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3 hours ago 53 Views 0 Comments

千亿赛道新玩家:AI+玄学APP是下一个泛游戏风口?

AI中国
AI中国

Published 10550 Articles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朋友圈的 985 研究生如是说。


“AI 说我能暴富,但我书都没翻开。”


2018 年,一个男大学生因为朋友的怂恿,酒局中打开了一本星座占卜书,当他只是根据朋友的星座,念出书上对应的内容时,他居然获得了在场一帮女孩子的青睐。场面一度失控。


但他并没有被“乱花渐欲迷人眼”耽搁搞钱的念头,回去以后,他咨询了自己那个已经在做八字和算命的表姐,两人合计决定做一个公众号,专门发星座有关的内容,甚至星座和紫微、八字的交叉。


这是某位星座领域公众号博主的自述。同时,这也是无数玄学内容创业者的缩影。而这条赛道的天花板,远比他们想象的要高。


2021 年的夏天,抖音博主陶某白因分析歌手霍某感情一炮而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财富自由。


玄学,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消费市场中坚力量。


它或许会颓靡,但并不会消失。


(事前警示:请相信科学,本文旨在介绍、发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宣扬迷信。


泛游戏是中国移动于 2010 年第八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期间提出的互动娱乐业务战略,主张将游戏边界拓展至涵盖互动娱乐活动的广义生活方式。该概念由时任中国移动游戏基地负责人王钢提出,核心定义为“凡是互动的娱乐活动都是游戏”。-百度百科)


庞大的市场基础


目前市面上的玄学分为以下几种:



主流和较为常见的大概就是八字、六爻、星座、塔罗这几种,也是最为赚钱的。


据行业消息,一些在线求签的小程序,数月即达到上亿流水。


回到标题,今年 AI+算命,可谓是实打实在各大平台火了。


就连最近发布的关于不要用 deepseek 算命的帖子,都能获得某书几千赞的关注和热度。



今年 6 月,两款围绕“灵魂伴侣画像”的 AI 应用海外爆火出圈。其一,3 月上线的 Starla,在 6 月日下载量峰值已经达到 11 万,最高成绩美国 Appstore 总榜第 7,收入榜第 16,根据可靠数据,截至 6 月底营收已超过 218 万美元。


去年上线的 Astra,也是在 6 月下载量飞涨,日下载量峰值超过 10 万,月收入稳定 30 万美元,甚至超过了许多看似热门,但变现困难的工具类应用。


TikTok 等海外社媒上,关于这两款应用”算不准“的吐槽,反而让它们更火了。


Nebula 也是,它和 CHANI 一样,都属于占星类 APP,在 6 月的数据中,Nebula 的全球总下载量超 15 万,总收入达到 128 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Nebula 的运营公司是位于乌克兰的 OBRIO。在目前的环境中,能将占星这种看似“小众”的产品做到行业头部,可见其产品优势突出。


以及占星市场的潜力庞大。


Nebula 的总裁说,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相信占星等玄学。


这个市场放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和东南亚文化圈市场中,是更为庞大的。


每四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算过命。这是中国科协《第三次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的抽样调查报告》中的结论。


根据 2003 年中国科协调查显示,当时已有超 1/4 人口(约 3 亿人)相信算命;2020 年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内算过命或看过相的人口达 3.62 亿。


网易数读调研显示,78.81%的年轻人有过算命经历,主要依赖塔罗占卜、紫微斗数等方式。


据悉,在我国 14 多亿人口中,其中算过命的人群占比 45%,付费人群 16%,平均年消费在 1000 元左右,算命市场规模早已破千亿。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


这意味着,玄学在中国不是一个边缘文化,而是一个拥有数亿潜在用户的、极其庞大的主流市场。 其规模足以支撑起多个独角兽企业。



数据来源贝哲斯咨询


AI 更懂玄学用户的偏好?


经济低迷的当下,算命玄学异军突起,这些例子恰恰说明,好的产品并不需要依赖十分庞大的技术,而在于精确锚定需求。



数据来源贝哲斯咨询


就拿 Nebula 举例,它提供的主要服务是让用户输入两个人的星座,看两人是否合适,或者查询人在什么时候适合做什么事,提供的服务比较类似于“心理咨询”,算命软件也一般会配备和“算命大师”沟通的接口,这个接口背后可能是普通的客服,也有可能是 AI。


不同占星产品的产品方向大致不同,但其产品主旨都围绕疗愈心灵展开。


它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充满神秘主义和宿命论的预言工具,而是演变为现代人用于自我关怀、情绪疏导和寻求意义的数字化心理慰藉方案。


具体来看,其产品方向的分化与疗愈方式的侧重各不相同:



“AI+”的概念是目前最流行,也是 AI 变现最广泛的趋势。


AI 为传统玄学带来的,是通过算法模型,瞬间生成成千上万份个性化的星盘报告或运势解读,边际成本极低,实现服务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供给,有助于玄学扩圈。


区别于大师一对一的解读,同时担忧“泄密”的一部分人群,AI 作为工具,似乎更能受到这部分人的偏好。


——对他们而言,仅需轻点手机,几分钟内就能获得一份看起来专属于自己的详细报告。其“轻量化”和“游戏化”(如测试伴侣契合度)的特质极易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传播和讨论,形成裂变。


不光大大降低了门槛,还提高了社交传播的途径。从而反哺于传统行业,让传统行业中优秀的、符合时代用户需求的人获得更大,需求更加精准的客群。


同时,AI 控制了成本,打造沉浸式体验的同时,结合语音合成,AIGC 生成专属冥想引导词、甚至未来可见的通过 AR/VR 技术构建沉浸式的“占卜场景”,极大提升用户的体验和付费意愿。


从技术层面上,AI 比人类更擅长“猜测”,同时从 AI 的模型算法来看,它更加不可控。


表现上来看,AI 比人类更擅长生成模糊、普遍的人格描述,同时因为 AI 模型的不够成熟,导致用户的心理预期不高,恰恰更加容易落入“巴纳姆效应”的陷阱。


“巴纳姆效应”通俗来说,就是“这简直就是我”。


这也是 AI 显得“准”的科学原理。


但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关于 AI“欺诈”人类的伦理讨论。


并且,关于用户的出生年月、地点、姓名等是极其敏感的个人信息,涉及数据隐私与安全。


这些数据被收集后如何存储、使用?是否存在被滥用的风险?这些都是悬在 AI 算命产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同时,也要警惕 AI 可能带来的对心理的潜在负面影响。


如果过度依赖 AI 的“指引”,可能会削弱个人的决策能力和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从美好的初衷“心灵疗愈”,转变为更加令人上瘾的“精神鸦片”。



占星产品的本质:“解读”和“工具”


现代占星产品本质上销售的不是“预言”,而是“解读”和“工具”。


它们通过占星这门古老的符号语言,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以组织混乱的生活体验、命名难以言喻的情感,并最终找到与自我、与他人、与生活和解的路径。其成功的核心,在于精准地击中了现代人对心理支持、精神归属和内在平静的普遍渴求。


有人说 AI 算命是好用的工具,有人说和传统算命一样,无非是去定义和求算人当下的状态,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工具。


从传统玄学从业者的角度来看,AI 算命和传统算命,其实都是人内心心理的投射。你越是相信,那么你的行为越会趋同于算命的结果,你就越会对算命本身深信不疑。


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来“显化”这一概念越发深入人心,在小红书上,搜索相关内容,会发现有不俗的热度。



视频截图来源 9th 频道纪录片《何以卜命》


总结而言,AI 并未改变玄学的本质——它提供的仍然是一种应对不确定性的叙事框架和情绪价值。


但它深刻地改变了这个行业的生产模式、传播方式和用户体验。


未来的“AI+玄学”产品,其竞争核心将不再是算法的神秘感,而在于能否真正提供深度共情、具有实操性的疗愈方案,以及能否在商业扩张与伦理边界之间找到平衡。


无论技术如何演变,人性的需求亘古不变:我们始终渴望被理解、被指引,并在浩瀚宇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白鲸出海”,作者 “白鲸出海”

AI中国

AI中国

10550 Articles 1894659 Views 950300 Fans

Comment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