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2 months ago 96 Views 11 Comments

AI时代的荒诞叙事:当音乐人不再是“人”

AI中国
AI中国

Published 10283 Articles

AI音乐人,可以以假乱真了。

最近,一批“新晋艺人”在Spotify上迅速蹿红,引发热议。当听众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他们既不是现实中的音乐人,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过程,从形象、人设、封面到音乐本身,几乎全部由AI生成。

在平台有意无意的助推下,这些AI音乐人被包装成可消费的文化商品,通过精准推荐获得流量;同时,他们的作品大多由AI工具生成,却游离在版权法规与责任认定之外。

澳大利亚制作人 Tushar Apte对此表示,当下作为艺术家,甚至要反过来自证不是AI、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当AI与人类正面抢市场、抢听众的时候,音乐人、唱片公司、流媒体平台乃至法律法规应如何应对,维护人类创作者赖以生存的土壤?

真假音乐人

据海外音乐产业观察者Tim Ingham披露,Spotify平台不仅通过算法智能推荐,将一批AI音乐人精准推送至用户耳朵;更重要的是,这些AI音乐人会和人类创作者以同等的方式植入官方歌单,获得平台认证、推荐,甚至除了Spotify外还拥有社交媒体,并由此在短时间内累积海量曝光。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近期在Spotify迅速蹿红的“乡村歌手”Aventhis。短短三个月内,这位AI音乐人发布了3张专辑、多达57首歌曲,月度听众一度飙升至107万(目前为99.1万)。代表作《Mercy On My Grave》不仅在Spotify上收获超200万播放,YouTube播放量也突破161万,其YouTube账号还有超过3.37万人订阅。

在Aventhis的Spotify“粉丝也喜欢”的相关推荐中,还会将用户引导向另一位相似艺人The Devil Inside乐队。该艺人在平台最高拥有近70万月听众(目前为52万),其代表作《Bones In The River》播放量超180万。

与 Aventhis 相似,The Devil Inside 同样具备一系列典型的“AI 音乐人”特征,拥有平台认证、获得官方歌单推荐、风格与人设设定完整,除了上线 Spotify 外,还运营着一整套社交媒体矩阵;但同样没有任何线下巡演信息。

不同的是,The Devil Inside 在简介中更为坦率地说明了虚构属性:“这些歌曲基于真实创作灵感,但人物是虚构的。”此外,该乐队甚至已推出了官方周边商品。

另一支迅速蹿红的AI乐队The Velvet Sundown,在Spotify有114万月度听众。Spotify不仅为其创建了“This is The Velvet Sundown”专属歌单,The Velvet Sundown甚至还有一个专门售卖周边的官网,出售多达49款周边商品,单品最高售价超过60美元。

有点讽刺,完全虚构的乐队,却对应着真实的商业利润与可支付的消费行为。

但是话说回来,在短视频平台上,很多虚拟艺人、AI歌手账号,比如也在持续发布内容,甚至收获了百万点赞,但几乎没人觉得他们在“抢饭碗”,也鲜少引发争议。

相比之下,AI音乐人一旦出现在流媒体平台上,就会遭到创作者的强烈不满。或许问题的根源,大多在于音乐流媒体平台的收益池太小了,竞争太激烈,导致每一份收入都变得异常敏感。

如果说上述艺术家仍保持某种创作者神秘,另一位月度听众25万的AI音乐人Nick Hustles背后的运营者Nick Arter则选择坦诚。

Nick Arter在社交网站上自称“AI叙事者”与“音乐未来学家”,他创立的“AI For The Culture”频道在Instagram上拥有超过10万粉丝。他的音乐融合70年代灵魂乐与当代街头俚语,风格怪诞而具挑衅性,代表作《Why U N****s Gotta Hate》更是在说唱大佬50 Cent转发后引爆社交媒体。

此外, 据统计,Spotify的“粉丝也喜欢”的推荐栏中,目前至少还有13位活跃AI音乐人,总计月度听众超过410万人。相对比一年前我们报道的的“幽灵艺术家”如The Highway Outlaws、Waterfront Wranglers、Saltwater Saddle等,现在的AI音乐人已经迭代,商业化路径也更清晰完整。

这些“AI音乐人”从封面画风、声音动态与推荐机制上,都更逼近真实音乐人,且都能在社交平台上发现他们的踪迹,它们的作品也早已同步上线至Apple Music、Amazon Music与YouTube Music等主流平台。

而像Spotify这样的音乐流媒体平台不仅未加以限制,反而积极将这些“艺人”推送进用户的播放清单、推荐列表中。

比如在Aventhis 的“粉丝可能喜欢”的推荐里,我们能看到其他 AI 艺术家:The Devil Inside、Aven、DV8,也混进了一些真正的人类音乐人,比如美国独立音乐人Bryan Elijah Smith、布鲁斯组合Sons of Legion。

从页面看,听众几乎没法立即分辨,到底这些艺人谁是真,谁是假。

以 Sons of Legion 为例,虽然他们确实是人类,但经过前面几位AI音乐人这么一顿操作后,他们的资料页面看起来也会给人一种“非真人”的错觉:搜不到明确的巡演信息,背景信息也是短短几句话,连艺人照片也呈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甚至略显“生成”的质感。

如此一来,真正的人类更像AI,真正的AI更像真人。当流媒体平台持续推荐看似“正常”的 AI 音乐项目,而又缺乏清晰标注与透明身份机制时,听众对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

问题也随之而来,似乎不仅仅是AI彻底跳过“创作的痛苦”,从而直接快速构建了商业化的链路。而是我们作为听众,是否还能分辨真实的音乐?

一场正在进行的系统性替代

三个月前,但在YouTube评论区中,面对网友质疑,Aventhis背后的运营者David Vieira毫不讳言地承认:“这个声音和形象是由AI生成的,我只负责写歌词。”不过,并未提及编曲/作曲/制作人等其他重要信息。

随着MBW及多家AI检测监测公司的进一步调查,Vieira的说辞远未触及真相的全部。伦敦科技公司Uhmbrella的技术分析表示,Aventhis的音乐创作不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参与”,甚至在成品层面几乎全权交由AI完成。

其中,在Spotify上播放量超过240万的热门单曲《Mercy On My Grave》中,Riffusion贡献了65.9%,Suno贡献了26.5%,AI贡献了超过九成的内容。

Aventhis第二热门的歌曲《I’m A Dead Man Walkin’》(播放量超40万)中,Suno的生成占比高达86.7%。不仅如此,Aventhis在过去四个月内发布的三张专辑、共57首歌曲,无一例外,皆主要由Suno和Riffusion生成。

另一AI艺术家The Devil Inside也被发现采用了几乎相同的创作路径。其代表作《Dust and Thunder》生成比例达99.654%,几乎是Suno“单人操刀”的杰作。

正如Uhmbrella的首席执行官Drew Lemoine Belardo所指出,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实验了,而是一场正在进行的系统性替代。

荒诞的是,这场风暴的另一边,所谓的“创作者”选择以玩笑的方式面对真相。在露出“马脚”后,AI音乐人The Velvet Sundown在接受《滚石》杂志采访时,其发言人以化名Andrew Frelon直言:“这不过是一场营销恶作剧。我们什么都没做,只是用了个工具。以前没人关心,现在我们登上《滚石》了。”

但当玩笑开始涉及真实的播放量、平台流量与法律规制,事情就再也不只是艺术概念或营销噱头。

目前,Suno与Udio正被美国大型唱片公司联合起诉,指控其在训练过程中未经许可使用了受版权保护的音乐。在提交给法院的文件中,两家公司几乎已默认使用了这些内容,仅以“合理使用”作为抗辩。与此同时,有消息称Suno与Udio正秘密与唱片巨头就“使用权”进行谈判。

而作为竞品的AI产品Riffusion,至今还未被任何权利方起诉。

据AI工具收录平台Toolify.ai揭示,Riffusion的服务条款明确限制其内容仅用于非商业用途,且用户默认授予平台对其生成内容的不可撤销授权。也就是说,像Aventhis这样基于AI生成的音乐获利的项目,其幕后的主理人未来可能失去对其音乐的控制权与收入权。

美国版权局已经给出了某种初步裁定,根据其判例,AI独立生成的艺术作品不能获得版权保护。

今年2月,美国版权局发布了对于AI作品的新规,明确了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立场:仅凭指令输入、纯由AI生成的作品无法获得版权保护,会自动进入公共领域,可作为采样素材自由使用。只有AI作为工具,人类主导作品表达元素时,产出的作品可能获得全部或部分版权保护。

目前的问题在于,人类在作品中的“主导”作用意味着多大的投入占比?如果真如一些幕后运营者所说,写了歌词,其余全部交由AI完成,算不算?这一问题依然处于法律模糊地带。

因此,我们并不是鼓励对AI音乐一刀切,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版权究竟归谁所有,收益如何分配,可能最终要交由法院判定,或者等待新一轮的立法来厘清。

但可以确定的是,当下音乐流媒体平台正在默许AI音乐人挤占人类艺术家的市场空间,且以相对合规的方式攫取到商业利益。

AI太强,规则太软

一边是生成能力日渐膨胀的技术,一边是远未准备好的平台监管与版权规则,AI在音乐创作领域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不只是创作门槛的降低。

根据CISAC联合数据公司PMP Strategy今年1月发布的全球首份AI对音乐与视听行业经济影响研究显示,随着生成式AI音乐技术不断发展,可能会使2028年音乐创作者24%的收入面临风险,这相当于未来5年期间的累计损失将达100亿欧元,其中仅2028年一年的损失就将达到40亿欧元。

这一背景下,作为线上消费的主要环节,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动作决定了整个行业如何面对AI带来的变化。

但遗憾的是,平台的应对策略仍显得有点左右脑互搏。以Spotify为例,表面上其正在积极配合部分AI音乐的识别与清理工作,但事实上,本身却在算法推荐与流量分发机制中默许,甚至推动了AI作品的传播。

在国内,版权与责任的真空问题也日渐显现。根据《华语数字音乐白皮书》显示,据估算,2025年第一季度,AI生成的音乐在国内独立发行领域占据了高达56.9%的比例。

《白皮书》指出,虽然现阶段,AI生成技术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生成端而非消费端。不过,随着技术相关应用的创新、音乐人及广大用户对技术的运用探索,AI生成对音乐领域的影响还将持续变化。

目前,多家主流音乐平台早已开放AI写歌工具。比如,网易云音乐推出了完整的AI音乐创作平台“天音”;酷狗音乐的凌音引擎制作平台也即将上线,QQ音乐推出了TME Studio专业创作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各平台在AI 生成作品的权利归属机制上也有所不同。以“天音”为例,其版权分配规则取决于用户对生成内容的修改比例:若用户修改占比在 0%–20%之间,作品的相关权利将全部归平台所有。换言之,创作者若未对生成内容进行实质性加工,将无法获得任何版权。

相比之下,TME Studio的AI创作功能目前更偏向创作辅助的定位。系统生成的内容以不超过 15 秒的短乐句为主,主要用于提供灵感参考,从而在技术试验与版权风险之间也保持了相对的平衡。

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用户已将AI音乐创作视为低门槛变现的工具。

今年2月,一位程序员公开分享了自己的“全流程AI音乐生产”经验,他利用DeepSeek、MakeBestMusic、WavePad等多款AI创作工具,完成了从作词、作曲、编曲到演唱的全部环节,最终生成歌曲《七天爱人》并上传至音乐平台。

据他透露,该歌曲单日可带来超150元的版税收益,甚至以5万元的价格出售了版权。有些无奈的是,这一案例竟被部分媒体视作“正面典范”。

如此一来,全球音乐产业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技术太硬,规则太软,怎么办?

澳大利亚制作人Tushar Apte提出了一个脑洞大开的战术,用魔法打败魔法。不请求平台改规则,用平台自己的规则制造出悖论。

Tushar Apte认为,由于平台对艺人身份审核机制薄弱,任何人都可以冒用已存在的AI艺人名义上传音乐作品,因此创作者可以反向操作,用AI生成大量音乐,以假艺人冒名,从而干扰其内容生态,并通过播放量分流其原本可得的收益。最终,这些被劫持的收入可用于支持真正的人类音乐人或捐赠慈善,实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目的。

当然,Tushar Apte 的这个想法更多反映的是音乐人“没招了”的情绪宣泄。虽然听起来过瘾,但长远来看,若真这么做,其实是在用同样的方式加剧问题本身。

相比之下,法国音乐流媒体平台 Deezer 的做法立场更明确。今年4月,Deezer披露,仅在其平台上,每天就有超过2万首AI生成的曲目被上传,几乎是今年1月每日1万首的两倍。对此,Deezer推出了号称“全球首个”面向流媒体的AI音乐标记系统,这一工具能够检测出由当前最常见的AI生成模型(如Suno和Udio)所创作的100%全AI生成音乐。

值得注意的是,Deezer还明确表示:全AI生成音乐将不再进入平台的算法推荐与人工歌单分发中。他们希望以此“最大限度减少对艺术家收入和用户体验的负面影响”。同时,Deezer还部署了反作弊机制,一经识别,平台将剔除这部分播放量对应的版税结算。

这种“先规范、再分发”的立场,为全球平台提供了一个清晰信号,技术强大不代表无责,平台也不是旁观者。

今年7月,摇滚流媒体平台ROKK针对AI音乐人The Velvet Sundown在Spotify爆红一事,公开表达立场。ROKK在公告中发布了该乐队的Spotify页面截图,并打上醒目的“X”标记,明确表示禁播完全由AI生成的音乐。

根据ROKK最新政策,用户可举报疑似AI生成的音乐,平台将由人工审核其创作过程是否完全依赖AI,并据此决定是否下架。

ROKK联合创始人Alexander Landenburg表示:“真正的音乐人往往需要几十年不懈学习、练习、失败与牺牲,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看到这一切被一条文字指令瞬间取代,不只是令人沮丧,更是对每一位倾注心血的艺术家的侮辱。

同时,7月日内瓦的联合国“AI for Good”峰会上,环球音乐集团(UMG)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Michael Nash也提到了AI乐队Velvet Sundown走红一事,并重申了作为唱片公司的立场。

Michael Nash指出,尽管Velvet SundownSpotify月听众破百万,仍未跻身平台前一万,说明听众真正关注的仍是真人创作。UMG最新调研也显示,超七成用户更看重艺术家的真实身份、情感表达与故事性。他强调,AI应成为推动音乐文化的工具,而非主角。UMG的AI战略一直建立在一个核心原则上,以艺术家为中心,保护其权益,打造新型创作与商业机会。

目前来看,我们所见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AI能不能写歌”的问题,而是“谁在书写音乐的未来”这一命题的提前摊牌。今天不下决心设边界,明天就难有资格谈公平。

毕竟,音乐行业的未来,不只是让AI唱得、写得更像人,而是当一首优秀的作品诞生,真正的艺术家不必再一遍遍去证明“我是人”。

到这里,难免让人想到《红楼梦》太虚幻境中的那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当假的被当作真的那一刻,真的也仿佛变成了假的,本没有的拥有了,本该有的也就没了。

只不过,在当下AI制造的幻境中,比真假难辨更吓人的是,习惯虚假之后,便再也不在乎真假。

*本文图源网络,如侵权联系删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音乐先声”(ID:nakedmusic),作者:李沁予 ,36氪经授权发布。

AI中国

AI中国

10283 Articles 1795348 Views 950300 Fans

Comment (11)

User avatar

AI音乐有点荒谬,人类的艺术又该往何处去?

User avatar

别怕,人类的想象力永远比AI强大,这只是个玩笑!

User avatar

这种感觉,好像音乐要变成算法的奴隶

User avatar

感觉有点怪,但说得对,艺术的本质是人类的情感

User avatar

挺有意思的,但感觉有点虚无缥缈,好像没啥营养

User avatar

挺有意思的,但感觉少了点灵魂,有点像塑料花

User avatar

这种感觉,就像外星人入侵地球,艺术也得换个新主人了

User avatar

也许人类的创造力才是真正的未来,AI只会模仿

User avatar

听听看,AI的音乐,真想给它来段噪音!

User avatar

感觉世界要崩了,艺术的定义要被重新打乱!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