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3 hours ago 180 Views 0 Comments

企业大模型:不要拎着大模型的锤子乱找钉子了,躲4血坑 + 3步实操,成功落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Published 570 Articles

从“万能神器”到“尴尬玩具”,不少企业在千万级大模型项目上踩出同一条血泪路径:兴奋—翻车—困惑—沉默。本文用 4 个血坑复盘致命误区,再给出一套“3 步实操”:先筛金矿场景、再选轻量落地方式、最后用统一平台管权限与成本。2025 年,别再让 AI 只活在 PPT 里。

“花了几百万搞AI,PPT写得天花乱坠,结果落地一塌糊涂?”

“业务部门抱怨:这AI生成的报告,我还得重改三遍,不如我自己来!”

“老板发愁:说好的降本增效呢?钱花了,效果在哪?”

别慌!你不是一个人!

我调研了几十家折腾大模型的企业,发现大家的血泪史惊人地相似——都经历了一场从“万能锤子”到“趁手工具”的艰难蜕变。 2025年都快过一半了,是时候告别“玩具AI”,让它真正成为“生产力武器”了!

今天就跟大家好好唠唠,企业大模型落地要躲的 4 个坑,还有 3 步就能落地的实操方法。

一、避坑

现在好多企业搞了几年 AI,却还是没搞明白大模型在自身业务场景里到底能派上什么用场。我调研了几十家企业,发现大模型在企业落地得经历四个阶段。

1、兴奋期 – 万能锤子初体验

刚接触大模型那会儿,企业就像捡了把金光闪闪的“万能锤”,看啥都像钉子,兴奋得嗷嗷叫!🤩

会议纪要?敲它!PPT?敲它!绩效评语?敲它!连工程图都想让AI画!感觉分分钟站在时代之巅,“AI在手,天下我有!”

结果?买了一堆AI工具,试用版满天飞,热闹是真热闹,效果嘛… 呵呵。

2、挫折期 – 实验室 vs 现实

可到了第二个阶段,问题就来了。在实验室里,敲敲“钉子”好像啥都能搞定,可一到实际生产环节,就洋相百出。知识库不准,问的问题答非所问,工作流半自动半人工,大量返工,协同成本还更高。

号称“正确率90%”?剩下那要命的10%错在哪?鬼知道! 关键业务你敢信它?还不如自己干! 投入产出比?惨不忍睹!

3、困惑期 – 面对真钉子,锤子不好用

接着进入第三个阶段,企业开始面对现实里那些难搞的“钉子”,可手里的大模型这把“锤子”却不太好用。

好不容易识别出了业务关键点,知道哪些流程要自动化,哪些环节重复率高,哪些知识能沉淀成私有库,可大模型根本不懂公司的业务、部门术语,也不理解企业内部语境。

想让它智能审图,它却不识图;想让它优化设计流程,又卡在提炼任务意图这一关。这时候才明白,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是大模型这把“锤子”本来就不是为这么复杂的“钉子”设计的。

4、务实期 – 边敲钉子边造好锤子

痛定思痛,聪明企业开始“两条腿走路”:

找准真钉子敲: 不再追求“AI全能”,死磕真实、高频、高价值的业务痛点(比如合同关键条款审核、海量客服问答、特定报表生成)。

量身打造好锤子: 围绕“钉子”特性,深度定制! 喂它吃“独家业务知识”(建私有知识库),给它定“规矩”(约束流程),教它“说人话”(理解内部语境),甚至训练专属模型。

很多公司还停留在前三个阶段自嗨,口号震天响。真正走到第四个阶段的,才算是把 AI 当成了生产力工具。别光看别人说 AI 重构生产力,得想清楚自己要的是炫技的 AI,还是真正能用的 AI。 2025年了,你还在哪个阶段打转?

二、提升

那站在 2025 年下半年这个时间点,企业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大模型更容易落地、看到效果呢?

首先得搞清楚该做什么,也就是选对应用场景。AI 能做的事儿很多,从流程优化到业务创新,几乎每个环节都能插一脚,但资源有限,必须选对需求。

1、第一阶段 – 精准筛选:从 “包袱” 里挑 “金矿”

第一阶段最适合做的,就是那些重复性高、业务部门自己都不想做的工作。因为 AI 效果有不确定性,需要业务方持续配合打磨产品,如果业务方排斥、不愿意配合,项目基本就很难落地。

像会议纪要生成、合同审核、业务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报表生成、常见问题回答等,这些高频、耗时又重复的工作,就是很好的切入点。

最近美国硅谷有个“AI automation engineer”的岗位特别火,就是专门挖掘企业内部这些重复性高、产出价值低又影响效率的工作场景,然后用 AI 自动化工具和工作流优化,让员工从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

怎么找到这些有价值的需求呢?有个简单办法,让集团各部门梳理出最不愿意做、最花时间的重复性工作,IT 和科技部门汇总后,请专业团队做可行性评估,看看哪些能做且有效果,哪些暂时不适合。经过几轮商讨和验证,筛选出真正值得做的场景,列个清单。

2、第二阶段 – 应用落地:两条路选哪条?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这些智能体在哪用?一种方式是把智能体直接集成到现有的业务系统里,像 OA、ERP 等系统。这样员工使用方便,不用额外学习或切换平台,在熟悉的工作界面用 AI 工具,效率高。不过系统集成成本高,前期投入和改造周期长,适合中后期逐步推进。

另一种方式是搭建智能体门户平台,也就是智能体工作台,员工通过统一入口按需选择智能体工具。这种方式部署快、灵活性高,适合初期试点阶段快速推进验证。

除了员工使用,管理层也关心智能体的使用情况和日常决策,所以像宏观指标分析、可视化大屏和看板这些功能也很重要,既能实时呈现数据报表,让智能体应用效果一目了然,又能为后续资源投入和推广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第三阶段 – 智能体管理:从 “乱麻” 到 “统一指挥”

第三个问题是,智能体多了该怎么管理。第一期可能只有十来个智能体,但随着业务深入,很快集团下的智能体可能达到几十个、上百个甚至上千个同时运行。

这时候权限怎么分、数据安全怎么保障、计算资源怎么弹性调配、怎么让智能体不乱回复,都得提前规划好,这就需要一个智能体平台来统一管理所有智能体的生命周期、权限控制、数据安全、资源分配等。

终局 – 生产力变现:从 “炫技” 到 “实干”

企业要想让大模型真正落地,就得一步一个脚印,从识别场景到选择应用方式,再到做好智能体管理,这样才能让大模型从“炫技”的工具变成真正的生产力。

好阅读,把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好投资是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对于一个观点,它的正确与否,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多了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多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同道说】,微信公众号:【同道说】,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570 Articles 78710 Views 58654 Fans

Comment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