”的智能体,那必须掌握流程和业务的主导权。
不是不要平台,而是不能依赖平台。Agent的能力,最终应该是你的,而不是“接来的”。
希望带给你一些启发,加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柳星聊产品】,微信公众号:【柳星聊产品】,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