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 AI 持有 “既觉得厉害又觉得鸡肋” 的分裂感 —— 既依赖它在不擅长领域提供的生产力,又不满它在专业场景中无法达预期。文章剖析这种矛盾背后的认知逻辑,指出 AI 并非完美工具,而是需合理适配场景、接受局限的 “伙伴”。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AI很牛逼,AI也很垃圾。
这种分裂感,伴随我很久了。
我算是个理性派,特别反感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AI营销文。
AI一夜颠覆所有行业、AI让xxx马上失业…看多了就有点逆反。
AI生成的PPT,想要上台面演讲,还不是得人工精修?
AI编的文章,不是骗傻子?有时候看到离谱的AI生成文,我反手就一个举报
说实话,有时候看到离谱的AI生成文,我反手就一个举报。
说得那么神,用起来却总差点意思——这不是忽悠人吗?
但另一边,我发现自己几乎每天又在用它。
写文章时候,会跟 AI 聊天来找选题,有时候还会生成配图。
之前做数据分析,也靠它帮我写代码、处理Excel,它确实帮我省了时间。
前阵子,我用 AI 写胎教故事,生成视频封面,我只需要组合剪辑就完事了。
AI提供的生产力,拓展了我一个人原本根本做不了的事。
慢慢地,我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在某些场景下觉得AI真香,在另一些时候又想把它吐槽成筛子?
后来我想明白了。
我觉得 AI 牛逼,是因为它在我不行的领域,做到了七八十分。
比如设计海报。你让我设计胎教故事的封面图?我脑子一片空白。
但AI几分钟就给我一张看起来挺像回事的图,还能基于我选的风格来调整。
这时候,我觉得它简直是人类之光。
我觉得 AI 垃圾,是因为在我熟悉的领域,它无法完全达成我想要的效果,有点笨。
比如写代码。我清楚知道需要什么逻辑、什么结构,但 AI 生成的代码看起来对,但实际跑不通。
当我还要花大量时间修改调试的时候,我就暴躁,做事做不全,还得我兜底!
所以你看,所谓的分裂,其实不是 AI 的问题,而是我自己的参照系在作祟。
我期待AI是个完美的工具,但它不是——它更像一个有时靠谱有时懵的实习生。
你可以派它去完成你不擅长的、重复的、探索性的任务,但它不能完全替代你思考,更不能替代你的专业判断。
之前我把太多精力花在吐槽它的不完美上,也顺带嫌弃那些无脑吹 AI 的言论。
但现在我渐渐明白了:
没有任何工具生来完美,但只要能帮你解决问题,就值得被善用。
你不必认同所有的炒作,但也不必拒绝使用。
AI不需要被神化,也不需要被妖魔化。它只是这个时代一个特别的“伙伴”——需要调试,需要训练,需要耐心,也要接受它的局限。
而最终,怎么用它、用它做什么、把它放在工作流的哪个位置……
这些,依然取决于你。
毕竟,是我们带着工具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工具带着走。
未来,希望我自己能用 AI 这个厉害的工具,去解决更多问题。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数据产品小 lee】,微信公众号:【数据产品小lee】,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