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源Byte,作者 | 柯基的柯
一个“超级大招”的传闻,突然被爆出。
9月4日,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爆料,DeepSeek正秘密开发一款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AI智能体,它无需复杂指令,能自主学习并执行复杂操作,计划在今年最后一个季度重磅发布。
公司创始人梁文锋亲自带队,剑指OpenAI。
官方尚无回应,但这一爆料并非无迹可寻。
在DeepSeek 8月的最近一次更新中,也就是DeepSeek-V3.1上线,其官方发布的升级公告中就提到:DeepSeek-V3.1具备更强的Agent能力,通过Post-Training优化,新模型在工具使用与智能体任务中的表现有较大提升。

截图来源于DeepSeek官网
追溯这条赛道的过往,创业公司、互联网大厂虽频秀操作,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
雷声大,雨点小。先行者们只留下了一地鸡毛。
DeepSeek的这次出手,可以说是“全村最后的希望”。
一地鸡毛的故事
2025年的AI Agent赛道,规则大变样。
过去那套“一个概念+顶级VC+大力营销”的融资逻辑,突然就玩不转了。
Manus,成为第一个被戳破的泡沫。
3月6日凌晨,Monica.im发布了一款通用型AI智能体产品Manus。那阵仗堪比iPhone首发,内测邀请码被炒到上万元,二手平台甚至有黄牛挂出10万的天价求购。
Manus发布几天后,来自MetaGPT的华人团队放出一款新产品——他们宣传仅用了“饭后三小时”便做出了一款复刻Manus,并开放给所有人使用。
坦率地说,这就是个组装厂,没太多技术含量,将Anthropic的Claude Sonnet模型当作核心引擎,配上29个预置工具,用一套类似Code-Act的框架那么一协调,一个所谓的“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就诞生了。
那些所谓的智能任务虽然执行起来科技感十足,但最终落地却漏洞百出,有用户让它规划一趟旅行,它能给你推荐“南极火锅优惠券”。
但资本可顾不上这些,今年4月,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B轮融资,直接把它的估值顶到了5亿美元。钱烧下去,热度直接炸锅。最疯狂时,其Web访问量一度冲到2376万,甚至把老牌AI工具Cursor都甩在了身后。
一个虚假的繁荣。
Manus的溃败,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商业模式完全脱离了中国市场的现状,19至199美元/月的三档订阅价格,简直是在开玩笑。作为对比,字节跳动“扣子”的海外版,最低仅需9美元。

截图来源于Manus官网
4月16日,在亚马逊云科技大会上,Manus联合创始人张涛称,Claude是做智能体最好的大模型。
使用Claude模型,虽然在短期内迅速验证概念并进入市场,但同时也带来了关于数据安全和跨境合规风险等问题。
随后,便是爆火之后的跌下神坛。据外媒披露,其用户数从峰值2000万暴跌至1000万,付费转化率仅有惨淡的5%,而单次任务成本却高达2美元,算是透支了市场的信任。
最终,在美国资本的合规审查要求下,Manus灰溜溜地清空国内社交账号,官网屏蔽中国IP,总部迁往新加坡,彻底逃离了中国。
一个被资本吹上天的神话,就这么破了。
即便Manus来到海外,所身处的生态环境怕是更为恶劣,一位印度老哥的神操作,直接在智能体上来了一把地狱级别的笑话。
Builder.ai,一家英国公司,创始人是一位印度裔,口号喊得巨响:“做App像点披萨一样简单”。背后却是印度工程师“假扮AI”。你没有看错,是“真人工智能”,完全的人手操作——手动敲代码。最终暴雷,坑惨了微软和软银。
可以说,放眼全球,整个赛道并没有给出像样的答案。
大厂靠不住
既然创业公司靠不住,那么资源雄厚的互联网大厂呢?
答案不太乐观。
那些互联网巨头的的规模优势,在这个需要极致专注和产品创意的赛道上,压根就跑不起来。
用户们把这些大厂出品的Agent,戏称为“薛定谔的智能”,或是“人工智障”。
这些吐槽并非空穴来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项NANDA研究报告指出,在调研的300多个企业AI项目中,仅有5%真正带来了销售额的提升,剩下95%——全部未达成预期的投资回报。这证明,即便是在被认为更容易落地的B端,大厂Agent的效果同样远不如预期。
巨头之间,同样充满了战略上的迷茫与冲突。微软CEO纳德拉在高呼“SaaS时代即将终结,Agent将接管一切”,而Salesforce的贝尼奥夫则反唇相讥:“Copilot不过是回形针助手2.0!”
如此高管间的口水战,在智能体领域上比比皆是。
将视线挪回国内,BAT虽然屡屡出手,但鲜有佳绩。
百度心响作为国内首个移动端的通用超级智能体App,它在4月的开发者大会上被高调发布。然而,仅仅公测4个月后,就在百度的内部会议上,被点名“明确要减少投入”。

截图来源于心响官网
就这样,曾经的高频迭代不见了,苹果App Store上,它的“最后一次更新于三周前”。
大厂多少是欠缺开源精神,都在痴迷于构建自己的“护城河”,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割据。“百度、阿里、字节的Agent工具接口各自为战,开发者适配到怀疑人生。”一位开发者在社交媒体上抱怨。
而流行于大厂的“PPT精英”文化,更是在创意的层面,遏制AI爆款的出现。
今年年中,阶跃星辰旗下,由前字节跳动“皮皮虾”负责人张心皓操刀的“冒泡鸭”团队,悄然解散。张心皓本人,也被调整为顾问。这位深谙大厂产品方法论的精英,习惯了快速迭代、功能堆砌、数据驱动,但这些在“冒泡鸭”这个角色扮演应用里,全失灵了。
大厂内部以PPT为导向、以汇报为核心的文化,使其产品经理们习惯于将办公工具等成熟场景直接迁移到AI创业中,却早已失去了“手搓”的艺能,即一个贴近用户真实需求产品的能力。
也就是说,在教育、医疗等垂直领域,大厂精英们擅长做PPT,却不懂医生需要什么,老师需要什么。
据统计,从2024年至今,“六小龙”已有至少22位高管离职,仅今年上半年就有12位。上述这些高管,大多拥有大厂背景,且部分已经回流大厂。
一些手搓应用的小团队正在进入资本的视线,刘小排的AI修图工具单月创收9万美元,这一数字让许多大厂背景的创业者汗颜,这些“手搓应用”团队规模小,但效率惊人。他们不需要百万用户,只需服务好一个细分领域。
“已经有VC开始关注这类手搓团队的项目,”一位投资人私下透露,“只是迫于目前的行业形势,并未大规模出手,我们需要一些案例来验证可行性。”
这,或许才是大厂精英们的最大悲哀。
被迫下场
DeepSeek亲自下场做Agent,多少有点无奈的意味。
从过往媒体对于梁文锋的描述中,专注、聚焦是其标签。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在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曾表示,梁文锋一门心思做AGI,根本没有想做一个App。
但DeepSeek的话语权,早已在不经意间确立。
DeepSeek发布V3.1版本时,其文档中有一句极不起眼的注释:“UE8M0 FP8是针对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
正是这串代码,直接引爆资本市场,让一众散户迎来了难得的超级牛市。
AI芯片企业寒武纪的股价,当月涨幅高达110%。“UE8M0 FP8是为中国市场特别定制的模型格式,对中国的芯片厂商比较友好。”Omdia首席分析师苏廉节一语道破天机,DeepSeek已经拥有了定义硬件标准的能力。
它的影响力是全球性的。
DeepSeek R1在年初的发布,用开源的方式,以区区数百万美元的研发成本,实现了对标甚至超越OpenAI顶尖产品的表现,行业内外一片震惊:Meta的GenAI部门高管,年薪都不止100万美元。
这一举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迫使多年未有动作的OpenAI,重新提供了开源权重模型。
DeepSeek,改变了游戏规则。
现在,轮到应用了,构建一套完整的AI生态,只有算力和大模型是远远不够的,最终的落地,需要应用。
当市场一再证明,其他人都无法打造出能匹配其顶级模型的应用,无论是Manus那样的“缝合怪”,还是大厂那些“人工智障”,都未能完成这个任务。
但整个行业需要一个样板间,即一个真正的AI Agent应该是什么样子。
气氛已经渲染到这个节骨眼上了,这个曾经用R1搅动全球格局的团队,得自己亲自打通从技术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在传闻中,与这款革命性智能体一同蓄势待发的,还有那款被市场期待已久、真正对标GPT-5的下一代推理模型——DeepSeek R2。
两条战线同时推进,其野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