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评测 3小时前 164 浏览次数 0 评论

编程/写作/PPT...GPT5深度实测(含场景提示语Prompt)

AI中国
AI中国

发布了 8411 文章

一起给GPT5上上强度吧!


我相信它的参数、API、纸面实力已经被扒得差不多了,所以接下来的内容先会分为总结篇,把system card、发布会、OpenAI自家技术博客、奥特曼私下说的信息做个全篇,然后从编程、写作、多模态、PPT等等给GPT犁一边,最后再总结一下GPT-5后续的一些开发计划啥的,Here we go!



提示语们和API对比价目表我都打包成文档了,还是老样子,公众号回复“gpt5”就可以了


好消息是,GPT5出来了,


严格来说已经不止是一个模型了,是一个统一系统,包含一个用来回答大部分问题的基础模型,以及一个处理复杂问题的推理模型GPT-5 Thinking。还有一个实时的分流器(路由)根据对话的复杂度来切换模型。当使用量到上限的时候,还还还会有个丐版(GPT-5 mini)兜住剩下的问题。


基础版的 GPT-5,会向免费用户开放,Plus 用户($20/月)可以使用带advance 推理的GPT-5,Pro 用户($200/月)可以无限使用带 pro 推理GPT-5,以及 GPT-5 Pro 版。


GPT5的名字在网页版、API版和System Card里就有三套不一样的。因为gpt5网页版更新特别慢,慢到cursor、flowith、poe都上了我还没有。所以我更加熟悉和认可API版本(这也是发布会上、以及奥特曼自己发出来的版本):


gpt5、gpt5-chat、gpt-5-mini 和 gpt-5-nano


坏消息是,OpenAI重新定义了数据图表


52.8>69.1=30.8


o3又一次证明了预训练已经没用了。。。



而且就逮着o3一只羊薅,于是就有了47.4>50



按照这样的画图方法的话,gpt5的提升比gpt4大多了。



真实案例我已经准备了一大堆,但在这之前,我们先俩看看OpenAI的饼画的怎么样?


GPT5的纸面实力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全榜第一,事实性幻觉能大幅度降低。得分上没跟o3拉开太多距离,但用的token少50%到80%。



速读版:


  • 数学:在 AIME 2025 测试中(不使用任何工具)取得 94.6% 的正确率,加上python后直接满分。


  • 真实世界编程:在 SWE-bench Verified 上得分 74.9%比o3高5.8%,在 Aider Polyglot 上得分 88%,比o3高8.4%


  • 多模态理解:在 MMMU 测试中得分 84.2%,比o3高1.3%


  • 健康:在 HealthBench Hard 上得分 46.2%


  • 事实性幻觉:在LongFact测试中得分只有1%,只有o3的20%


  • 长上下文还是直接看图比较直接,上了128k长度之后,GPT-5还能控制到较高的匹配度,到了256k后,GPT-5 mini的记忆力就跟GPT-4.1差不多了。



详细版:


从OpenAI放出来的博客、system card和发布会上加起来的分数图就有11张,各种高低大小不一,有的对比的模型数量还不一致,看起来绝对会乱,拼起来估计放大还会看不清。


所以我拿到了好朋友 @赛博禅心 整理的跑分表。



GPT-5终于不是死鸭子嘴硬了,遇到不会的问题可算会说我不会了,


在多模态基准测试 CharXiv 里移除所有图片后,o3 在 86.7% 的情况下还是会假装自己看到图了,瞎掰回答,而 GPT-5 只有 9%的情况被忽悠到。


还有还有,GPT-5进一步提升了对话体验,相比之前直接拒答,GPT-5引入了一种新的安全训练方式,安全补全(safe completions)。它的作用就是减少不必要的拒答,尽可能回答。如果必须拒答的情况下,还会明确告诉原因和替换方案。


真实案例


这次分为推理、数学、写作、PPT(也算前端)、代码(3D模拟)等五个方面,就用lmarena排行版里面的靠前的模型跟GPT-5 1V1 Solo。


  • 数学:GPT-5 vs OpenAI o3


  • 编程:GPT-5 vs Claude Opus 4.1


  • 推理:GPT-5 vs OpenAI o3


  • 写作:GPT-5 vs GPT4.5


判断规则如下:每个模型同一个问题都有运行3次的机会,我都会取最好的一次作为成绩。这次用的其他模型我都是在flowith上运行的。


01|数学


这个问题,gpt-oss-120b也可以回答成功,算是热热身。


主要是看看GPT-5的对话过程会有啥不同。


现在跟GPT-5对话的时候,模型会根据难度划分成Think Longer(小彩蛋这个字段是不固定的,我测试其他case的时候还会变成Solving logic puzzle等跟问题本身相关的)Get a quick answer,


默认是会思考的,通过点击可以切换到基础版。



思考的过程和时长也保留了下来,



得到的答案足够精简,好笑的是它自己会说自己精简。



跟o3比起来的话,o3会额外用x,y来代称未知数,整体输出长度也会更长一点。



02|编程


编程的话目前常见的测试分三大类,


SVG类、3D模拟(真实物理世界模拟)、前端类(考的信息整合和UI/组件美观)


GPT-5要写编程了,记得一定要主动切到thinking版本,前端的展示的效果有点拉了,复杂一点的项目都需要Claude4.1辅助改改后才能看出效果。


Create a single HTML file containing CSS and JavaScript to generate an animated weather card. The card should visually represent the following weather conditions with distinct animations: Wind: (e.g., moving clouds, swaying trees, or wind lines) Rain: (e.g., falling raindrops, puddles forming) Sun: (e.g., shining rays, bright background) Snow: (e.g., falling snowflakes, snow accumulating) Show all the weather card side by side The card should have a dark background. Provide all the HTML, CSS, and JavaScript code within this single file. The JavaScript should include a way to switch between the different weather conditions (e.g., a function or a set of buttons) to demonstrate the animations for each.


Claude4的编程风格太明显了,大家要不要猜猜哪个是GPT-5写的




@karminski-牙医还测试了大象牙膏、喷彩带、杯子倒水的样本,



目前来说,Claude Opus 4.1还是可以开香槟了,GPT-5有点威胁不到它。


Draw me an SVG of a Pelican riding a Bicycle


这个可以比发布会上要求写一个流体力学的SVG简单有效多了,其他模型画出来的长这样:



GPT-5画出来的是这样子的,画得有模有样的嘛,该有的元素都有了,


就是组件堆叠得有点奇怪。



该说不说,claude-4.1-opus写代码还是一如既往的强的。



作为昨天晚上临时充值的1500块pro用户,


我还试了一下GPT-5-Pro和OpenAI o3 pro来写这只鹈鹕。


果然充值了就是牛,o3-pro这完成度老高了。就是鹈鹕怎么做后面了啊,所以是谁在骑单车啊



GPT-5 Pro的鹈鹕是坐单车上了,脚也上踏板了,车架把手没了。



再来试试看常用的信息搜索类吧,


基于小米yu7的关键信息,帮我用类似苹果发布会PPT的Bento Grid风格的视觉设计生成一个中文动态网页展示,具体要求为:


a.尽量在一页展示全部信息,背景为白色、文字和按钮颜色为纯黑色,高亮色为#4D6BFE


b.强调超大字体或数字突出核心要点,画面中有超大视觉元素强调重点,与小元素的比例形成反差


c.网页需要以响应式兼容更大的显示器宽度比如1920px及以上


d.中英文混用,中文大字体粗体,英文小字作为点缀


e.简洁的勾线图形化作为数据可视化或者配图元素


f.运用高亮色自身透明度渐变制造科技感,但是不同高亮色不要互相渐变


g.数据可以引用在线的图表组件,样式需要跟主题一致


h.使用HTML5、TailwindCSS 3.0+(通过CDN引入)和必要的JavaScript


i.使用专业图标库如Font Awesome或Material Icons(通过CDN引入)


j.避免使用emoji作为主要图标


k.不要省略内容要点


开了联网搜索后,GPT5的效果看上去就像网页和PPT混合,有种没写完的感觉。



Claude4.1的审美明显更好



03|推理


七个小矮人的秘密


七个小矮人在遇到白雪公主前,他们来自不同家乡:水晶洞、松果林、蘑菇谷、彩虹桥、月光湖、岩石山、向日葵田;从事不同职业:矿工、园丁、厨师、医生、歌手、木匠、渔夫;喝不同饮料:薄荷茶、苹果酒、蜂蜜水、热可可、柠檬汁、姜茶、草莓奶昔;戴不同颜色帽子:红、黄、蓝、绿、紫、白、黑;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独轮车、滑板、雪橇、三轮车、马车、小船、自行车。有一天,他们的交通工具从左到右排成一行,请根据以下条件推理:1、Doc戴红色帽子

2、Grumpy的交通工具是雪橇

3、Happy来自向日葵田,职业是歌手

d.矿工喝热可可

5、三轮车紧邻小船左侧

6、月光湖居民戴紫色帽子

7、医生的交通工具在正中间

8、Sneezy 住在彩虹桥,戴黄色帽子

9、Sleepy的交通工具在滑板右侧第三位

j.喝苹果酒者的交通工具与渔夫相邻

11、Dopey 的帽子颜色比 Bashful深(黑>紫>蓝>绿>黄>红>白)

12、园丁使用独轮车

13、岩石山居民戴黑色帽子,交通工具在马车左边第二位

14、喝柠檬汁者的交通工具与医生相隔一辆

15、蘑菇谷居民喝姜茶

16、厨师的交通工具紧邻戴蓝色帽子者

17、使用小船的人来自松果林

18、Happy 不戴白帽子

请问谁戴黑帽子?


这道题目gpt-oss-120b没有回答对,


GPT-5思考了7分钟,有种轻松拿捏之感



来看看它的思考过程,也是非常简单有效,就是写代码,一边思考一边写代码



回头看看o3,虽然输出了不同小矮人跟物品的对应关系,用了排除法,但是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



04|写作


这一个是被吐槽最多的,都说不如GPT4.5,机械感太强了,所以,我拉来了GPT4.5、Gemini2.5pro和GPT5来个硬碰硬。


模仿鲁迅写一篇2000字以内的短篇小说,主题是评价画家的画作是应该存放在博物馆还是应该被喜欢它的个人收藏


GPT-5


《画》

那幅画是在春天进城的。

来时裹着一层油布,背在一个佝偻的青年肩上。油布的缝隙间露出些许颜色——是极亮的红,像新杀的鸡冠。青年叫阿禄,是城南石桥边的一个画匠,平日替茶楼画招牌,偶尔给戏班子画布景。他说这幅画是“真心的”,不是为了卖钱的。

画摊开来时,是一片荒地,荒地尽头有一棵歪脖子枣树,树下坐着个背影的老人,似乎在等什么。画中颜色沉得发暗,连那一点红也仿佛是在泥土里挣扎。

围观的人不多,先来的是县中学的美术先生,戴着金边眼镜,看了半天,抿着嘴说:“有点意思,可惜不够精致。”说完便走了。

后来来了城里的收藏商老乔,摸着画说:“这画要是裱一裱,放在我家客厅,招待客人正好。”阿禄问他价,老乔伸出三根指头,又立刻收回一根,说:“两块半。”

阿禄没答应。

画的名声不知怎么传了出去,几天后,县博物馆的馆长亲自上门。馆长是个胖子,说话慢悠悠:“我们馆最近要办个‘本地风物展’,这画合适。放在馆里,老百姓都能看见,也算光宗耀祖。”

阿禄问:“给钱吗?”

馆长摇头:“这是荣誉。你的名字会写在牌子上。”

阿禄愣了。

镇上茶馆的人议论开了——

“画放博物馆,多体面。”

“体面能当饭吃?卖了还能盖屋。”

“可卖给老乔,不就是挂在他家给客人看吗?”

“博物馆是公家的,总比私人锁柜子强。”

有人说这画是有“灵气”的,可灵气在柜子里,还是在墙上,并不见得能活。

阿禄犹豫着,日日把画卷起、打开,又卷起。画上那棵歪脖子枣树,似乎比刚画完时更斜了些。

一日傍晚,来了个陌生的中年人,衣衫有补丁,手里攥着几张皱巴巴的钱。他看着画许久,说:“我不识字,也不懂画理。但我娘前年就在这样的枣树下走的……我想买回去,挂在屋里,天天看看。”

阿禄问:“你能出多少钱?”

那人红着脸:“全给你,就这些。”

数出来,不到一块钱。

阿禄沉默了很久,把画递过去:“拿去吧。”

那人接过画,像抱着个孩子走了。

春天快尽的时候,县博物馆的展览照常开幕,墙上挂着些河山、庙宇、丰收图。有人记起阿禄的画,问馆长。馆长笑说:“哦,那幅?听说被人私藏了,可惜。”

再后来,石桥边的阿禄画招牌的手抖得厉害,红漆滴下来,像一地的鸡冠花。

而在城西一个窄小的屋子里,枣树依旧歪着,老人依旧等着,屋里的女人每晚点灯,看着画,像在和故人说话。


gemini-2.5-pro


《枯荷的归宿》

S城的秋天,来得总是既快又毫无道理。前日还穿着单衫,在槐树下躲着残暑,隔夜一阵北风,便觉得那风里夹了冰屑,直往骨头缝里钻。我缩着脖子,走过那条熟悉的泥泞小路,去看K。

然而K已经不在了。上个月,他终于没能熬过这个秋天,在一阵剧烈的咳嗽声中,将自己最后一口气也咳了出去,正如他画里那些残败的莲蓬,将最后的莲子也抖落进冰冷的泥水里。

K是个画家,一个穷画家。生前,他的画一文不值,换不来一斤白米,也换不来一帖治他那痨病的药。他死后,事情却起了古怪的变化。不知是哪位从海外回来的“鉴赏家”,偶然看见了他遗下的那幅《枯荷》,大加赞赏,说是什么“东方神韵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于是乎,K的名字,连同他那幅画,一夜之间在S城里热了起来。

这热,便惹来了麻烦。

我就是在“一品轩”茶馆里,撞见这麻烦的。茶馆里照例是人声鼎沸,水汽和烟气混作一团,熏得人昏昏欲睡。我刚找个角落坐下,就听见邻桌传来了高亢的争论声。一方是城里新开的“民众教育馆”的钱委员,另一方是本地最有钱的乡绅赵老爷。

他们争的,正是K的那幅《枯荷》。

“赵老爷,话不能这么说!”钱委员扶了扶他那金丝边的眼镜,镜片在昏暗中闪着知识分子的、却又有些官僚气的光。“K先生的画,是艺术瑰宝,是属于全体民众的精神财富。理应,也必须,陈列于教育馆内,供万人瞻仰,以提升我S城之文化气象。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他说话的腔调,像是在台上做报告。

赵老爷呷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放下描金的盖碗,肥硕的手指上,一个翡翠扳指绿得发亮。他冷笑一声,道:“钱委员,话也不能这么说。什么叫‘民众’?民众懂得什么叫‘神韵’?他们看那画,和看一张糊窗户的纸,能有什么分别?无非是凑个热闹,吐几口痰,沾上些手印罢了。这叫‘万人瞻仰’?我看,这叫‘万人糟践’!”

他顿了顿,声音里透出一种占有者的、不容置疑的权威:“K先生的画,须得是知音来赏。譬如我,愿出三百块大洋,将画请回寒舍,置于我的书斋。我将为它配上好的红木框子,早晚相对,品其笔触,悟其意境。这才是对K先生在天之灵的真正告慰。放在你们那冷冰冰的馆里,不过是多了一件编号的死物,蒙尘罢了!”

“你……你这是狭隘的个人占有主义!”钱委员的脸涨红了,像是被茶水的蒸汽熏的。“艺术的价值在于公共教育!在于它的社会性!”

“狗屁的社会性!”赵老爷把茶碗重重一顿,“K活着的时候,你们‘社会’在哪里?他穷得米缸见底,咳得肺都要呕出来的时候,你们这些‘民众’又在哪里?如今人死了,倒一个个跑出来谈‘精神财富’了!我出钱,是喜爱,是敬重。你们呢?不过是拿别人的心血,来装点自己的门面!”

茶馆里静了下来,连堂倌也停了添水的脚步,竖着耳朵听。

我坐在角落里,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阵阵地发冷。我想起了K。想起他在那间四面透风的破屋里,就着一盏昏暗的油灯,哆嗦着手,一笔一笔地画那幅《枯荷》。画上的荷叶已经枯萎,边缘卷曲,叶脉却如青筋般虬结,挣扎着,不肯完全倒下。莲蓬低垂,仿佛有千钧之重。整个画面是灰败的,萧索的,却又透着一股子说不出的、执拗的生命力。

他画完时,曾对我说:“你看,它们都s了,却又都还站着。人,不也该这样么?”

那时,他只是想画出他心里的那点不甘和挣扎,哪里想过什么“民众”,什么“知音”?他想要的,或许不过是在这无声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哪怕微弱得只有自己能听见。

现在,这幅浸透了他生命最后光亮的画,却像一个绝色的jn,被两个脑满肠肥的男人争论着她的归宿。一个说要把她供起来当牌坊,昭示自己的功德;另一个说要将她锁进深宅,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说的都冠冕堂皇,都像是为了她好。

可谁又问过画的意思?谁又问过K的意思?

我忽然觉得,这两种归宿,其实并无不同。进了教育馆,那《枯荷》便成了一件展品,一个符号,被无数双麻木的眼睛扫过,它的生命在无数次解说中被标准化,最后僵s。进了赵老爷的府邸,它便成了一件玩物,一件奢侈品,它的生命被一个人的得意和炫耀所禁锢,最后窒息。

它的魂,K的魂,在这两种“最好”的归宿里,都得s。

想到这里,我便觉得一阵莫大的悲哀与滑稽。我站起身,将几个铜板丢在桌上,头也不回地走出了“一品轩”。外面的冷风吹来,我倒觉得清醒了许多。

那幅《枯荷》,它的最好归宿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只觉得,或许,它最好的归宿,就是在K s的那天夜里,伴着他那口薄皮gc,一道化为灰烬。那样,它便永远是它自己,干净,纯粹,不必在这吵闹的人世间,被加上任何人的名义了。

我又回头望了一眼那依旧喧嚣的茶馆,夜色已经很浓了。我想,明天,或许后天,S城的报纸上,大约便会刊出《枯荷》最终归属的消息吧。不是“功在千秋”,便是“喜得瑰宝”,总归是一场皆大欢喜的戏。

只是不知为何,我的眼前,总晃动着K那张苍白的、带着一丝苦笑的脸。



GPT 4.5


《一幅画的归宿》

于平桥村的东头,有一座破败的小祠堂,里面供着几幅旧画,也不知是从哪里传下来的。但凡路过的人,总会进去看一看,咂咂嘴,说几句闲话,便又匆匆去了。我小时也曾进去过一次,那时只觉得画上涂涂抹抹,看不出好来,只觉得脏旧而已。

到后来进了城,见了世面,才知道那些涂涂抹抹,竟是名家大作,城里的文人雅士捧起来个个都要赞叹不已。但偏偏有幅画,画的是山川云雾,却无人能道出作者姓名来历,只模糊知道是前朝的,笔法苍劲,意境深邃,也有人因此推测,这定是遗世的大家手笔。

城中有个郑先生,是个懂画的人,见了此画便赞叹不绝,日日跑到祠堂里去临摹。一时间画的名气大了,来祠堂的人便也多了起来。郑先生每回描摹完,总要叹口气,说这样好的画儿,委屈放在此地,日久年深,恐怕要朽坏了,不如取了去城里的博物馆妥善保管,才能流传久远。

可是村里老一辈的人不同意了。平桥村的老赵便说:“这画本是我村中的祖传,几辈子人都这么放着了,也没坏过,凭什么你一句话,就要拿到博物馆去?我瞧着,画这种东西,就是有人喜欢了,才算好。我们村里人,天天来看它,喜欢它,它放在这小祠堂里,就是它最好的去处。”

于是两边的意见就起了纷争。郑先生写了文章发到报纸上,讲述古物保护的道理;村里人虽然不写文章,却也日日聚在祠堂门口,说郑先生是仗着城里人的威风,想从村里抢东西。

那日我从城里回来,便也去祠堂看了看。画还是那幅画,却被围上了栏杆,挂起了“珍贵文物,严禁触摸”的牌子,倒添了几分不近人情的冷淡。郑先生见了我,叹道:“你读了几本书,也算是明白事理的,你来说说,这画究竟是该放到博物馆去好,还是就留在这里,让村人天天看、摸摸也好?”

我踌躇片刻,道:“郑先生,画既然好,放在哪里,总还是要有人看的。倘若进了博物馆,虽说能长久保存,却成了玻璃后的死物,谁还能亲近它?但若还放在这祠堂里,虽日日被人触摸喜欢,可日久磨损,到底也难免毁坏。”

郑先生点头,又叹了一声,道:“你说得有理,我也是为了画啊!”

老赵听见了,却冷笑着走过来,道:“你们这些城里人,总说我们乡下人不懂得爱惜古物,可这幅画儿,要不是我们日日喜欢,天天亲近,谁知道它是好是坏?博物馆里东西虽多,有几个看得真切?多少画作束之高阁,一生孤寂,纵有价值又能如何?”

我听了,心中一动。博物馆里的画,确是妥善保管了,可那画儿却仿佛冷清了,虽名存于世,却无人亲近,也无人真正喜爱;而村里祠堂中的画,却日日被人看着、摸着,虽难免损坏,可却活在了人心之中。这么一想,倒也有些道理。

不久之后,我又回了城。听说那幅画终究还是被城里的博物馆买去了,挂进了干燥的陈列室里,再也不许人随意靠

近了。几年后我特意去博物馆瞧了一次。画作依旧,笔墨依旧,只是隔着玻璃罩,竟觉得生疏了许多,再也不像当年平桥村祠堂里那般亲切了。

走出博物馆门口,碰巧遇见老赵的儿子。他苦笑着对我说:“我爹临走前总念叨那幅画,说画是画家的,也是喜欢画的人的,断不是玻璃后的东西。画进了博物馆,保住了生命,却也失去了灵魂。到头来,这幅画是归宿了,却再也不属于我们这些喜欢它的人了。”

他叹了口气,走远了,我立在原地,心中竟有些茫然起来。是啊,那画到底该放在哪里,才算得是真正的归宿呢?

但我终究没有想通,也许世上的事,本就难以两全罢了。


虽然都说GPT5的写作拉了,但是我觉得仿迅哥儿这一块,我还是挺喜欢GPT5写的。


排序反而是GPT5 > Gemini2.5pro >GPT4.5了,


GPT5这种讲一个主题但是隐晦的潜移默化的在情节中表现主题的感觉,我觉得挺不错。Gemini2.5pro比GPT4.5的文笔更好,但是两个把想表达的东西太放在明面儿上了,差了点意思。


但写作这个事本就是千人千面的,大家看个感觉就好。


还有什么?


除了GPT-5这碟硬菜外,


这次发布会还带来了新的语音模式,免费用户都可以聊几个小时,Plus以上的用户几乎没有上限(这里我默认他是指一个月的使用额度了)


还把苹果的饭碗给抢了,


现在跟GPT-5聊天的时候可以自定义聊天窗口的配色和性格(机器人、倾听者和书呆子)



后续还有“Minimal” 推理模式、自定义工具、结构化输出、verbosity 参数(决定模型输出多少 token)


差点漏了API的价格(按照实时汇率转成元),


GLM-4.5和doubao-seed-1.6都是分长度计费的,我就后面再整个大表吧,这个也会打包到文档里。


编程/写作/PPT...GPT5深度实测(含场景提示语Prompt)


想要第一时间接入GPT-5 API的朋友还要注意一个雷:


🔗 https://platform.openai.com/settings/organization/general


要先通过认证才可以调用GPT-5,所以从Claude那边学半天就学到了恶心人这招是吧。。。


写在最后


这次GPT-5发布会的最大赢家应该是Cursor了吧,


发布会后后半段都是在Cursor上用GPT5,


明明OpenAI你自己就有CodeX,怎么还不用啊?是不好用吗?(狗头)



而且今天上午网页版只剩下gpt-5也有点太激进了,我的gpt4.5啊!


我的朋友们被陆陆续续的推送了GPT-5,我看着他们的GPT-4.5一个一个消失,我真的要骂出口了。


好在现在电脑端或者客户端在设置中打开“显示传统模型”,就能重新看到以前的这些宝贝了。



不过话说回来,GPT-5这次全榜第一是有点实力的,但昨晚的发布会看完全程始终有种憋着一口气的感觉,


我总觉得OpenAI能做的更好,也总是期待着再一次经历当年GPT4带来的震撼感觉。


但事实就是如此,


因为一次伟大之后带来的巨大裂变反应,会让后面每一次的进步都显得渺小。


但我们又需要这种进步,因为他们叠加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站在巨人肩膀上,


一次又一次的刷新这个世界。


我已经有点忘了GPT诞生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了,


但我又欣然接受着,


兴奋的感受这个时代带来的所有。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卡尔的AI沃茨”,作者是“AI沃茨”。


AI中国

AI中国

8411 文章 1345717 浏览次数 950300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