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1 weeks ago 176 Views 0 Comments

AI 教育钱难拿、产品卖不动?2025 年的破局点藏在哪?一篇带你看看2025 AI教育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Published 1032 Articles

2025年的AI教育行业似乎正面临一些挑战:资本变得更加谨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而产品落地的难度也在增加。本文将深入剖析当前AI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在资本挑剔、市场饱和的环境中找到破局点。

做教育产品快 6 年了,今年最明显的感受是:没人再喊“AI 颠覆教育”的口号了,大家见面都问“你家 AI 能帮老师省多少事”“怎么防止学生用 AI 作弊”——务实得不行。

最近跟不少同行聊,再结合跑市场的观察,把 AI 教育的现状和机会捋了捋,都是能直接落地的干货,没那么多虚头巴脑的理论。

一、先说说钱的事:资本不瞎投了,只认“能赚钱的硬货”

前两年做 AI 教育,只要说“我们有大模型”,投资人就凑过来;今年不一样了,上次跟某 VC 聊,人家直接说“先给我看三个能盈利的客户案例,不然免谈”。

不是钱少了,是钱变“挑”了。全球教育科技风投一季度降了 35%,但单笔投资反而涨到 780 万美元——意思就是,资本不撒胡椒面了,只把钱给少数能落地的团队。比如 Leap Scholar、MagicSchool AI 这几家,一季度就分走了近一半融资,人家要么帮企业做员工培训能直接收费,要么做的 AI 辅导工具进了几百所学校,都是真金白银的收入。

还有个新变化:钱开始往“没人卷的地方”跑。北美市场交易额降了 50%,中东和北非却涨了 169%,沙特有家叫 ULA 的公司,单轮融了一大笔。之前跟做东南亚市场的同行聊,他们说当地老师连个好用的备课工具都没有,简单的 AI 出卷工具推过去,很快就有学校要采购——这提醒我们,别总盯着国内和欧美,新兴市场的空白才多。

二、产品别瞎折腾!这 3 类 AI 工具现在最吃香

做教育产品最容易踩的坑,就是跟风做“万能 AI”,结果啥都能做,啥都不精。今年能跑出来的,都是盯着一个痛点死磕的:

1. “逼学生动脑子”的辅导工具:不直接给答案,一步一步引导

之前听不少老师吐槽,说有些 AI 辅导工具让学生“越用越懒”,直接抄答案不思考。现在火的工具终于改了思路——比如好未来的“学而思·随身学”、OpenAI 的“学习模式”,都不用“直接给结果”的路子,而是靠“追问”引导。

比如学生问“几何题怎么解”,AI 不抛公式,反而问“你觉得哪两个三角形可能相似?”“之前学的勾股定理能用在这吗?”,逼着学生自己梳理思路。而且这类工具还会记学生的错题,下次提问特意绕开没掌握的知识点——这种“倒逼思考+个性化”的组合,老师和家长才买账,毕竟没人想让 AI 变成“作弊神器”。

2. 专做数学/科学的“靠谱 AI”:再也不瞎答题了

通用大模型做理科题,总爱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也就是常说的“幻觉”),这是教育场景里的大痛点。今年有个叫 Harmonic 的公司,就靠“算题不出错”的 AI 融了 1 亿美元 B 轮。

它的逻辑很实在:用代码验证每一步推理。比如算微积分,AI 会把每一步推导用编程语言 Lean 查一遍,确保没跳步、没算错。之前跟做理科教育产品的同行交流,他们说现在都不做“全学科工具”了,专门盯数学、物理这些容易出错的领域,把“准确性”做到极致,学校反而更愿意合作。

3. 帮老师干活的“辅助工具”:把老师从杂活里解放出来

之前总担心“AI 会取代老师”,现在发现想多了。今年接触的学校里,60%的老师都在用 AI,但不是让 AI 上课,而是让 AI 做备课、出卷、改作业这些杂活。有个老师说,用了 AI 工具后,每周能多省 6 小时,这些时间都用来跟学生聊学习困难、改作文了。

比如 Kahoot!的 AI 出卷工具,老师输入“初二物理浮力”,10 分钟就能生成带互动的测验;哈佛还给老师推了 AI 教案工具,能自动把教学大纲拆成每节课的课件——这些工具的核心,是帮老师“省时间”,而不是“抢老师的活”。之前听某公立学校的教研组长说,他们现在用的 AI 改作业工具,会先把客观题改了、标出易错点,老师只需要重点看主观题,效率提了 3 倍。

三、这些坑千万别踩!踩了就等于白干

做 AI 教育产品,光看机会不够,这 3 个坑踩了就完了,不少同行都吃过亏:

1. 没跟家长说清楚,再好的产品也推不动

之前听同行说,他们跟某学区合作时,家长群直接炸了——70%的家长反对 AI 碰孩子的成绩和个人信息。后来才知道,学校没跟家长解释“数据存在哪、会不会滥用”,家长完全没安全感。

现在做 To B 教育产品,聪明的团队都会主动跟家长沟通,比如开线上说明会,把数据隐私协议一条条讲清楚,甚至加个“家长监督入口”,让家长能看到 AI 给孩子推了哪些内容——信任没了,产品再好也推不动。

2. 让学生“越用越懒”:这比作弊还可怕

有调研说 18%的青少年觉得“用 AI 写作文没问题”,这比直接作弊还糟——学生会养成“不动脑子”的习惯,也就是常说的“认知外包”。

之前有款 AI 作文工具,因为直接给完整范文,被很多学校停用了;后来改了逻辑,只给思路框架、让学生自己补内容,反而又被学校接纳了。做教育产品,不能只看“用户喜欢用”,还要看“对学习有没有真帮助”。

3. 忽略“公平性”:别让 AI 加剧教育差距

现在私立学校用 AI 工具的比例是 48%,公立学校只有 19%——没钱的学校用不上好工具,只会让教育差距越来越大。之前跟做公益教育的团队聊,他们给偏远地区学校免费提供简化版 AI 工具,不仅帮了学校,还收集到很多边缘场景的需求,反过来优化了产品。

四、政策要盯紧!中美玩法不一样,别踩红线

做教育产品,政策是绕不开的,今年中美差异特别大:

1. 中国:自上而下推“AI 素养”,跟着政策走准没错

今年 5 月,教育部明确说 9 月起,从一年级到大学,都要上 AI 课,每年至少 8 小时——不是教怎么用 AI 刷题,而是教 AI 伦理、批判性思维这些。

不少做学校产品的团队,已经在工具里加了“AI 辩论”“AI 伦理讨论”的模块,比如让学生聊“AI 改作业公平吗?”——这种符合政策方向的功能,才能进学校。

2. 美国:各州政策不一样,得“见人说人话”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 AI 教育政策,全靠各州自己定。比如俄亥俄州要求 2026 年所有学区必须出 AI 政策,罗德岛州只给建议——同一个产品,在加州能用,在纽约可能就违规。

做美国市场的同行说,他们光合规就花了 3 个月,要查每个州的隐私法,还要留“人工监督”的入口——想做海外市场,千万别想“一套产品通吃”。

五、给教育产品人的 3 句大实话

最后跟大家唠 3 句掏心窝子的话,都是同行们踩坑踩出来的:

  1. 别做“万能AI”,做“单项冠军”:通用工具已经卷不动了,聚焦一个学科(比如数学)、一类用户(比如中职学生),解决一个具体痛点,反而更容易活下来。
  2. 把“信任”当核心竞争力:家长担心数据、老师担心作弊,这些不是小事,要主动解决。现在很多团队把数据隐私协议放首页,还加了家长监督功能——让用户放心,比啥都重要。
  3. 盯紧新兴市场和政策:国内跟着“AI素养”“人机协同”走;想拓展海外,别只看欧美,中东、东南亚这些地方,可能是低成本试错的好机会。

做 AI 教育这几年,最大的感受是:技术再牛,不如解决一个真问题。2025 年不是“风口年”,是“实干年”——沉下心做对老师、学生有用的产品,比啥都强。

本文由 @人工智能怨气指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032 Articles 147629 Views 58654 Fans

Comment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