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自私”是不是问题?其实人性没有错,错的是没机制护航。本文将通过两个职场故事,深度讲解如何用机制止损、用模式提效,真正实现“不靠好人,也能做好事”的系统性问题解决思维。

人性、机制与模式的话题,今天是第二次聊——第一次是SaaS产品经理之殇:人、机制、模式。
之所以反复聊这个话题,主要原因是想回答一个问题:如何用系统性的方案解决问题,而不依赖人性的好坏?
两个小故事
在每一个企业里,员工都不是圣人。他们像所有人一样,追求自己的利益,规避不必要的麻烦,渴望公平,害怕损失。这不是道德缺陷,而是人性——驱动行为的底层代码。
看看这两个真实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被“套牢”的小张(实施顾问)。
5年前,他为客户A成功部署了复杂的薪酬系统。按流程,他只需在前3个月临时处理客户每月繁琐的算税报税工作(客户为此支付2000元/月服务费),之后应移交给客户成功经理(CSM)长期负责。CSM能分享这笔服务费提成,而小张不能。
然而,因操作复杂与CSM人员变动,移交迟迟未能完成。结果,整整五年,这项耗时的工作实际一直落在小张头上。他成了“免费”的长期操作员,眼睁睁看着CSM“坐享其成”。上周,他终于爆发:“这活,必须立刻移交!”
第二个故事是“无计可施”的小刘(销售顾问)。
他苦跟半年的1500人大客户要求做POC(概念验证),证明系统能行。公司派了一位实施顾问支援,结果中途离职。小刘自掏腰包请离职顾问帮忙,效果不佳。
他急需产研专家梳理复杂需求、搭建方案,确保POC通过。但产研团队犯了难:投入至少3人日,万一客户不签单,成本就打了水漂;且他们手头已有排期,临时抽人困难重重。小刘陷入绝境,前方是大单,后方孤立无援。
人性、机制与模式:如何让“自私”的员工推动公司增长?
问题出在哪里?是人坏吗?
不。小张的愤怒合情合理:我干的活,凭什么别人分钱? 小刘的挣扎可以理解:我只想签单拿佣金,为什么售前支持这么难? 他们都在本能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减少自己的麻烦和风险。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人性无善恶,但放任自流,必然导致“公地悲剧”——个体理性(推诿、占便宜、规避风险)最终损害集体利益(公司资源浪费、协作崩溃、客户流失)。
怎么办?与其对抗人性,不如驾驭它。
指望员工“无私奉献”或靠道德说教是徒劳的。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设计聪明的机制和更高维的模式,把“自私”的驱动力引导到公司增长的方向上。即不依赖人性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机制、模式的设计,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方案一:用“机制”止血——堵住最明显的“漏洞”。
机制是具体的流程、规则,就像创可贴一样,能快速止住眼前的“流血”。
比如小张的“创可贴”是《服务费提成规则》,即服务费的80%归属于公司,20%归属于个人。
- 移交前:服务费个人部分的大头(如90%,即360元/月)归实施(小张),因为他承担主要工作。
- 移交后:服务费个人部分的全部(即400元/月)归CSM,激励其做好长期服务。
- 超期惩罚:若移交严重超期(如>6个月),实施只能分得较低比例(如50%,即200元),公司保留剩余部分(即200元/月)。这同时倒逼实施积极移交和CSM主动接手。
小张不再是“免费劳动力”,移交越快他越早解脱去接新项目;移交越慢,他持续分润但比例降低。CSM想拿高比例,就得证明自己能做好服务。双方利益与客户留存绑定。
小刘的“创可贴”是《POC资源预付池》,核心是让销售、产研、公司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资人”。即公司投入基础资金(如订单提成的10%),销售从个人提成中也预存部分提成比例(如5%)进入“售前资源池”。
- 按需“购买”:小刘申请产研或实施支持POC,从资源池“支付”成本。
- 签单成功:参与支持的产研或实施人员,按贡献获得即时奖金或“期权积分”(客户未来续费时可兑换)。
- 签单失败:损耗由资源池承担,销售预存部分有损失(如5%),但非毁灭性打击。
方案二:用“模式”造血——构建自驱动的生态系统。
模式是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它重构了生产关系,让员工在追求个人利益时,自然而然地为公司目标努力,形成良性循环。
比如海尔集团的“人单合一”模式,是张瑞敏基于互联网时代特征提出的系统性管理革命,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科层制,将员工(“人”)与用户需求(“单”)直接绑定,通过重构生产关系激发组织活力。第一步:将POC转化为“创客订单”。
小刘的应用场景是:
- 他(即销售)在内部平台发布“POC创客订单”:标注客户需求、预期签约额、资源需求(如3人日产研)、风险抵押金(自付10%);
- 实施或产研人员以“抢单者”身份加入:投入工时作为“入股资本”,按贡献占比分享未来收益——POC成功销售获得90%佣金并返回押金,实施或产研人员获得10%佣金以及期权积分;POC失败销售损失抵押金,则工时计入信用积分以及部分期权积分。
第二步:构建链群协同架构,通过纵横轴链群打破销售、实施、产研的部门墙。
- 纵轴(用户链群):小刘担任“用户长”,全权负责客户需求传导与交付验收。
- 横轴(资源链群):抢单者组成临时“POC攻坚组”,按合约交付解决方案。
动态合约:双方签署《链群价值合约》,明确目标(如POC通过率 ≥80%)、分工(销售负责客户协调,抢单者负责方案验证)、分润(签约佣金销售90%+产研/实施10%,续费再分润5%)
第三步:用户付薪与超利分享,核心是薪酬=创造的用户价值。
传统模式是销售(小刘)是签单即获全佣,稳单交接期是3个月,而人单合一模式是签约80%,续费20%,从“甩单给产研”转向“协同保障交付”。
产研是固定工资+项目奖金,而人单合一模式是抢单佣金+续费分红,从“拒绝售前”转向“主动抢单”。
比如产研工程师老王抢单投入3人日(占股10%),POC成功签约10万,即刻收益是10%×销售佣金1万=1千,长期收益是客户续费后每年分100%的服务费。
第四步:建立市场化的风控机制,确保风险共担、动态优化。
- 风险共担:销售每单预留5%佣金入池,补偿抢单失败的产研工时成本(按50%折算);
- 信用积分体系:销售(小刘)发布高质量订单,累计信用分,未来可降低抵押比例;反之,则扣减信用分,增加押金比例;
- 熔断机制:产研(抢单者)若客户POC通过率连续3单
为何人单合一模式能根本性解决问题?
传统模式的核心痛点在于利益割裂与风险转嫁:
- 产研:无利可图却需担责——拒绝售前支持
- 销售:资源匮乏且压力巨大——拒绝学习、随意承诺
人单合一模式则通过市场化的制度设计破局:
- 利益深度绑定:抢单机制+用户付薪——售前投入直接挂钩未来收益;
- 风险自主承担:押金+信用分——行为后果与个人得失强关联;
- 生产关系重构:公司资源池变为内部创业市场,销售转型“发单者”,产研成为“合伙人”。
结果就是双方在追逐个人收益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内部的市场化运作,将博弈扭转为共生。
延伸案例
案例1:谷歌的20%自由时间机制
- 人性洞察:员工对创造力的追求(自我实现需求)。
- 机制设计:允许员工将20%工作时间用于自主项目,并配套专利共享制度(责权利明确)。
- 模式升级:催生Gmail、AdSense等核心产品,形成“创新-商业化-再创新”的飞轮模式。
案例2:海尔“人单合一”模式
- 人性适配:打破科层制,员工从“执行者”变为“小微主”(自主权需求)。
- 机制创新:通过“链群合约”明确小微团队的目标、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实现“用户付薪”机制。
- 模式突破:从单一家电制造商转型为生态品牌运营商,2023年海外收入占比超50%。
案例3:拼多多“拼团+社交裂变”
- 人性利用:利用占便宜心理(价格敏感)和社交炫耀(虚荣心)。
- 机制设计:通过“砍价免费拿”的阶梯式奖励(短期激励)与“多多果园”的长期任务(粘性机制)结合。
- 模式验证:2024年DAU突破3亿,验证“低价+社交”模式在下沉市场的可持续性。
案例4:特斯拉“直营+用户社区”
- 人性洞察:科技爱好者对“参与感”的追求(归属需求)
- 机制创新:开放专利(打破行业壁垒)+车主俱乐部积分体系(利益共享)
- 模式升级:从卖车转向“软件+能源”生态,FSD自动驾驶订阅收入占比提升至12%
写在最后
张瑞敏的洞见发人深省:“企业不应是监狱,而应是森林——每棵树(员工)为自己生长,却自然成就生态繁荣。”
当销售为佣金谨慎发单,产研为分红主动抢单,人性的“自利”便在精巧的机制中与用户价值达成和解与共生。企业目标与个人利益在此刻达成最优解,形成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
反之,若管理者回避机制与模式的设计,仅靠“鼓励”奉献或“恐吓”失业的“CPU”话术,试图激发人性善意来解决问题,结果注定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为何产品经理平台要谈企业管理?
因为产品经理不仅是功能的设计者,更是企业生产关系的塑造者。
经营 > 产品,机制 > 人性,模式 > 管理—— 理解并驾驭系统性力量,而非依赖人性自觉,才是实现百倍回报的底层产品经理的智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方法论集散地】,微信公众号:【产品方法论集散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