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4 hours ago 82 Views 0 Comments

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做数据治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Published 435 Articles

在“人人都谈数据治理”的热潮下,很多人冲着工具而来,却忽略了人的适配性。本篇文章从实际业务场景出发,反向讨论“哪些人不适合做数据治理”。

在如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下,数据已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数据治理(Data Governance)作为确保数据质量、安全、合规和高效利用的数据标准化体系,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数据治理工程师(Data Governance Engineer)作为这一体系的核心执行者,需要协调技术、业务、合规等多个维度,推动数据的标准化、共享与价值挖掘。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这一角色。

数据治理涉及跨部门、跨组织的协作,要求从业者不仅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还需拥有出色的沟通能力、业务敏感性和变革管理意识。能够站在数企业视角管理数据,为企业数据创造价值,服务企业。

正所谓数据治理项目确实难做,数据治理项目对人才的要求很明显要比正常的IT人员要求更高,他不仅仅局限在了某一方面,有很多的人能够做企业的数字化工作,但却不适应做企业数据治理,具体哪些特征的人员不适合做数据治理。

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哪些类型的人员不适合做数据治理工作。

01 缺乏跨部门协作意识的人

为什么员工的协作能力如此至关重要?

数据治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跨部门流通。例如,销售部门需要客户数据支持精准营销,财务部门需要交易数据确保合规,而风控部门则需要实时对数据监测欺诈行为。如果数据治理工程师无法搞清楚不同部门的利益和需求,数据共享将难以落地。具体特征表现为其一,回避沟通,不愿主动组织跨部门会议,或无法有效推动共识。

其二,单打独斗,习惯独立完成任务,而非通过协作解决问题。

其三难以平衡需求,这点非常重要,一个优秀的数据治理工程师,就像企业的谈判高手,需要审时度势,面对不同部门的冲突时,要有一定的谈判和妥协能力。

如果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员,在推进工作时,会不够主动,数据治理项目可能因部门壁垒而停滞,导致企业数据资产无法充分发挥价值。

02 强烈部门墙意识的人

拥有强烈部门强的人,会非常排斥数据共享,而企业数据共享是数据治理的核心,是企业数据挖掘价值的必经之路,许多企业各部门存在非常强的“数据领地意识”,即各部门将数据视为私有资产,不愿共享,不愿拉通。

数据治理工程师的职责之一就是推动数据开放,使其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流动。

这些封闭的具体特征思想包括 :

  • 过度设置访问壁垒:倾向于严格限制数据访问,而非优化权限管理。
  • 抵触数据资产化:认为数据应被“保护”而非“共享”,忽视其业务价值。
  • 缺乏数据思维:未能理解数据共享对企业数据分析等应用的关键作用。

如果一个企业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相互设置门槛,阻碍数据流通,那这种方式将导致,企业可能错失数据驱动的商业机会,错失竞争市场,如客户360视图、智能风控等

03 技术单一且拒绝学习的人

数据治理需要复合型技术能力,数据治理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数据建模、ETL、SQL等基础技能,还需了解: 元数据管理(如数据血缘分析),主数据管理(MDM),数据安全与合规,数据质量监控工具(如Great Expectations)。

若仅擅长某一领域(如仅会写SQL),而拒绝学习新技术,将难以应对复杂的数据治理需求。

  • 忽视数据治理工具:认为“Excel+SQL”足以解决问题,不愿学习专业治理平台。
  • 无法理解数据架构:对数据湖、数据仓库、数据中台等概念模糊。
  • 对新兴技术不敏感:如不了解隐私计算(联邦学习、同态加密)如何支持安全数据共享。

如果技术和思想落后和封闭将导致企业数据务方案落后,企业可能因技术方案落后,导致数据治理效率低下,甚至影响合规性。

04 缺乏业务敏感性的纯技术派

数据治理必须服务于业务目标,数据治理工程师不能仅关注技术实现,还需理解业务需求。比如客户数据如何支持精准营销?供应链数据如何优化库存管理?财务数据如何满足审计要求?

若脱离业务场景,数据治理可能沦为“纸上谈兵”。

具体表现如:

  • 设计脱离业务的数据标准:如制定过于复杂的元数据模型,业务部门无法使用。
  • 忽视数据应用场景:仅关注数据存储和清洗,不关心数据如何赋能业务。
  • 无法量化数据价值:无法向管理层证明数据治理的ROI(投资回报率)。

缺乏业务敏感度,不理解企业整体业务流程,不知道业务痛点,很难提供符合业务需求的数据解决方案,这样也就无法满足业务领导价值,这样的数据治理项目将会因为领导一句话,没价值导致失败。

05 忽视数据安全合规的人

数据共享必须兼顾安全与合规,跨组织数据共享(如供应链协同、跨境数据传输)涉及严格的合规要求,如:GDPR(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CCPA(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中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若数据治理工程师对合规不敏感,可能导致法律风险。 具体表现在:

  • 低估数据脱敏的重要性:如未对敏感信息(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进行加密处理。
  • 忽略数据使用协议:未明确数据共享的权责关系,导致法律纠纷。
  • 缺乏数据审计意识:无法追踪数据使用记录,影响合规审计。

对数据安全合规的忽略,企业可能因数据泄露或违规使用,面临巨额罚款或声誉损失,造成企业损失。

06 拒绝标准化流程的人

数据治理依赖标准化是为了确保数据一致性,数据治理工程师需制定:这包括且不局限于,数据字典(统一字段定义),元数据管理规范 ,数据质量评估标准 ,若习惯“灵活变通”,“我行我素”,遇到问题不从根本性解决,只是随意修改数据标准定义,将导致下游系统混乱,将反过来评价数据治理效果,影响较大。

具体表现为:

  • 绕过审批流程:直接修改生产环境数据,未遵循变更管理。
  • 抵触文档化:认为“代码即文档”,导致数据标准难以传承。
  • 忽视数据血缘:无法追踪数据来源,影响问题排查。

该种些种种拒绝标准化的操作将会导致企业数据质量下降,数据底线打破,业务决策基于错误数据,导致报表出错,决策失误。

07 对组织文化适应能力差的人

不同部门的数据文化差异大比如在同一个企业中,不同部分,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多数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销售/市场部门,他们追求敏捷性,希望快速获取数据。财务/法务等部门则强调数据管控,数据精确,要求严格的数据权限管理。

作为一名合格的数据治理工程师需在不同部门文化中找到平衡,达成一致意见。适应能力差主要体现在,

  • 在敏捷团队中过度追求完美,导致数据治理流程拖慢业务。
  • 在严格管控环境中推行激进变革,引发合规风险。
  • 缺少体系化思维,让高层领导无法认可,无法推动数据文化变革,难以让全员接受数据治理理念。

这就导致数据治理可能因文化冲突而失败。

说在最后

总的来说,一名合格数据治理工程师的核心能力模型,不仅包括扎实的数据知识,更重的是能够理解业务流程,知道业务用户沟通时核心诉求是什么,精准找到问题点;这包括五大能力,业务+技术复合能力,跨部门协作与沟通能力,合规与风险管理意识,标准化与流程管理能力,组织变革推动力。

如果你的工作风格偏向封闭、接受性学习、缺乏系统化思维,可能不太适合这一角色。反之,若你充满激情,能平衡多方需求,推动数据价值最大化,数据治理工程师将是一个极具成长空间的职业选择。

作者:赛助力;公众号:老司机聊数据

本文由 @赛助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435 Articles 58892 Views 58654 Fans

Comment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