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灵感都诞生在转瞬之间:走路时的念头、会议里的想法、甚至是深夜躺在床上时的自言自语。
「闪念贝壳」想做的,就是让这些零散的片刻被留下来。你张口说话,它就能帮你自动整理成待办、笔记或卡片,让记录真正变成思考和行动的起点。
在创始人 Ping 看来,这是每个人与自己思维对话的一种全新方式。
这一次,我们和 Ping 聊了聊他从大厂到独立创业的心路历程,以及「闪念贝壳」背后的故事。
🦄 闪念贝壳 正在招聘 🔥
如果你对 AI、工具设计或记录方式的未来感兴趣,不妨看看这次招聘,或许能和他们一起把「Never miss an idea」变成现实!
请先介绍一下您自己吧
大家好,我叫 Ping,是闪念贝壳的创始人。之前在阿里和爱范儿工作,目前正在做一个 AI 产品叫闪念贝壳。我的个人网站是
pingchn.com 。
从大厂到连续创业者,是什么驱动你不断地探索新的创造?你的创业初心是什么?
其实我觉得贯穿我心中的,一直是两个词:一个叫热爱,一个叫设计。
设计是我的工具,热爱为我指引方向。
所以一直以来我想做的,就像我在所有社交媒体平台写的那样:努力成为一个创造者。我觉得人类一直拥有创造工具的能力,所以我希望不断创造工具,通过工具帮助大家改善生活与工作,这是我最想做的事。
创造工具其实是对世界的一种表达,我通过创造工具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反馈。如果我发现更好的方式,我希望把这种方式分享给更多人使用,这就是我最初的初心,创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这些表达能被更多人看见和使用。
请介绍一下闪念贝壳这个产品,它是做什么的?产品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闪念贝壳是一个语音记录的笔记产品。早期我们不太愿意称它为笔记产品,我们一直说的是记忆与思考的工具,但笔记这个概念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很多产品的设计都在模仿或使用我们的设计范式,可以说我们定义了AI语音笔记这个品类的范式。
做这个产品的原因很简单,我喜欢记录,知道记录的真正价值。从大学的纸质笔记,到后来的 Evernote,再到 iPad 的手写笔记,我尝试过很多记录方式。而真正促使我做闪念贝壳这件事,是2023 年看到 Whisper 和 ChatGPT 的能力。以前的记录只是纯纸面或比特的保存,当语音记录降低门槛,且 AI 能理解我讲的内容时,记录就不再只是保存,而是从记录开始驱动思考,最终驱动行动。
(照片拍摄于 2021 年)
闪念贝壳的核心理念是记录、思考、行动,这与传统笔记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有很大区别。
我觉得传统的笔记以文字为主,比如 Evernote、Notion,并且它们只做了第一步记录,以及更好的排版等。但实际上记录的价值并不在于记录本身,就像记忆的价值不是存储,记忆的价值应该在于唤醒和提升认知。比如说你肯定拍了很多照片,如果放在手机里不看就没有意义。但突然冒出一张去年今日的照片,这时它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与其他记录工具的本质区别是,我们不局限于记录本身,而是更注重驱动后面的思考和行动。而传统记录工具往往只聚焦于第一步记录,后续就没有了。
你提到传统笔记主要服务于知识工作者,发现这里忽略了一些人群和场景,这些记录有什么特殊性?
是的,没错。从电脑诞生起,很多人都聚焦于帮助高阶人群或知识工作者做工作的笔记,但实际上忽略了更多没有记录习惯的人群。
比如说我爸妈,他们不会打字,只能用手写的方式记在本子上。但为什么他们不能用笔记软件呢?再比如说,保洁阿姨可能要记住屋主人告诉她要打扫的细节,她怎么使用笔记软件呢?
有非常多这样的场景和人群被开发者忘记或忽略了。这些人群都有记录的需求,而且我们都知道记录会带来价值,所以我们希望帮助这些不太方便打字、不会打字,甚至没有记录工具的人做记录。
相比传统的文字记录方式,你觉得语音记录解决了哪些核心痛点?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语音记录首先解决的核心痛点是输入门槛。传统打字速度慢、过程繁琐,往往让想法在被输入之前就已经消散。而说话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思考过程,用户张口就能快速记录,最大限度避免了想法流失。
其次,语音记录还解决了结构化思维的门槛。很多用户在记录时其实并没有清晰的笔记结构,比如“这是不是待办事项?要不要画思维导图?”普通用户往往没有这样的概念。但在闪念贝壳中,用户只需要把想法说出来,AI 就能自动帮助他们进行结构化处理和整理,比如转化为待办、提炼成重点,或者形成自定义的卡片内容。这样用户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笔记方法,也能得到一个更清晰、有条理的记录结果。
最后,我们和其他产品不同的一点是,我们不会过度润色用户的内容,不会把它修饰成完全陌生的表达,而是忠实于用户的原意,帮助他把话说得更清楚、更有逻辑、更好的排版。
我看到你之前提到智能越强越需要更好的交互体验?能具体说说闪念贝壳在降低门槛方面做了哪些创新吗?
是的。智能越强越需要更好体验的原因在于人与 AI 的交互体验是无法被智能突破的,比如你可以叫人帮你排队,但没办法叫人帮你品尝美食。所以随着智能越来越强,人机交互设计也会越来越重要。最近大家喜欢把这个叫做「品味」。
比如说很多用户不知道什么叫双链、什么叫多级标签,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笔记,所以我们把这些复杂概念都去掉,变成一张便签。它就像生活中见到的便签纸一样,当只有便签的时候,便签上写的文字就是主体;当把便签贴在饭盒上:这是今天给你准备的早餐,那么饭盒是主体,便签就是附属的描述,这非常直觉。
再比如说做归档功能时,我想大家可能都理解什么叫归档,但是其实很多人都直接跳过了电脑的时代,很多用户并不知道「归档」,所以我们把「归档」改为「隐藏」,用户就很好理解,隐藏后在首页不见就叫隐藏了。我们做了很多这样的设计,帮助用户降低使用和理解的门槛。
能分享一些具体的用户案例吗?特别是那些意想不到的用户群体,他们是如何使用闪念贝壳的?
是的,做这个产品后,我们也通过客服渠道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用户。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个养牛的用户,他用我们的笔记记录牛发生了什么、买了什么东西,以及当天相关情况。我们当时很吃惊。最近他提出一个需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他记账,记录牛的相关账单。
另外,有个用户在春节时把家里人吵架的声音录下来,因为我们有声纹识别,他命名好后,跟 AI 讨论谁对谁错,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帮助自己做决策。我自己使用时可能会跟 AI 讨论想法,但这种用法我真没想到。从结果上来说,这就是帮助他做决策、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真的非常有意思。
如何看待 Notion AI 和传统笔记的 AI 升级,以及怎么看今年非常多的 AI 录音设备?
其实 Notion AI 去年确实很火,但我觉得它还是停留在“传统笔记加 AI”的思路里,本质上还是聚焦在记录,主要服务一部分知识工作者和电脑高阶用户,没办法触达更广的群体。我们想做的差异化是让用户门槛降到最低——只要记录就好,后面的结构化、整理这些事情交给 AI。
前段时间微软也提到 Copilot 的销量并不理想,我自己在想是为什么。很多产品说自己“以人为本”,但在文字处理、排版、结构化这些能力上,其实人是远远不如 AI 的。那为什么不反过来?应该是以 AI 为本,人来辅助它。所以我觉得像 Notion 这样的产品,即使做了 AI 升级,但在 AI 在产品里的定位上,可能和 AI 原生产品还是不太一样。
再看语音类笔记产品,今年也冒出来很多,也特别多抄袭我们设计的,但很多只是在做录音转文字,或者简单摘要。而我们做的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从“记录”到“思考”再到“行动”,背后是一整套系统。
当然今年也有很多硬件厂商在做 AI 录音设备,大部分还是盯着会议场景,软件上也停留在语音转写、再加一个内容生成的层面,比较浅。这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点:你看他们都非常强调音质,但时代其实已经变了。以前你用索尼录音笔,音质重要是因为录完要给人听,但现在录完音主要是给 AI 听。我们未来在硬件的思路也会不一样,他们更聚焦在会议,而我们会更泛化,会议只是我们的一个子集。
那非常多的产品都在「借鉴」你们,那么闪念贝壳的核心竞争壁垒是什么?
我觉得现阶段我们的核心竞争壁垒在于认知、速度以及专注。
整个AI语音笔记市场是我们比较早做的,并且某种程度上我们做出了行业范式,现在抄袭我们的非常多,甚至有个公司分三个主体来抄我们。当然,这些产品抄袭可能更多考虑的是界面交互设计,但实际上我们背后是一套从记录到思考到行动的闭环系统,不过这个系统我不会在这里讲,这是我们在认知上的壁垒。
速度和专注其实是需要协同的,去年我们发布了 50 多个版本,很少有产品能做到。并且我们的快速迭代不是单纯累积功能,而是更专注于我们要做什么以及验证什么,不是盲目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做产品不是为了取悦用户。
听说你们计划推出硬件产品,结合之前制糖工厂的经验,为什么要再次涉足硬件?
是的,我之前做硬件是制糖工厂,也是数码硬件。这次做硬件,我更多考虑手机录音需要其他硬件支持和赋能。
比如说我们推出 Apple Watch 功能,用户非常喜欢,也成为其他产品竞相模仿的亮点。在用户的访谈和客服对话中发现很多人会在录音的时候,用手机刷抖音、看短视频,等等各种情况都有,手机系统软件非常多,环境非常复杂,即使我们做了很多保护用户数据不丢失,但是还是会担心有这样的风险。
那么是不是可以用一个硬件实现更好的续航、更好的场景适配,甚至做 Always on 的记录呢?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方向,未来的硬件会是一个算力中心,一堆辅助设备。
所以我们的硬件更多是赋能于整个系统,帮助系统做更多内容记录,更垂直、更多场景适配、甚至主动性的记录。对于记录的第一步就是让用户记录下数据,这对我们系统非常重要。越多的数据,我们就越懂用户,AI 就能更好地服务用户。
看到小红书你们说要做大众记忆外挂和思维工具,这个实现后会改变人们怎样的生活工作方式呢?
我觉得这会带来巨大变化,就像电脑改变了很多人。以前电脑是少部分人的工具,后来有了手机,大部分人都拥有了类似电脑的功能。也是因为大家都拥有了手机,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现在也是一样,只不过借助 AI 的技术,让人的记忆力变得更强,让所有人都能用比如第一性原理、金字塔原理等思维方法来帮助他们生活和工作。
所以这其实是通过技术提高人的智力,让人更好地生活,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们想真正改变的东西。
我们的官网是这样写的:
Aim to Be Creators, We create tools that excel in performance and connect deeply with the people who use them. The right tools can transform how we work and live—boosting efficiency while turning everyday moments into experiences of beauty and inspiration.
成为创造者,我们热爱各种工具,相信工具有着改变世界的力量,并且需要不断发展来抵抗时间的变迁。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出卓越且深入人心的工具,提高效率的同时并带来艺术般的人文体验。我们努力将技术与美学融合,通过创新的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最终丰富人们的生活。
请用一句话向我们读者推荐闪念贝壳,为什么他们应该试试这个产品?
如果用一句话推荐闪念贝壳,就是用语音记录你的每一个想法,我们相信你的每一个想法都会像一颗沙子进入贝壳,最终变成耀眼的珍珠。
我相信你有很多想法,你应该记下真正属于你的东西,让它成为你的一部分,而不是浪费掉。试着想一下,如果过去这么多年,你都记录下了你所有的想法,在如今 AI 的技术支持下,这会是你留给自己最珍贵的礼物!
除了自己的产品,平时还喜欢用哪些产品呢?
我自己的产品每天都会使用。
平时我用 ChatGPT 比较多。在产品设计上,OpenAI 真的超越了所有基座模型的产品,他们在通用人工智能方向的产品思路已经走得很远,我相信未来他们会做得更好,期待他们明年和乔纳森合作的硬件。
另外一个是 Linear(编者注:一个工作协同软件 linear.app),我们用它来做工作协作,这是 Airbnb 前首席设计师做的产品,做得非常棒。它的最佳体验是,你在使用每一个功能、每一个步骤时,似乎产品设计者都想到了,它知道你要做什么,这种体验非常美妙。
你有哪些工作和生活的习惯呢?
在工作上,我比较喜欢专注的环境,喜欢明亮的环境,非常亮的那种,大屏幕能让我快速操作。我以前喜欢晚上工作,不过最近在调整,希望能早起工作。我最近半年发现自己重新喜欢上了写字,写在笔记本上然后用闪念贝壳扫描保存,和 AI 讨论。
在生活上,我可能比较喜欢喝咖啡和发呆。对了,我超级喜欢看科幻电影,超级超级喜欢,最近有在看《DEVS》和《异形:地球》,时不时重温《Her》和《天鹅挽歌》,对了,《天鹅挽歌》就是讲克隆和记忆的,非常棒!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特工宇宙”,作者 “特工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