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写不清?教你用 AI 把模糊想法转成标准 PRD
AI AI工具集合

需求写不清?教你用 AI 把模糊想法转成标准 PRD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5 hours ago 167 阅读
4.8 (1280 Rating)
15,328 People learned

还在为需求不清晰被研发质疑、测试难验收而烦恼?本文教你借助提示词与 AI 工具,将原始需求转化为规范描述。从解析 AI 规范化需求的原因,到案例展示及方法论落地,助你节省沟通成本,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在产品日常中,写完需求文档只是第一步,如何让需求表达更精准、更易被研发和测试理解,往往决定了最终落地的质量。很多时候,产品经理的需求描述充满口语化、上下文依赖,难以形成统一的规范。这时,借助 提示词(Prompt)+ AI 工具,可以快速把碎片化需求转化为结构化的规范描述。

本文将围绕“解决写完需求后,使用提示词让 AI 进行规范描述”这一主题,结合实际案例展开,展示如何一步步完成需求的自我优化。

1. 为什么要让 AI 规范化需求?

在多数团队里,研发最怕的不是需求复杂,而是需求模糊。比如以下两种描述:

原始描述 A:在访问时,将默认拦截海外 IP,如果是海外 IP 但是在白名单中,将会放行。

这类描述“意思”是对的,但存在几个问题:

  1. 缺少边界:什么算海外?港澳台是否包含?
  2. 未定义异常:如果IP无法识别怎么办?

AI 的优势在于:只要给它一个提示词,它就能按照预设格式,把这些零散内容转化为规范化需求,解决“表达模糊”的问题。

2. 提示词的作用:把需求变“规范”

在这里,我给 AI 的指令就是:请把我写的需求转化为规范化需求描述

比如,提示词可以这样写:

“规范化需求描述:{我写的需求内容}”

AI 收到指令后,会自动帮我们填充常规要素,包括:

  • 需求名称
  • 背景与目标
  • 业务规则
  • 范围/非范围
  • 异常场景
  • 验收标准

这样一来,产品经理只需写“骨架”,AI 就能自动生成“肌肉与血肉”。

3. 案例:海外 IP 拦截

原始描述

在访问产品时,将默认拦截海外 IP(包含港澳台、国外 IP),如果是海外 IP,但是在白名单中,将会放行。

AI 规范化后需求名称:海外 IP 默认拦截与白名单放行

背景:合规与风控要求,部分功能仅限大陆用户。

业务规则

  1. 非大陆IP(含港澳台、国外)→默认拦截;
  2. 若命中白名单(支持IP、网段、账号ID、标签)→放行;
  3. 返回标准错误码(403/451)。

异常场景:IP 无法识别 → 默认拦截;白名单加载失败 → 使用最近一次有效配置。

验收标准

  1. 海外非白名单访问拦截率=100%;
  2. 白名单命中后访问正常;
  3. 大陆IP一律放行。

结果是:原本一句模糊的需求,通过 AI 的“规范化提示词”,被扩展成了研发和测试可直接执行的文档。

4. 方法论落地:如何写出好提示词?

要让 AI 生成可落地的需求文档,提示词设计至关重要。可以套用以下框架:

  1. 明确目标:告诉AI要做什么,例如“帮我规范化需求描述”。
  2. 策略选择:指定输出形式,例如“输出需求名称、背景、业务规则、范围、异常、验收”。
  3. 上下文:提供原始需求,最好加上上下文。
  4. 表达要求:强调“结构化、正式、严谨”。

类比来说,这就像写 PRD 时给设计师的设计规范:越具体,产出越贴近预期。

5. 总结与启发

AI 的最佳价值不是替代,而是增强:它可以把产品经理的“草稿级”表达,快速升级为“正式文档级”。提示词是桥梁:你写的需求原稿就是“输入素材”,提示词就是“加工规则”,输出的就是“规范化描述”。同时,迭代是关键:第一次提示不满意,可以补充要求(如增加异常场景、增加交互动效),直到输出结果满足团队预期。

未来,随着 AI 在产品工具链中的普及,“写需求 → 用提示词规范化 → 交付研发/测试”,可能会成为产品经理的标准工作流。

如果你经常被研发质疑“需求不清”,或者测试不知道如何验收,不妨试试:先写原始需求 → 再用提示词让 AI 规范化。这不仅能节省大量沟通成本,还能大幅提升团队对齐效率。

本文由 @Eureka_Ga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Rating

4.8 (1280 Rating)

Comment (0)

睡觉动画