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4小时前 53 浏览次数 0 评论

不会编程的设计师,用 Claude Code 2天做了个小红书评论回复 AI 插件

AI中国
AI中国

发布了 11055 文章


插件workflow(GIF)


我最近在小红书上持续分享 AI 设计相关内容,看着点赞、收藏、评论数不断上涨,感觉内容还是有价值的。


但,回复评论,却成了我的负担。


i 人社交焦虑


作为 i 人,我每次回复前都要反复斟酌:这句话会不会太生硬?这个词用得对吗?遇到涉及知识盲区的评论,更是要立刻去查资料、补知识。


通常,我的解决办法是把笔记内容和评论一起复制给 ChatGPT,让它生成几条回复建议作为参考,我再挑选编辑。


这意味着要在小红书和 ChatGPT 之间反复切换,一条评论下来至少要 5 分钟。


能不能直接让 AI 出现在评论区,点一下就生成?


后来,我想了个解决办法:正好我最近在尝试学习用 Claude Code 来进行 vibe coding,做一些自己能用的东西(目前都只是在做一些小的交互和 UI,后续会挑一些自己的 Vibe 小作品陆续分享出来)


于是我就想,这个需求不是正好可以用 Claude Code 来尝试吗?我尝试把我的背景、问题、目标、设计想法写成 prompt,丢给 Claude Code。


把需求拆成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Claude Code 要知道什么?


笔记内容、当前评论、父评论、我的人设。这四个信息组合起来,才能生成符合语境的回复。


但笔记内容有个麻烦:我的小红书笔记是长文转图片,图片笔记里还包含多张图片。图片里的信息才是重点,正文里纯文字信息量根本不够。所以我需要一个支持视觉的模型来「读懂」图片。


我选了 OpenRouter 的 qwen-vl,成本极低,每次调用不到 5 分钱(当笔记8000字左右时)。


而生成回复这件事不需要视觉能力,只需要理解文字。我选了 DeepSeek v3,中文理解能力强,回复质量高,成本比 ChatGPT 低。


第二个问题:成本怎么控制?


每次点击都重新理解一遍笔记内容,成本会炸。必须缓存。


第一次点击时,调用视觉模型理解笔记,把结果存到本地。后续再点击同一篇笔记下的其他评论,直接用缓存。


生成的回复也要缓存。关闭悬浮窗后,再次点击同一条评论,不调用 API,直接展示上次的结果。


第三个问题:交互怎么设计?


最自然的方式,是把 AI 图标嵌入到小红书的原生交互区域。评论下方本来就有「点赞」「回复」按钮,在后面加一个「AI」图标。


点击后,页面右侧弹出悬浮面板,显示 3 条生成的回复。每条回复都有独立的「复制」按钮。不满意的话,可以点「重新生成」。


生成过程中,显示一个跳动的点点点动效,让用户知道正在工作。


第四个问题:视觉怎么融合?


众所周知,AI 生成的 UI 大概率蓝紫色,主要是因为开源前端框架 Tailwind 创始人 Adam Wathan 五年前将 Tailwind UI 中的每个按钮都设为 “bg-indigo-500”,这导致地球上每个 AI 生成的 UI 也都是靛蓝色的。


因此,要特意加一句:「不用蓝色、紫色,不用渐变;图标样式和小红书原生的点赞、评论图标保持一致。」


把想法扔给 Claude Code


四个问题梳理清楚后,我把它们组织成一个完整的 prompt,发送给 Claude Code。


15 分钟后,代码完成了。


我打开生成的代码文件夹,结构如下(我其实看不懂,就看个目录):


xhsAgent/

├── manifest.json      # 插件配置

├── js/

│   ├── content.js    # 核心逻辑

│   └── background.js # 后台服务

├── css/

│   └── content.css   # 样式

└── settings/

    ├── settings.html # 设置页面

    └── settings.js


代码量不大,500 多行,但每个功能都实现了:


监听评论区,评论加载完成后,自动在每条评论后面插入 AI 图标。


点击图标时,先检查缓存。没有缓存,就提取笔记的标题、正文和图片 URL,调用视觉模型理解内容,存到本地。


生成回复时,把笔记内容、评论上下文、用户人设拼成一个结构化的 prompt,发给 DeepSeek v3,要求返回 JSON 格式的多条回复。


悬浮面板 用绝对定位固定在页面右侧,样式完全模仿小红书的卡片设计。


我把插件加载到浏览器,打开一篇笔记的评论区。AI 图标出现了,嵌在「点赞」「回复」后面,毫无违和感。


点击图标,右侧弹出面板,跳动的点点点。几秒钟后,3 条回复出现。


我挑了其中一条,点击「复制」,粘贴到小红书的评论框,发送成功!


就这样,原本我需要 3 到 5 分钟的工作(带着 context 问 ChatGPT),现在点一下就可以了。


四个核心设计


回头看,这个插件能用得顺手,主要因为四个决策:


1 视觉模型和生成模型分离


笔记理解用 qwen-vl,生成回复用 DeepSeek v3。两个模型各司其职,成本和效果都能控制。让我可以在设置页面分别配置两套 API Key 和 Base URL。




2 多级缓存机制


笔记内容缓存到本地存储,生成的回复缓存到内存。同一篇笔记只理解一次,同一条评论不重复生成。成本降低 90%。



3 父评论追溯


小红书的评论是嵌套结构。如果用户回复的是「回复的回复」,插件会向上追溯父评论,让 AI 理解完整的对话链。生成的回复才能切题。



4 原生化视觉


所有样式参数都从小红书的 DOM 元素里提取:font-familyborder-radiusbox-shadowcolor。插件的视觉完全融入小红书,没有「外挂感」。



多年 UI 设计师,第一次「写代码」


我在大厂做了 6 年 UI 设计师,HTML 和 CSS 能看懂一点,JavaScript 完全不会。以前想做点什么工具,要么找开发朋友帮忙,要么就只能停留在想法阶段。


现在,不一样了。


整个过程,我重点做的就是那一个 prompt。没有配环境,没有查文档,没有调试报错。


Claude Code 理解了我的需求,15 分钟后,生成了可以直接运行的代码,还教我怎么安装:



我加载插件,报错了,我直接丢报错截图给它,


Claude Code 图像识别也越来越准,安装问题很快我就弄好了


下一步是模型配置,Claude Code 也非常周到的给了我建议:



最后一步就是在网页端打开小红书,点击 AI 图标。它就正常工作了。


这一刻,非常期待。


让我意外的是,UI 做得比我预想的还好。


看这个 AI 自己加的「保存成功」提示条,圆角、颜色、描边、字号都可以说是完全没毛病,除了阴影有点重,但完全不影响使用!



我只说了「要有缓存机制」,它自动实现了两级缓存:笔记内容存本地存储,回复结果存内存。


我只说了「视觉要融入小红书」,它把所有样式参数都从小红书的 DOM 里提取,圆角、阴影、字体、配色,完全一致。


我只说了「要追溯父评论」,它自动识别嵌套结构,向上查找完整的对话链。


这些细节,是我在设计阶段想到了但没说清楚的。AI 自己补充了。而且补充得很合理。



这种感觉,就像你给一个资深开发提需求,对方不仅完成了你说的,还主动优化了你没想到的。


作为设计师,我第一次体会到「想法直接变成产品」的感觉。不需要等开发排期,不需要来回沟通,不需要学习编程语言。把需求拆解清楚,用自然语言描述出来,AI 就能理解并实现。


当然,prompt 的质量决定了代码的质量。需要把交互细节、视觉要求、技术约束说清楚。但这正是设计师擅长的事:把抽象的想法拆解成具体的逻辑。遇到不懂,直接问 ChatGPT,它说的可比问程序员还靠谱。


从想法到上线,不到 2 天。大部分时间在思考需求和调试 prompt,真正的编码时间只有 15 分钟。


继续做下去


目前这个版本已经够用了,但还有一些方向可以探索:


  • 回复风格学习


让 AI 分析我之前的回复记录、学习我的语气、用词习惯、甚至从我的主页中帮我调整我的人设,生成更符合我人设的回复。


  • 情感识别


分析评论的情感倾向(正面、负面、疑问、吐槽),针对性地调整回复策略。


  • 多平台支持


把同样的逻辑扩展到公众号。


更重要的是,回复评论不再是一件让我焦虑的事。我不用反复斟酌措辞,不用担心说错话,不用在两个页面之间来回切换。


如果你也是内容创作者,也在为回复评论焦虑,不妨试试这个思路。把重复性的工作交给 AI,把精力留给更有创造性的事。


Vibe Coding 的一些思考


自己是第一个用户


Anthropic 产品经理在采访中表示内部所有人员就是 Cloud Code 的第一批用户,他们把想法 code 成原型,直接内部使用,用得多的就上线,用得少的就知道出问题出在哪儿。这种「自己是第一用户」的工作方式,保证了产品的快速迭代和飞速发展。


我做这个插件也是一样。我之所以 vibe coding 了这个评论回复 AI 插件,源于我在小红书发了 10 篇笔记后发现的真实痛点:i 人回复评论时的语言组织困难。我就是第一个用户,我知道哪里不顺手,知道要改什么。而且我相信,不只我一个人有这个困难。


Design is how it works 设计在于其工作原理


这是我第一个靠自己从想法到真实可运行的项目,而不仅仅只是原型。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持续迭代。随着我继续深度使用小红书笔记创作工具,我会发现更多问题,也能马上解决它们。想法和实现之间不再有断层。


这让我想到了乔布斯的那句话:「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设计不仅是外观和感觉,更是它的工作原理)」。跳出设计师思维,承担起产品功能运作与维护责任。


工作模式的改变


试想未来,当设计师能用 AI 工具把想法直接变成可运行的产品,我们不再只是画原型、画界面、等待排期,而是可以直接开发真实可运行的产品;把数据库、模型微调这些更技术的活交给专业程序员就行。


所以我认为 AI 不会替代设计师,而是让设计师从「设计者」变成「实现者」让「想法」和「实现」之间的距离缩短了。


试错的勇


在这次 vibe coding 的过程中,我更清楚知道了仅作为 UI 设计师的局限性:对模型、技术、数据的不了解,会产生恐惧心理,怕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做错了。


而如今 AI 时代什么都可以问,什么都可以查,什么都可以试。最重要的是去用产品、去深度使用,去试错,去迭代。


失败了又怎样?


反正,只有自己知道。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AI设计师阿东”,作者 “AI设计师阿东”

AI中国

AI中国

11055 文章 1989866 浏览次数 950300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