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1月前 142 浏览次数 11 评论

这家中国软件巨头,靠AI能否“蝶变”?

光锥智能公众号

发布了 7995 文章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光锥智能,作者:白鸽,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在企业级AI这场军备竞赛中,或许比企业更着急的是用友、金蝶这些中国传统软件巨头。

今年3月,金蝶发布2024年财报时,金蝶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徐少春表示:“金蝶的云转型已经成功,下一个目标就是AI转型。”

2个月后,金蝶围绕企业管理AI已形成体系化技术产品。

金蝶升级企业级AI平台苍穹Agent平台2.0,并基于此底座搭建N个场景化智能体,同时还提供了100+个AI应用场景,涵盖财务、HR、供应链制造和应用开发等领域。

金蝶此番AI转型,速度之快,进攻之强势,令人咋舌。

但这背后所折射的,却是这些软件巨头肉眼可见的焦虑,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被时代落下。

“这一轮AI浪潮已经真的来临了,它要真正地改变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金蝶中国副总裁、研发中心总经理刘仲文对光锥智能说道,“在这个浪潮下,谁不改变,就会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局面。”

因此,经过十多年成功转型云软件后,金蝶再次开启变革之路,这次要转型为一家AI公司。

业内皆知,中国SaaS行业并不是一个好生意,包括金蝶、用友等头部软件巨头,也都被拖累至利润降低甚至亏损。

“之前项目制好歹赚钱,一次性付款。转型SaaS业务后,还要按月付费,还要续费率。”一位软件从业者向光锥智能抱怨,行业看似在进步,但大家的日子却更难了。

知名投资人朱啸虎也指出,A股软件公司整体上已很难盈利,老板几乎就是给员工打工了。

无疑,现实的困境逼着这些软件公司们积极寻找差异化之路。那么,AI是改变SaaS企业商业困境的关键吗?而金蝶此轮AI转身,是否能够终结连续亏损的状态?

大象转身

一场从内到外的AI变革

1993年8月8日,徐少春在深圳正式成立了金蝶,进军电子财务管理市场。

2014年5月,在深圳华侨城洲际酒店上,徐少春身着海盗服、手持铁锤,当众砸碎了一台象征传统ERP系统的服务器,随即拉开了金蝶十年云转型的序幕。

十年间,云订阅服务收入已经在金蝶整体收入中的占比超过80%。

不过,虽然转型已大有所成,但金蝶却仍在亏损之中,过去5年金蝶分别亏损了3.355亿、3.023亿、3.892亿、2.099亿和1.421亿。不过,2024年是近五年来亏损金额最低的一年,其亏损同比缩窄约32.3%,且金蝶管理层预计2025年将实现盈亏平衡。

其实,中国SaaS行业一直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行业内卷、打价格战,订单价格低等原因,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远低于国外其他企业。截至目前,整个行业也并未形成一种稳定的商业模式。

而迈入AI时代,软件企业要如何应对时代的变革?

目前,软件企业都在全面拥抱AI,不少软件公司都标榜自己是“AI软件”公司,金蝶更是明确提出要转型成为一家企业管理AI公司。对此,刘仲文对光锥智能表示,金蝶全面转型企业管理AI公司,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金蝶对外输出的产品和服务,要转型成为AI产品和服务,包含金蝶云·苍穹2.0平台、N个智能体应用等;二是金蝶公司本身也要成为一家AI公司,公司内部的方方面面,包括研发、销售、服务等,都要深度接入AI技术。

2024年初,金蝶就提出“AI优先”战略,就是要All in AI,即能用AI解决的事情全部用AI来做。

据悉,为了执行“AI优先”战略,徐少春甚至亲自指挥,把AI相关的研发人员“腾挪”到他自己所在的办公楼层(之前在同一栋楼办公但分散在不同的楼层),以便于亲自督战,快速反应,足以证明其对AI业务的高度重视。

金蝶集团总裁章勇也曾表示:“今年金蝶大量的改造工作,就是要把金蝶的业务加入AI的能力。”

可见,此次金蝶对转型企业管理AI公司势在必得。据Gartner报告数据显示,当前金蝶已位居生成式AI模型中国市场占有率前十,金蝶也是其中唯一一家企业管理软件厂商。

无疑,金蝶在To B赛道的大模型市场中,已经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场景即服务

AI Agent要真正解决企业问题

企业级AI的落地,却并不容易。

一方面是大模型技术问题,大部分产品都落不了地,很多企业即使部署了DeepSeek,也很难真正用起来。另一方面,则是已经能落地的产品,行业已经开始疯狂内卷,百花齐放的AI员工助手,甚至去年才火起来的AI面试,都已经卷到窒息。

在这种局面之下,金蝶想要破局,其实并不容易。

今年上半年,金蝶重点布局企业级Agent,希望深入具体场景,来真正解决企业问题。

DeepSeek爆火后,很多企业都在部署AI,但大多数部署完却并不能够真正用起来。

据金蝶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有82%的企业有投入AI的意愿,75%的企业已经采取行动,42%的企业已经接入大模型,且很多大型企业都在企业内部部署了DeepSeek的满血版。

然而,“DeepSeek虽然能够很快私有化部署,但AI落地场景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金蝶中国副总裁、苍穹平台总经理李帆如此说道,“我相信很多公司都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

而这背后影响企业级AI落地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技术对场景的适配都需要时间。

比如企业中存在着大量自己的语义,如“云家电BU”,只有这家企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大模型需要大量地理解它们,这就涉及很多企业内的记忆生成能力。

同时企业还需要做自动化、决策等多个并行工作,这不仅仅需要大语言模型,还需要用小的模型进行预测。因此,在李帆看来,企业级AI落地是综合AI技术的应用过程。

如果说,技术是影响企业级AI落地结果的下限,那么,场景就是上限。

毕竟,AI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数据“投喂”,才能实现更好的体验效果,而高质量的数据,往往更聚焦在于企业内部的某一个细分场景下,比如销售的数据更多集中在销售部门、财务数据是财务部门的核心资产等。

因此,当前企业级AI落地中,ToB服务企业更多是以“专科智能体”的形式去推动企业级AI落地,真正解决企业在某一个场景中存在的问题,金蝶也同样如此。

一般来说,企业有五类核心场景,一是数据分析,二是重复性工作流程;三是生产供应链的优化,四是客户洞察和营销,五是财务风险与合规。

基于这五大核心场景,金蝶进一步做了细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结合AI能力和从用户处沉淀下来的经验,注入到智能体中,推动企业级AI落地。

目前,金蝶推出了金钥财报(财报分析智能体)、差旅智能体、招聘智能体、企业知识智能体,以及ChatBI(企业问数智能体)等。

以差旅智能体为例,其能够利用多Agent协同,匹配员工个性化差旅偏好,全自动完成行程规划、机票、火车票、酒店预订,并为用户提供行程专属企业支付码,实现支付即报销,让企业直接支付账单,还能够对企业实现支付记录、账单、发票三流合一,保障费用真实合规,并对费用自动归集,不需要企业再去做复杂的管理会计的分析等工作。

可见,垂直场景的专科智能体,自动打通了繁杂的流程,能让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另外,这些智能体,每一个都是多智能体协同作战,比如金钥财报智能体,它能够对企业财报进行分析。而分析财报的过程,就有包括成长能力分析智能体、盈利能力分析智能体、核心财务分析智能体、行业变化分析智能体等多达数十个智能体共同完成。

“在工作场景下,多种Agent的采用率,预计在未来3年会超过50%。”云之家CEO宋凯如此说道。

不过,金蝶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几个智能体产品的推出,最终目标还是要深入到企业核心管理系统之中。

刘仲文提出,“场景与智能体具有强耦合性 —— 每个智能体专注于特定场景,完成该场景下的任务输出,形成‘一个场景对应一个智能体’的闭环。最终,这些智能体将通过协同联动,构建成一个人机协作的智能体网络。”

智能体虽好,也不能缺少一个坚实的底座。

支撑上面这些智能体的技术底座,是金蝶云·苍穹2.0平台,该平台的底座还是云原生技术,第二层则是数据,再往上是模型层和可信层。

针对企业端,金蝶云·苍穹可提供四大平台套件,过去是应用开发平台,企业业务对象流程、企业建模、集成,“而今天强化两端,一是Agent的开发平台,二是分析平台,也就是ChatBI。再往上是构建出了金蝶的SaaS产品,以及今天的各种智能体。”李帆说道。

而基于金蝶云·苍穹Agent平台上开发出来的智能体,非常有多样性,不光可以集成在APP端、H5等,也可以嵌入到企业内部的软件,甚至是无界面操作,通过API调用到SaaS层进行应用。

也正是这些多种多样的智能体,构成了金蝶各种丰富的应用场景。

从云计算技术底座,到中间PaaS层工具,再到上层SaaS应用及智能体应用,金蝶正逐渐将能力深入企业管理AI赛道。

从订阅制到按结果收费

软件公司探索新商业模式

如果按照既定的订阅制收费,那中国SaaS的今天,很可能是企业级AI的明天。

企业级系统大概可分为三层,一是记录系统,比如财务系统;二是差异化系统,可能是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其迭代速度相对较快;一个则是创新系统,属于新的业务板块,其迭代速度更快。

在金蝶中国执行副总裁、经营中心总裁赵燕锡看来:“不同的系统,其AI建设策略不一样。”

具体来说,核心系统往往是增强型,原来SaaS应用不变,通过叠加AI技术来提升效率。如财务审单过程中,可以基于生成式AI,解决合同附件审核、形式审核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差异化系统中,往往是从增强叠加开始,原来SaaS应用不变,叠加AI能力,但随着业务的变化,后续可形成独立的智能体,能够独立闭环,成为一个AI原生的产品。

而在创新系统中,“我们鼓励大家使用AI原生的套件或AI原生来进行自建,如AI招聘、AI直播、AI营销策划等。”赵燕锡说道。

不管在哪一层级的系统,如果在商业模式上还要走SaaS订阅制的老路,无异于重蹈覆辙。

金蝶云服务业务中,云订阅服务年经常性收入(ARR)34.3亿元,同比上升20%。从2020年到2024年,金蝶的云订阅ARR从10亿元壮大到34.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CAGR)率高达36%。

尽管随着金蝶云服务业务的营收在不断扩大,但订阅式的商业模式,也才刚刚看到盈利的曙光。而这个成绩在中国软件公司中,已经是佼佼者。

也正因此,在AI时代,金蝶也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赵燕锡表示:“在AI时代,会从功能收费转向按结果收费的模式。如抖音过往是按流量广告收费,现在则是按AI推荐撮合的成果进行收费。智能匹配对应的产品和流量,是大势所趋。”

所以,中国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也要从SaaS向RaaS转变,SaaS是订阅模式,RaaS是Result as a service,即按照结果收费,“我们今天演示的差旅智能体就会按照出差行程数量进行收费,这也是按照成果收费的一种模式。”赵燕锡说道。

这一商业模式转变的基础,就是智能体具备自主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可以完成一个场景的闭环,而这个场景带来的价值是可衡量的。

另外,除了面向B端商业模式的转变外,金蝶也开始尝试向C端业务拓展,金钥财报智能体也是其首个面向C端推出的产品。

“这款产品的商业模式会是B端和C端两轮驱动,个人版已经有付费用户,而个人用户经过使用体验后,也会带动企业版付费使用。”刘仲文说道,“企业版有两类用户,基础账号和高级账号,提供的功能不同,定价机制也不一样。”

金钥财报智能体C端用户会员页面

这也符合光锥智能近两年的观察,由于AI大模型的能力进化,软件产品的受众是B端还是C端,这个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为结果付费,有希望能带动企业为AI软件付费的意愿,从而打破中国软件“赚钱难”的怪圈。

对于中国软件企业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AI能够为企业降本增效,但行业也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同质化竞争问题。

而对于金蝶而言,就像徐少春所说,金蝶正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而未来几年,金蝶是“增效不增人”,着力提高公司的人均单产。也只有不断提高人均单产,才可能最终摆脱软件收入难的困境。

(举报)

光锥智能公众号

光锥智能公众号

7995 文章 1244368 浏览次数 950300 粉丝

评论 (11)

User avatar

金蝶的AI转型,未来可期,真让人期待!

User avatar

感觉金蝶的AI,这波是真牛逼!

User avatar

别太认真,金蝶的AI,我有点好奇!

User avatar

这种趋势,我支持!未来一定很精彩!

User avatar

感觉金蝶的AI,简直是下一代巨头!

User avatar

这种转型,我感觉金蝶要变聪明了!

User avatar

别太兴奋,但确实有点意思,未来可期啊!

User avatar

感觉未来世界,金蝶的AI会统治一切!

User avatar

嘿嘿,AI玩转金蝶,这波操作我支持!

User avatar

别我说,金蝶这波转型绝对是有点意思!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