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9 hours ago 112 Views 0 Comments

AI教育产品进入深水区,我们是该继续狂奔还是停下来想想?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Published 1153 Articles

AI教育产品火了,但你发现没——大家开始“卡住”了。增长放缓、用户疲劳、玩法雷同,这不是技术不够强,而是我们该停下来想想:AI教育,下一步该怎么走?

一个产品经理的午夜困惑

凌晨两点,我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用户数据发呆。DAU增长停滞了三个月,新功能的留存率始终突破不了30%的天花板。隔壁工位的同事刚刚提交了离职申请——这已经是今年第四个离开的核心成员了。

“AI+教育”,这个曾经让投资人眼睛发光的赛道,如今却让我这个在其中摸爬滚打了三年的产品经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还记得2023年ChatGPT横空出世时,整个教育圈都沸腾了。每个人都在谈论”教育革命”、”颠覆性创新”。两年过去了,革命的号角似乎渐渐远去,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和无数个像我一样困惑的产品经理。

是时候停下来想想了。

从”技术狂欢”到”应用深水区”

翻开最新的行业报告,一个判断让我眼前一亮:市场正在从一个以“工具为中心”的阶段,过渡到一个以“范式为中心”的阶段

这话说得有点学术,翻译成人话就是:别再迷恋你的技术有多牛了,用户真正关心的是你能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

回想起来,过去两年我们确实有点”技术自嗨”。每次产品会议,讨论最多的是”我们的模型准确率提升了2个百分点”、”响应速度快了0.3秒”。但用户呢?家长还是在各种群里焦虑地问:”这个AI会不会让我孩子变得更懒?”

数据不会说谎

  • 53.4%的受访者期待中小学增设AI通识课程
  • 57%的教师认为AI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 但同时,相当一部分家长担心AI会“教坏”孩子

这种矛盾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技术已经不是瓶颈,认知和应用才是

三个用户,三种焦虑

做产品这么多年,我深知一个道理:不理解用户的产品经理,做不出好产品。在AI教育这个赛道上,我们面对的是三个完全不同的用户群体,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焦虑。

学生:从”背书机器”到”思考者”

最让我触动的是一个初二学生的留言:”我用AI写作文,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不是因为写得太好,而是因为太没有’我’了。”

这个孩子无意中道出了AI教育的核心悖论:我们想用AI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但如果使用不当,反而可能批量生产”标准答案复读机“。

好在市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猿辅导的”苏格拉底启发式AI答疑”让我眼前一亮——它不直接给答案,而是通过多轮问答引导学生思考。这才是AI该有的样子:不是替你思考,而是帮你学会思考。

家长:从”监工”到”同行者”

有个家长在我们的用户群里说:”我不懂AI,但我知道孩子需要陪伴。可现在连陪他做作业都插不上手了,AI什么都会。”

这话听着有点心酸。技术进步了,但亲子关系却可能因此疏远。这提醒我们:好的AI教育产品,应该是增进而非替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教师:从”知识搬运工”到”灵魂工程师”

一位有20年教龄的老师跟我说:”以前我觉得自己很重要,因为我懂的比学生多。现在AI什么都懂,我突然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了。”

但另一位年轻教师的话让我看到了希望:”AI帮我批改作业,我终于有时间跟每个孩子聊聊天了。上周我发现小明最近状态不好,原来是父母在闹离婚。这些是AI永远发现不了的。”

这就是人的不可替代性。AI可以传授知识,但只有人能够理解情感、给予关怀、激发灵感。

巨头的游戏: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各自精彩

看着市场格局,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头部玩家正在打一场“双线战争”

一边是伴鱼智学、科大讯飞这样的”正规军”,他们深耕教育场景,构建全链路解决方案。伴鱼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7000万用户、3000万节课数据。这不是一朝一夕能积累的。

另一边是字节跳动这样的”野蛮人”,用”豆包”大模型打价格战,把AI能力”白菜化”。这看似是在搅局,实际上却可能是好事——当底层技术不再是门槛,真正的竞争回归到谁更懂教育、谁更懂用户

有意思的是,伴鱼智学的策略很聪明:79%自研+21%外部技术融合。这种开放的心态值得学习——在AI时代,闭门造车已经行不通了

深水区的三个”必答题”

站在2025年Q4这个时间节点,我认为所有AI教育从业者都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1. 技术普惠还是精英专属?

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是个老问题,但AI可能让它变得更严重。当北京的孩子用着最先进的AI私教时,山区的孩子可能连网都上不了。

这不仅是商业问题,更是社会责任问题。做大蛋糕重要,但如何分蛋糕可能更重要。

2. 效率提升还是能力培养?

AI确实能让孩子更快地完成作业,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教育部的《指南》给出了明确方向:育人导向。不是培养会用AI的人,而是培养能驾驭AI、超越AI的人。

3. 标准化还是个性化?

这是个永恒的矛盾。AI的优势是可以大规模复制,但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如何在规模和个性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着每个产品经理的智慧。

写在最后: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

凌晨四点,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我们已经过了画饼的阶段,现在需要的是把饼做出来,而且要做得好吃

AI+教育的未来不在于谁的技术更先进,而在于谁能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理解人的需求。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AI可以是桶,可以是水,但那把火,永远需要人来点燃。

作为一个还在这个赛道上坚守的产品经理,我选择继续相信:**技术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当我们不再迷恋技术本身,而是真正关注技术背后的人,AI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深水区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深水区还在做表面文章。

是时候潜下去了。

如果你也在AI教育赛道上摸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困惑与思考。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真诚的交流。

本文由 @人工智能怨气指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153 Articles 167911 Views 58654 Fans

Comment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