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狗都不做”调侃的运营岗位,真的就如大家口中那般“谁都能上”?本文通过一次朋友间的深聊,打破刻板印象,还原运营的复杂性、创造力与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句吐槽背后,是新媒体运营人员的困境
上周刚跟一个转行新媒体运营3个月的朋友吃饭,她说现在终于懂了网上那句“狗都不去做运营”——每天写文案、剪视频、追热点,忙到飞起,结果数据时好时坏,领导还总说“你这内容不够吸睛”,越做越怀疑自己选错了路。
作为一个干了七八年运营的人,我其实挺理解她无力感的。
新媒体运营这个活确实很容易让人“EMO”,尤其是在当下的浮躁的世界中。各大社媒平台都充斥着,【xx几天快速涨粉100万】【我通过xx平台,赚了10万】等等不切实际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的快速传播,导致很多不明所以的人,从其他行业转到新媒体运营。真真切切干了才发现,原来新媒体运营那么难——要会写、会拍、会做图,还要盯数据、做转化,甚至得懂点心理学和平台算法。更多时候,会因为平台一个小调整就没了流量,有种“努力不被看见”的无力感。
更无奈的是,这些内容也让不少不懂运营的老板产生错觉:做运营很简单,平台流量、线索唾手可得,甚至不用花钱 —— 你没做到,就是能力不行。毕竟‘网上都能做到,怎么到你这就不行?
但如果因为这些糟心事,就真信了 “狗都不去做运营”,其实挺可惜的。毕竟那些让人崩溃的瞬间背后,藏着很多被情绪盖过的价值—— 运营的 “坑” 里,其实埋着不少容易被忽略的价值。
为什么运营总被骂?吐槽背后的矛盾
运营需要懂内容、懂转化、懂用户,本质是“用多种手段连接用户和产品”,但很多公司把“杂”变成了“乱”——今天让你写深度文,明天让你拍搞笑段子,后天让你对接供应链,完全没有聚焦。这种“被推着走”的状态,自然让人觉得“没价值”。
而且,用户心情、平台算法、甚至天气都可能影响数据。
但领导只会问“今天涨了多少粉”、“转化为什么没达标”。就像你精心种了一盆花,突然下了场暴雨,花蔫了,有人却怪你“没好好浇水”。每当你要解释其中缘由的时候,老板也只会说【我不懂,但我只要结果】之类的话术反驳你。
或者是当你达到老板想要的播放量时,老板又会觉得怎么线索没有,视频播放那么好,没线索有什么用。总是既要又要的做法,让人着实崩溃,甚至想要摔桌子不干了。
还有就一些运营人的自我要求,总觉得“内容必须原创、图片必须高清、文案必须金句”。并不说这种认真的态度不好,过度追求完美,反倒失去了用户最需要的 “有用、真实”。
比如一个宝妈分享带娃翻车日常,镜头晃、画质渣,却比精心剪辑的“完美妈妈”视频更打动人——因为真实本身就是流量密码,可惜太多人没看透这一点。
但如果我们一直盯着那些糟心事骂,不仅会让我们。运营让人崩溃的地方是真的,但它藏着的那些成就感,也是实打实的啊。
运营的“价值感”,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
比如你写的一篇“新手化妆避坑指南”,有人评论“救了我这个手残党”;你策划的一场“粉丝抽奖”,有人私信“第一次中奖,太开心了”——这种“你的动作能影响别人”的反馈,其实是很珍贵的。
除了这种直接的‘被需要感’,运营的‘杂’,其实还隐藏着其他技能的提升。
写文案练洞察,剪视频练审美,盯数据练逻辑,做转化练沟通——这些能力看似零散,实则是“从0到1做成一件事”的底层逻辑。能把“用户需要什么”“怎么让用户相信你”想明白,未来无论做什么行业,都不会差。
平台限流往往不是因为“不精致”,而是因为“不真实”。用户反感的不是商业,而是“被套路”。你看那些火起来的账号,大多带着“瑕疵”:博主说话卡壳、文案有错别字、视频里有杂音,但这些“不完美”反而让人觉得“这是真人,不是机器”——运营的核心,从来不是“做完美的内容”,而是“做让人愿意靠近的内容”。
给想做运营或正在纠结的人一句实在话
如果只是把运营当“写文案、剪视频的工具人”,确实会很累;但如果把它当成“理解用户、打磨产品、创造连接”的窗口,就会发现乐趣。
关键的是:别追求“什么都做到极致”,先想清楚“你最想通过运营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帮用户省钱?帮用户省时间?),聚焦一点打透。
流量、算法这些你管不了,但“内容是否对用户有用”“互动是否真诚”“数据复盘是否到位”,这些是你能控制的。把精力放在“可控的事”上,反而能减少焦虑。
“运营虽然累,但有个用户因为你的内容买到了合适的东西,还特意感谢我,那一刻觉得值了”——运营确实有它的“破事”,但也藏着很多“乐趣”。至于“狗都不去”?大概是还没找到那个“觉得值”的瞬间吧。
或许未来还会有人说“运营狗都不去”,但对真正在这个岗位上找到价值的人来说,这句话不过是句玩笑。毕竟,能把“连接”这件事做好,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本文由 @郭小敏做运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