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电影也能拿奥斯卡?学院派最新规则引爆行业讨论!
核心看点奥斯卡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扔下一枚重磅炸弹:使用人工智能(AI)协助制作的电影,将有资格角逐奥斯卡大奖!这一最新规则的出台,无疑给正在激烈讨论中的AI与影视创作关系,又添了一把火。规则解读:AI不再是“原罪”学院周一发布的新规明确指出,使用AI或其他数字工具,“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获得提名的机会”。这意味着,只要作品本身足够优秀,AI技术的参与不再是获奖的障碍。这一决策背后,是
核心看点
奥斯卡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扔下一枚重磅炸弹:使用人工智能(AI)协助制作的电影,将有资格角逐奥斯卡大奖!这一最新规则的出台,无疑给正在激烈讨论中的AI与影视创作关系,又添了一把火。
规则解读:AI不再是“原罪”
学院周一发布的新规明确指出,使用AI或其他数字工具,“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获得提名的机会”。这意味着,只要作品本身足够优秀,AI技术的参与不再是获奖的障碍。这一决策背后,是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建议,显示出奥斯卡对技术发展的开放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生成式AI(能根据简单文本提示创作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的技术)已经在今年3月的一些获奖影片制作中崭露头角。但学院同时强调,在最终评选获奖者时,人类的创造性贡献仍然是关键考量因素。
此外,新规还要求学院成员必须观看所有提名影片,才能参与决定最终获奖者的投票环节,确保评选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AI已悄然“入奥”?
AI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并非空穴来风。今年奥斯卡颁奖礼上,阿德里安·布罗迪凭借在电影《野兽派》(The Brutalist)中的表演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注:原文此处信息有误,布罗迪并未因该片获奖,且该片尚未大规模上映,此处根据原文信息改写,但保留事实核查提示)。据报道,该片使用了生成式AI来优化布罗迪说匈牙利语时的口音。无独有偶,获奖音乐剧《艾米莉亚·佩雷斯》(Emilia Perez)也被曝出使用了类似的声音克隆技术来增强演唱效果。
AI技术能够快速模仿或匹配艺术家的音调风格,或者进行细微的修改(如调整演员外貌),这使其在音乐和电影制作领域越来越受欢迎。
争议与担忧:AI是福是祸?
尽管AI带来了便利,但其使用仍然充满争议。艺术家和演员们普遍担忧AI训练素材的来源问题,以及AI对他们生计的潜在冲击。
在2023年的好莱坞大罢工期间,演员和编剧们就曾强烈表达过对AI取代人类工作的恐惧。著名演员苏珊·萨兰登在罢工现场直言:“如果有人能用我的脸、我的身体和我的声音,让我说我没说过的话、做我没做过的事,那绝不是好事。”编剧们也担心,制片厂会为了削减成本、节省时间,转而使用像OpenAI的ChatGPT这样的工具进行调研、构思甚至剧本写作,从而挤压人类编剧的生存空间。
虽然罢工最终达成的协议中包含了一些关于AI使用的保障措施,但行业内部对此仍看法不一。一些演员似乎拥抱了这项技术,而另一些人,如斯嘉丽·约翰逊,则对其可能被滥用于侵犯肖像权发出了警告。
技术瓶颈:AI离“奥斯卡级”还有多远?
动画师们在2024年接受BBC采访时表示,目前的生成式AI工具还远未达到能够复制他们高质量作品的水平,更不用说达到奥斯卡获奖标准了。
全球流媒体服务Rokit Flix的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乔纳森·肯德里克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像请一个蹩脚的作家来帮你写作。当然,它能完成一个大纲,但如果你需要有情感深度的东西,AI是无法帮你拿到奥斯卡的。
奥斯卡新规为AI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打开了一扇门,但这扇门背后,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技术的发展不可阻挡,但如何平衡技术应用与人类创造力、如何保障从业者权益,将是整个行业需要持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AI能否真正创作出赢得奥斯卡的“灵魂之作”,时间会给出答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