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1月前 92 浏览次数 11 评论

靠人脉吃饭的零一万物,能撑多久?

发布了 7995 文章

实践出真知


李开复,前苹果、微软、谷歌高管,创新工场和零一万物创始人,无数人年轻人心目中的创业导师,正在迎来新的麻烦。


他在2023年创立的零一万物,被称为“大模型六小虎”之一。我在《留给百川的时间不多了》中提到,王小川的百川智能陷入高管离职潮。后来我盘了盘发现:


相比同为“大模型六小虎”的百川万物,零一万物离职高管的数量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近,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谷雪梅离职,正在筹备创业。她在零一万物有很高威望,主要负责模型预训练和C端产品。


其实,谷雪梅的离职并不令人意外。今年以来,零一万物开启业务大收缩,C端业务基本淡出,重心聚焦在数字人、模型定制和部署这样的B端业务,C端团队的调整是必然的。


只是让人意外的是,不仅仅是谷雪梅,零一万物的高管离职人数相当多,排在“大模型六小虎”前列。


李先刚(技术副总裁)、潘欣(首席架构师)、戴宗宏(技术副总裁)、黄文灏(算法负责人)等高管都陆续离开。他们不是普通高管,而是都是联合创始人,称得上是李开复的左膀右臂。


离职的高管,要么加入字节这样的大厂或者其他创业公司,要么干脆自己创业。



于是,有人抛出尖锐问题:“创业导师连自己的团队都稳不住,还教别人创业?”“李开复作为创业导师,真的适合创业吗?”


“最年长CEO”的创业热梦和冰冷现实


在AI创业的赛道上,李开复的入场非常独特。


“大模型六小虎”创始人的年纪都不算大,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甚至是90后,这是一个典型的“年轻人世界”。李开复亲自下场时已经62岁了,算是业内最年长的CEO。


这应该是李开复第一次以创始人身份深度参与公司经营,毕竟之前在大厂是担任高管,在创新工场主要是做投资。


外界有很多疑问:“创新工场投过小米、字节、美团等明星企业,明明可以躺着赚钱,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创业?”


李开复的回答,交织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他一方面坦言,创新工场的规模有限,如果只是投资只能占非常少的份额,就算做成了也没多大意义,另一方面引用了乔布斯的一句话:


“每一个人一生有很多点,我终于来到一个机会,把这些点全部串在一起。我相信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串这些点的。”


言外之意,他认为自己过往数十年的深厚积淀,正是为AI准备的,自己生来就该做这件事。


至于为何亲自出任CEO?他直言自己的目标极高,想找一个“年轻版的萨提亚·纳德拉”(微软现任CEO),但跟很多人聊过后都觉得不合适,于是亲自披挂上阵。


零一万物从诞生第一天就野心勃勃,摆出“通吃”架势:既要搞大模型研发,又要砸钱建千卡GPU集群,还要铺开To C应用。



2023年,零一万物以10亿美元估值完成天使轮融资,跻身独角兽。这对于李开复只是个小目标,他立志要“打造万亿美金市值”。“零一”代表的是数字世界,从0到1,乃至宇宙万物。


然而,理想饱满,现实骨感。


《智能涌现》报道,2024年底零一万物裁撤了预训练算法团队和Infra团队,其出海的六个To C项目组大多逐渐关停或者合并。


今年年初DeepSeek爆火,零一万物感受到风向变化,立马放弃超大基础模型,并且成为“大模型六小虎”中首个率先拥抱DeepSeek的玩家,同时不断收缩战线。


只是,业务线的剧烈调整,不可避免地与高管们的初心、权责、利益乃至职业前景发生激烈碰撞。离职潮,几乎是这场战略收缩风暴的必然副产品。


最近,智谱AI冲刺IPO,可能成为“大模型六小虎”中首个上市的玩家,而零一万物新融资迟迟没迹象。再叠加高管的接连出走、业务线的持续收缩,让其陷入更大的不确定性,质疑声一浪接一浪。


在我看来,李开复不太像冲在前面、敢于冒险的创业者,反倒更像步步紧跟、杜绝风险的投资者。


这是过去零一万物业务收缩的关键,也是制约它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关键。


李开复的经营之道,投资思维下的谨慎和迷失


深入观察李开复掌舵零一万物的经营风格,可以发现一个鲜明的特点:


非常谨慎,精打细算。


他的经营哲学,清晰地体现在他的几个公开观点中:


“可以做To B生意,但不能亏钱;


烧钱可以,但“烧1块必须赚回6毛”;


业务可以拆分独立融资,但要先去找投资人聊,看有没有人愿意投;


多模态的很多进展都基于很酷的demo,但是很酷的demo没有客户愿意买单,不能靠它赚钱,没有用。”


李开复还给经典的“PMF”(产品市场匹配度)理论加了两条紧箍咒:技术(Technology)和成本(Cost),合称“TC-PMF”。他认为,降低推理成本至关重要,这是AI与移动互联网的最大差别。



对成本和风险的异常敏感,烙印着深刻的投资人思维。不过,他自己认为投资人与创业者的身份并不矛盾:


“OpenAI CEO Sam Altman,也是在创业者和投资人的身份之间来回切换过。”


然而,Sam Altman恰恰是那个最“不精算”的代表——他主导下的OpenAI,长期坚守非盈利初心,烧钱十年才换得现在的头部地位。即便现在商业化压力山大,预计到2029年都难盈利,OpenAI仍然维持着非营利组织主控的公司架构。


当然,不是说零一万物就一定要对标OpenAI,毕竟二者不是同一个级别,只是说它缺少了前瞻意识和战略定力。李开复给外界的印象,也是往往陷入矛盾和摇摆之中。


比如,他擅长为创业者规划路径,但亲自操盘时开始“既要又要”,最后又不断收缩;既想要长期发展,又要求每笔投入立马变现;为降低风险拆分业务,但又渴望打造万亿市值。


创业过程中,坚持和放弃有时候的确难以平衡,就怕“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样样通、样样松”。


现在资本变得更加理性,早就不是到处撒钱了,而是看重差异化优势。看看现在的“大模型六小虎”,已经开始走出分化的路:


百川万物虽然也陷入团队动荡,但在收缩战线时画出“AI医疗”这张饼;月之暗面还有Kimi这张牌;阶跃星辰和MiniMax主打多模态大模型;智谱以开源生态和通用大模型为核心,而且正在冲刺上市。


反观零一万物,现在给市场讲的故事是“To B”,自称“最懂大模型的应用公司”,说白了就是帮企业做数字人,或者给企业做AI的定制和部署,但差异化的优势并不明显。


而且To B业务是块硬骨头,考验战略定力,零一万物能不能持续啃下来还有待观察。


B端硬骨头,人脉开道,能啃多久?


创立零一万物的时候,李开复直接放话:“这次创业,我十年不套现。


咱先不说变现,能挺过十年才是王道。毕竟在ToB赛道上赚钱,比想象中难的多。


首先,现在国内很多B端企业都把钱花在刀刃上,对付费买AI服务这件事不算积极,除非有明显效果。


更棘手的是,这个赛道早已挤满重量级玩家。华为、阿里、腾讯等巨头凭借强大的云生态和客户基础,打起价格战轻车熟路。零一万物这类创业公司,没生态、没规模,价格战根本打不起。


李开复的策略是只找大老板,一年找10个大客户,每个收千万。而且,他表示自己的人脉也是一大优势,他表示:“我毕竟年纪、经验、人脉都摆在这里,中国的大老板们,我能敲开门的机会会比其他友商多得多。”


这话听着霸气,但是靠人脉吃饭,能撑多久?



靠刷脸、刷资历敲开企业门,或许能赢得几次机会。但B端生意的核心壁垒,在于能否将“关系单”转化为可规模化、可持续、可复制的业务模式。


目前看来,零一万物还没展现出这种能力,缺乏标准化、可批量交付的应用解决方案。要知道,各行各业的需求千差万别,如果只是一次性的高成本定制,边际成本居高不下,盈利和扩张会很难。


零一万物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话说回来,我觉得创业导师跟创业者基本是两类人。


导师追求“稳定可控”,创业者必须“敢闯敢赌”;


导师擅长“纸上蓝图”,创业者得在“泥泞中试错”;


导师习惯“光环加身”,创业者直面“至暗时刻”。


所以,创业导师的光环是加分还是枷锁?创业导师亲自下场,是降维打击,还是纸上谈兵?


李开复的创业课,或许才刚刚开始。


结语


创业导师总在岸上教人游泳,当自己纵身跃入商海,才发现浪潮远比想象中汹涌湍急。


李开复和他的零一万物,正处在转型的惊涛骇浪之中。零一万物的业务收缩和团队离职,是他创业路上所经历的荆棘。


当然,还是要肯定李开复“活到老,干到老”的创业精神,毕竟他已是花甲之年,还能亲自入局。只是,他的创业显露出一个尖锐问题:


创业导师的金科玉律,在自身实战中是否依然有效? 那些关于人脉、资源、风险控制的教科书式箴言,在瞬息万变、九死一生的创业场中分量有多重?


文章来自于“一点财经”,作者“一点.大科技组”。




7995 文章 1244368 浏览次数 950300 粉丝

评论 (11)

User avatar

靠人脉起步,还是稳住船?

User avatar

稳住船,稳住船,稳住船!

User avatar

这事儿,有点像在玩捉迷藏,真让人头大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事儿,得看谁在“起船”

User avatar

这事儿,说实话,有点太搞怪

User avatar

要是能稳住船,那才是聪明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事儿,得看具体情况,各有千秋

User avatar

靠人脉?这感觉有点像剧本,太套路

User avatar

稳住船?这才是真男人,别瞎折腾

User avatar

感觉这人脉什么的,都是些浮云,实打实干才靠谱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