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5小时前 72 浏览次数 0 评论

三大钢企联合抵制,谁是钼铁暴涨背后的“上帝之手”?

钛媒体APP

发布了 402 文章

文 | 万联万象,作者 | 龙猫,编辑 | 时楠

钼铁作为钢铁工业的“基因改良剂”和新能源领域的“战略金属”,其价格波动牵动着整个高端制造产业链的神经。

2025年7月以来,钼铁价格从23.8万元/吨飙升至27.2万元/吨,单月涨幅高达14.3%,引发太钢集团、中信泰富特钢和青拓集团联合发布声明,暂停钼铁采购以抵制“非理性炒作”。

这一罕见举动将钼铁市场的矛盾公开化,也引发了市场对价格上涨是否合理的广泛讨论。那么,钼铁市场“冰与火”背后的深层次逻辑究竟是什么?这需要整个行业进行理性分析。

供需缺口与投机情绪共振

钼铁价格的快速上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基本面来看,供需矛盾的加剧是价格上涨的核心驱动力;而从市场情绪层面,资本炒作和产业链博弈进一步放大了价格波动。

钼铁的供应紧张始于上游钼精矿的产能受限。2025年7月,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公司因安全事故停产,该矿年产钼精矿1.19万实物吨,占国内总产量的3.9%。这一突发事件导致市场对短期供应的担忧急剧升温。

与此同时,国内主要钼矿企业如金钼股份和洛阳钼业的产能释放不及预期,而国际市场上智利和秘鲁的钼矿出口也因政策调整和社区冲突面临不确定性。进入8月后,多家大型矿山宣布检修计划,并暂停招标,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供应偏紧的预期。

此外,环保政策的加码也对中小钼铁冶炼厂形成压制。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钼铁产能利用率不足70%,部分企业因成本倒挂被迫减产。这种结构性供应缺口使得钼铁市场的定价权向上游矿企集中,为价格攀升奠定了基础。

在供应收缩的同时,钼铁的需求却呈现刚性增长。传统钢铁行业虽进入淡季,但不锈钢(如316L、双相钢)和特钢的需求依然稳健,尤其在能源化工、海洋工程和核电等领域。更为关键的是,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为钼铁开辟了新的需求空间。

风电领域:每兆瓦风电装机需消耗100-120公斤钼铁,用于增强叶片和塔筒的耐腐蚀性。随着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的快速扩张,钼铁需求水涨船高;光伏产业:钼溅射靶材是提升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关键材料,其需求随着光伏产能的扩张同步增长;新能源汽车:高性能齿轮和发动机部件广泛采用含钼合金钢,其耐磨性较传统材料提升30%。

据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钼市场供需缺口将达到1.3万吨,2026年仍将维持0.8万吨的短缺。

尽管供需矛盾客观存在,但本轮价格上涨的幅度和速度显然超出了合理范围。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贸易商的囤货惜售行为是推高价格的直接推手。由于预期供应紧张,部分中间商大量采购钼铁并捂盘惜售,导致市场流通货源减少,价格被快速拉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金融资本的介入。钼作为一种小金属,其市场规模有限,容易被资金操控。据行业人士透露,部分投机资金通过期货市场和现货联动炒作钼价,加剧了市场波动。这种脱离实体需求的非理性上涨,最终触发了三大钢企的联合抵制行动。

价格暴涨对产业链的影响

钼铁价格的快速上涨深刻改变了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格局,上游矿企赚得盆满钵满,而中下游企业则陷入“越生产越亏损”的困境。这种不可持续的局面不仅威胁企业生存,还可能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供应链安全构成挑战。

在当前涨价潮中,上游钼矿企业较为受益。以国内钼业龙头金钼股份和洛阳钼业为例,两家公司合计占据国内钼供应量的40%,对价格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钼精矿的利润率超过50%,而同期钼铁冶炼厂的利润则被压缩至负值区间。

这种利润分配的高度不均衡导致产业链矛盾激化。一位钼铁厂负责人坦言:“我们就像夹心饼干,一边是矿企不断提价,另一边是钢厂拒绝买单,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钼铁冶炼环节在本轮涨价中受损最为严重。由于钼精矿价格涨幅远超钼铁,冶炼厂普遍陷入“即期倒挂”的困境。这种持续性亏损迫使部分中小冶炼厂减产甚至停产,进一步减少了市场供应,形成恶性循环。

更严峻的是,冶炼厂的资金链压力与日俱增。由于需要预付货款采购钼精矿,而钢厂的钼铁采购账期通常长达60-90天,许多冶炼企业面临严重的现金流危机。如果这种局面持续,行业可能迎来一波整合潮,小厂退出将加剧市场集中度,削弱产业链的弹性。

作为钼铁的最终用户,钢铁企业承受着原材料涨价和产品售价难以跟涨的双重挤压。以316L不锈钢为例,每吨需添加50公斤钼铁,钼铁价格每上涨1万元/吨,生产成本就增加500元。然而,下游装备制造企业对不锈钢涨价接受度极低,导致钢厂无法通过提价转移成本压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部分高端钼制品仍依赖进口。若国内钼铁价格持续非理性波动,可能导致海外供应商跟风提价,进一步加剧供应链风险。

理性回归还是高位震荡?

面对钼铁市场的剧烈波动,行业内外最关心的问题是:这种涨势能否持续?价格何时回归理性?结合供需基本面、政策导向和市场博弈等因素,钼铁价格短期内仍将维持高位震荡,但中长期看有望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三大钢企的联合声明虽对市场情绪产生一定震慑,但实际效果取决于其库存水平和坚持时间。相关行业专家指出:“如果这三家钢企连续停止采购2-3个月,钼铁价格可能会回落至15-20万元/吨的合理区间。”然而,考虑到8-9月是传统备货旺季,加之新能源项目的集中开工,需求端支撑依然强劲,价格大幅回调的可能性较低。

从供应端看,内蒙古矿山的复产进度将成为关键变量。若事故影响长期化,或环保限产范围扩大,供应紧张的局面将难以缓解。卓创资讯分析师预测,短期内钼铁价格仍有望保持偏强运行态势。

随着钼铁涨价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剧,政策干预的可能性正在上升。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可能会约谈重点企业,要求保供稳价;另一方面,行业协会或推动建立钼精矿和钼铁的储备机制,平滑市场波动。

从产能角度看,2025年下半年预计有多座新建钼矿投产,包括紫金矿业巨龙铜矿二期和吉林天池钼业小城季德钼矿等。这些新增产能的释放将逐步缓解供应压力,为价格回归理性创造条件。

尽管短期存在回调压力,但钼铁的长期需求增长趋势明确。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风电、光伏和新能源汽车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将持续扩张。盛龙股份在招股书中预测:“钼行业正在经历十几年来最好的发展机遇,供不应求的状态可能持续。”

然而,这种结构性牛市并不意味着价格可以无限上涨。历史经验表明,过高的钼价会催生替代材料和技术革新,最终反噬需求。例如2022-2023年钼价暴涨后,部分不锈钢企业通过调整成分配方减少钼用量,导致需求短期萎缩。因此,维持合理的价格区间对产业链各方都至关重要。

本次价格风波暴露出钼产业链的深层次矛盾——上下游缺乏风险共担机制。未来行业健康发展需要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对产业的伤害。

结语

钼铁价格的暴涨是供需基本面、市场情绪和产业链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新能源需求增长和短期供应扰动为涨价提供了合理性,其价格能否真正回归理性,仍取决于供需格局的实质性改善。

下游企业的单纯抵制行为,解决不了产业的根本问题。只有多方共同努力,在资源之上创变,才能推动钼铁市场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钛媒体APP

钛媒体APP

402 文章 54276 浏览次数 0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