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8 日,纽约,戴尔科技投资者日。
迈克尔·戴尔在台上宣布了一组激进的数字:未来四年营收增速翻倍、EPS目标翻倍、股息承诺延长至 2030 年。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更早之前对全公司说的那句话:
五年后,会有一家比我们更快、更聪明的戴尔。我们必须成为那家公司。
几天后的 10月 13 日,在一场深度访谈中,这位戴尔科技的创始人进一步解释了这次转型的底层逻辑。
他不谈大模型性能,也不谈算力芯片,而是抛出了三个更本质的问题:
AI工厂的原材料是谁的数据?
最大瓶颈是电而非GPU?
真正的制约因素是组织而非技术?
贯穿投资者日演讲与深度访谈的,是同一个判断:AI的进化是指数级的,人类组织的响应是线性的。
“变快的是AI,变慢的是人。”
基于这一判断,他正在主导戴尔的又一次转型: 从PC公司 → 数据中心公司 → AI工厂。
这是他职业生涯中又一次经历技术革命。
而这一次,可能是最彻底的一次。
第一节
AI 工厂的核心,是把数据变成 token
“你以为我们在卖服务器?其实我们在造 token。”
在投资者日和访谈中,迈克尔·戴尔强调:AI 的价值已经不只是模型本身,而是从数据中持续产出 token 的能力。
什么是 token?
可以理解为“智能的最小单位”:每一次AI回答、每一个决策、每一段生成的内容,背后都是海量 token 在运转。
✅ Token需求:从线性到指数
传统的大语言模型(LLM)处理的 token 数量已经很大了,而更大的转变才刚刚开始。
AI 不再是单个模型在运算,而是:
- 多模态AI(如自动驾驶、实时翻译)
- 多个AI代理并行协作(如智能客服系统)
- 每个任务背后,一连串逻辑流程同时启动,token需求以十倍、百倍速度增长
当你从单模型过渡到多代理系统,token的数量会指数级增长。
而这意味着:更多服务器、更强冷却、更大供电以及一套真正懂客户数据、能持续产出的“AI工厂”。
✅ 戴尔的定位:做AI的底座
戴尔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角色:
客户的数据是燃料,token是产品。
很多公司有数据,但没法直接用来生成有价值的智能。戴尔做的,就是搭建起“数据 → token → 智能”的路径:
数据在哪?在客户的边缘设备、本地系统里
怎么用?通过企业级AI部署,本地化运行
产出什么?成千上万个token,支撑AI工具的行动能力
他们AI战略并不复杂,但非常落地:让 token 能落地,能调度,能重复产出。
✅ 不谈愿景,只谈落地
很多企业谈 AI 时说的是未来:AI怎么改变行业、颠覆工作。而戴尔关注的是客户能否立即部署 AI。
他给出一组数据:
戴尔服务器网络业务,去年增长 58%,今年Q3增长 69%;
企业客户里,已有超 85% 计划将AI从云端迁回本地;
他们已经与 3000+ 家企业一起部署“AI 工厂”。
企业AI的核心问题,已经从“要不要做”变成了“怎么运转跑起来”。
一个核心公式:
“token产出能力 =数据质量 × 算力规模 × 电力供应 × 组织效率”
戴尔科技公司在这场 AI 的基础设施重建中,选的不是最具吸引力的路径,而是最务实的那条路:让每个 token 都能被稳定地产出、调度、使用。
这,才是所谓“AI 工厂”的真正含义。
第二节
戴尔盯的不是模型升级,而是电从哪来
为支撑AI工厂token产出的指数增长,电力已成为决定其上限的首要瓶颈。
在访谈中,迈克尔·戴尔指出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客户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请你们晚几天发货,我们的楼还没接上电。”
✅ AI竞赛的真正起跑线
过去我们谈AI时,常讲“训练成本”“推理效率”“大模型架构”。但现在,模型再好、服务器再多,没电就是摆设。
戴尔说:要生成上万亿个 token,就必须有大量计算力。 而算力的根本,就是电。
而这种的问题,正在成为很多大客户面前的现实瓶颈:
- OpenAI要建10GW级数据中心,但公开承认不确定电从哪来
- 企业客户告诉戴尔:设备可以先买,电力得排队
- 全球电网因建设周期长和能源政策限制,难以快速满足 AI 需求
所以,这已经不只是技术话题,这是一个能源问题。
✅ 让同样的电,做更多的事
戴尔并未止步于问题,而是通过硬件优化提升能效。
他介绍了几项具体措施:
冷板系统:让热量更快传导出去,服务器不会过热降频;
冷却分配器:集中控制冷却液流量,能节省一半以上能耗;
热交换后门:把热风“锁”在设备背后,避免房间变热。
听起来都是工程细节,但本质只有一句话:我们能让同样的电,支撑更多的AI任务。
✅ 电网跟不上,只能自己提效
戴尔预测,在未来几年内,AI设备数量会持续增长,但供电基础设施跟不上。这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现实:
训练一次GPT-4级模型,单次耗电数百万度
多代理并行推理,耗电量远超传统AI
每一代硬件都需要更强供电,但数据中心扩容有物理极限
别幻想无限电力,现在就要设计高能效的AI系统。
因此,AI 时代最基本的现实:不是你想部署就能部署,不是你算力够就能落地,而是:没电,一切白干。
而戴尔,正将“能源优化”从热门话题,转化为 AI 工厂设计的核心原则。
第三节
组织太慢,AI太快:戴尔如何重构流程
“变快的是 AI,变慢的是人。”
在解决电力限制后,迈克尔·戴尔在访谈中指出面临的另一挑战:AI 工厂已建成,技术高效产出,但企业运转的障碍往往不是技术,而是滞后的组织流程。
✅ 人慢 AI 快:小时级差距
戴尔提到:我们正在用 AI 优化销售、客服、开发、供应链等所有流程,因为如果不优化,人的速度根本跟不上 AI。
在技术端,大模型已经能在几小时内完成代码开发、技术支持、知识检索。但在组织端,流程还是按“天”“周”来推进的:写代码要走审批;客服回答要翻知识库;数据分析得交给 BI 团队排队处理。
这些流程,本来没错。但在AI时代却成为拖慢速度的障碍。
正如戴尔所说,这差距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组织必须跟上的紧迫现实。
✅ AI 带人走流程,不止口号
戴尔的做法不是培训,而是直接上工具,把 AI 融进每个环节。
他讲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我们做了一个叫 Next Best Action 的工具。它能从所有客户数据中,帮客服一开始就找到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工具可以:
- 自动阅读过往通话记录;
- 理解客户当前遇到的问题;
- 在客服开口前,就推荐出三种最可能的解决方式;
- 整场对话结束后,自动生成总结报告。
结果是:客服变快了,满意度提升;问题解决率提高,重复工单减少;人员流动成本也更低,因为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这相当于为每位员工配备了一个“聪明的搭档”。
✅ 简单动作背后的组织倒转
迈克尔·戴尔没有用“数字化转型”这类术语来讲他的做法。他给出的关键词是:数据先行,流程跟随,AI落地。
每个部门都做了一件事:把数据全部整合,重新梳理流程,再让 AI 去优化。
这看似简单,实施却极难。他坦言:
人不喜欢改变。如果一个人做了十年、二十年某件事,你突然告诉他,现在这件事要交给AI,他第一反应是拒绝的。
所以他采取的办法是:
从小流程改起,用AI直接替代重复性步骤;
将AI工具嵌入日常工具中,而不是另起平台;
鼓励团队试错,不断迭代,而不是一次性大重构。
不需要让所有人都懂 AI 原理,只需要让他们用得上,就能变快。
如今,现在戴尔科技内部:销售用 AI 草拟邮件;工程师自动调试代码;产品经理总结反馈。
这些应用的不是展示AI,而是少重复工作、多判断能力。
最好的 AI 应用,让人感叹:这事怎么突然就不难了?
底层现实:组织不变,AI 潜力也发挥不出来。戴尔用最简单方法,让 AI 提速。
第四节
客户不缺数据,缺的是激活它的能力
客户的数据,就是我们 AI 工厂的燃料。——迈克尔·戴尔
实际上,企业并不缺数据,真正缺少的是将数据转化为智能的能力。
✅ 数据堆在仓库里,是“沉睡资产”
过去十年,几乎所有大公司都在做数据中台、数据湖、大数据项目。但问题是,这些数据大多只是被收集起来了,而不是被用起来。
戴尔说:
“客户有大量的交易记录、用户日志、传感器信息,但这些数据只是躺在那里,并没有转化为智能。”
换句话说,它们像一桶桶汽油,装满了仓库,但从未被使用。
而 AI 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数据,而在于这些数据是否能被模型有效利用,产出有用的 token 和决策结果。
✅ AI 不靠“海量数据”,靠“专属数据”
戴尔明确表示:
“AI 不是运行大模型,而是激活专属数据。”
什么意思?不是你非要拥有全世界的数据,而是要用好你自己的数据,让它和 AI 一起产生价值。
- 一家制造企业利用机器日志训练设备维护模型,降低10%的设备停机时间;
- 一家银行通过交易记录打造风险监控助手,提升了欺诈检测效率;
- 一家医院基于病例数据构建诊断建议引擎,优化了诊疗流程。 这些智能的背后,不是模型本身,而是专属数据被激活的成果。
这些都不是模型能力本身,而是数据被激活后产生的智能。
✅ 为什么 85% 的企业开始“从云回家”
近年来约七成的大型企业,开始把 AI 部署从公有云迁回本地数据中心。
戴尔解释:
“企业开始意识到,最有价值的数据根本不会离开自己手里。如果要最大限度释放这些数据的价值,必须将 AI 部署于数据邻近的环境中。”
本地化部署能让企业更高效地激活专属数据,因为数据无需离开内网即可被模型利用。
他们的业务由此转型:他们不去与云厂商争抢计算力,而是担任 AI 落地的施工队:
帮企业挑选合适的模型;
搭建本地运行环境;
把私有数据直接接入模型;
让 token 的生产就在企业内网里进行。
现在,戴尔科技不再只是卖硬件,而是帮客户把数据变成智能。
目前,戴尔科技已与全球超过 3000 家企业合作,将 AI 工厂搬进客户本地机房。每家数据不同、模型各异,但共同点是:数据从记录过去,变成创造智能的燃料。
AI 时代的胜负,不看模型或 GPU 数量,而是能不能激活沉睡数据,让它从一堆记录,变成推动业务的决策引擎。
第五节
他不是靠规划赢,而是靠几十年的痴迷
如果说戴尔的公司之所以能在 41 年里完成 7 次自我重塑,靠的并不是提前规划好了未来,而是创始人一以贯之的逆向工程思维。
这一哲学始于迈克尔·戴尔 15岁的习惯:面对复杂事物,唯有深入其内部,才能理解其本质。
✅ 从拆电脑开始,到拆商业逻辑
1980 年代,15 岁的迈克尔第一次拿到 Apple II电脑。当其他孩子沉浸于游戏时,他却拿起了螺丝刀:
我想知道它为什么会动,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此后,他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戴尔公司的整个发展历程:
- 剖析PC制造流程,以“直销”模式重塑游戏规则;
- 重构供应链,将库存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3天;
- 解析IBM等巨头的运营模式,在夹缝中开辟道路;
- 颠覆自身组织架构,果断裁撤老旧部门,为AI业务铺平道路。
这种深入核心、再重新构建的思维,始终是他的行动准则。
✅ 他不迷信“战略”,迷信的是“问题本身”
在访谈里,戴尔提到自己从不把企业未来画成一张路线图,而是不断靠提问来推进。
“我从不认为我们能预测未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去问:这个东西为什么这样?它还能不能更好?”
这些问题不仅针对产品,也发生在管理上。 他会问:
- “我们的组织结构,是不是已经比技术本身慢了?”
- “我们的客户,真正需要的是硬件,还是结果?”
- “如果今天从零开始,我们还会这样做吗?”
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会引出一次调整、一次重构。
✅ “Dad Terminal”:一切皆可拆解
小时候,父亲送给戴尔一台“终端机”(Dad Terminal),那是他首次接触联网世界。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所有的复杂系统,都是由可理解的部件组成的。
“拆开它,就能理解它;理解它,就能改造它。”
他将这一洞察应用于企业管理,要求组织像一台“永远可拆解的机器”。在内部,他将“如果没有限制呢?”和“AI会怎么做?”追问,固化为公司文化,推动持续创新。。
41年来,戴尔不是靠战略文件走到今天。他的护城河,源于一种本能的思考方式:
先拆开,再理解,然后再重建。
从数据到 token 的转化,到电力、流程和数据的优化,迈克尔·戴尔的逆向工程思维贯穿始终,构建了AI 工厂的完整生态。
结语
戴尔 AI 转型,对我们有 3 点提醒
别只买模型,要问:谁帮你通电?
AI 落地靠交付能力,不是算法。客户关心的是:电力是否充足,模型能否高效运行?
别怕泡沫,要看客户部署节奏
我们看到泡沫,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电力巨大缺口。——迈克尔·戴尔。真实需求在催交付,不是炒作,是部署速度。
别求稳定,要学会自我重构
“多数企业不是被打败,而是自我毁灭。”五年后毁掉你的,是一个比你更快的“你”。
戴尔科技做 AI,从硬件、电力、组织一步步重做。不是表面 AI 化,而是真正落地生效。
变慢的是人,变快的是 AI。
不动的企业,只会被甩开。
参考资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WSsLSq40Y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k7WW2GVagY
https://fortune.com/2025/10/08/dell-technologies-ceo-michael-dell-ai-data-centers-bubble-tech/
https://www.linkedin.com/in/mdell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 深度研究员”,作者:AI深度研究员,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